丹青,说的就是画工,即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职业画家。当然,以绘画糊口的还有宫廷御用画家和画院画家。文人画家中,也有靠卖画度日的。不过,他们常常是随兴而画,与民间的职业画工“带着镣铐舞蹈”是大有不同的。
■ 无名画者——美大业之馨香 ■
中国民间画工的历史十分悠久,商、周春秋之时,我国的建筑业就很发达,早先的画工同建筑师的关系很密切,王室的宫殿、贵族的深宅,都需要画工来装饰。
“画工”一词,正式出现于汉代。《后汉书》中所提到的“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就是指从民间招募到宫中供使的一般画工。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这些画室中的画工,也都是从民间招募到宫廷里的画家。民间的画工,多作画于各州、县的厅堂、墓室及其他场所。
■
时兴纸画
在集日或庙会时,画工常画些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等小像儿纸画出卖。南宋木工出身的画家李嵩,就以所画《货郎图》出名。
早在汉代,作为殉葬艺术品的墓室画就已出现。实际上,由于汉代距今已经十分遥远,地面建筑上的壁画早已随着悠久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发掘出的一些壁画,基本上都是墓室壁画。
在山东、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不少古墓中,都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墓室画,反映了汉代的生活。其中,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东汉墓室壁画,是迄今所见的汉代壁画中图幅保存最多、内容较丰富、图画场面较大的作品。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达官贵人们往往比较迷信。因而,他们对办好自己的身后事异常重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为自己造好了豪华墓穴,并专门雇请画工在陵墓壁上作画。借此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仍然能够在阴间享受到生前的奢华生活。
■
水陆画
水陆画描绘道、释人物,属于宗教画,但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水陆法会是民间最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举行水陆法会时,殿堂上悬挂着各种宗教画数百幅,统称之为水陆画。这种绘画集佛、道画的大成。
陵墓壁画的作画方式,与佛寺中壁画的画法有相同之处。画工按照雇主的要求,画出各种内容的壁画,一般都以表现死者生前显赫的生活为主。如车骑出行图,画中有黑帻长袍的骑吏,又有兜鏊铁甲、手执长旗长矛的骑士,列队行进时还有各式的车辆,车上或悬大鼓,或架大镜,或树大斧,极为威风。画工往往按照主人的意图,将死者生前的差役,如门卒、门卫,或门下小吏、门下功曹等画在墓室壁上,作为他们死后的侍从。
能作墓室画的画工,画技一般比较高,并往往将当时社会风尚画进画中。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北壁的《百戏图》,画着两排贵族人物,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礼服,列坐于席上,一边宴饮,一边观看百戏。绘画的细致,竟连席前的杯盘碗筷之类都画得清清楚楚。《百戏图》画有跳丸、盘舞等,体态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都显示了汉画的较高水平。
从历代画工的笔下,倾泻出许多辉煌灿烂的壁画。晋代陆机曾评论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又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对画工相当高的评价。
■ 画工作品——密切联系生活 ■
在汉代,壁画遍布当时的殿堂、衙署、墓室、驿站。佛教传入中土后,人们在开凿石窟、兴建寺院的同时,也常雇用大批民间画工在内壁上画上佛教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武威等地的石窟内,都有大量的壁画,尤以敦煌莫高窟壁画著名。
佛教石窟,大都开凿于古代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在石窟内壁上画壁画的工程,一般都十分浩大,需要雇用很多画工。一般以当地画工为主,同时也会请一些内地高手。先由高手们在石窟内壁上勾勒出壁画的轮廓线条,再由普通的画工填充内容,完成全画。
■
画像砖
我国古代画像砖也很盛行。画工们在空心砖上以刀代笔,抓住大体大貌进行刻画,他们吸取了陶器、铜器的刻制方法,对于成批生产是很适宜的。
石窟壁画在唐代就发展到高峰。北魏时,莫高窟仅有30多窟,而唐代建造并保存到现在的就有200多窟。唐代壁画场面巨大,结构严谨,多配置匀和以及变化多彩的经变。
在宋代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有陕西的榆林窟、敦煌的莫高窟及甘肃的炳灵寺壁画。榆林窟壁画,有画工的题榜,如“都勾当画院使”“都画匠作”及“知画手”等职位,可见榆林窟壁画云集的画工之多。
宋代以后,墓室壁画、石窟壁画逐渐走下坡路,寺庙壁画却制作更精,如北京石景山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神采隽永,栩栩如生,其中的菩萨画像轻纱透体,飘逸灵动,极为精湛。
清代壁画水平虽较之前代略微逊色,但却完整保存下了不少。有些壁画规模宏大,如山西定襄县庙,就请了粱廷五等80多名艺人画《三国演义》,一时热闹非凡。
画工们还将佛经中的各种内容,与比武、百戏、歌舞、宴享、耕田、收割、饲牲、屠宰、行医、经商、战争等社会生活画面结合起来,并赋予一定的人生意义。他们在绘画中,有意无意地把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矛盾,与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反映出来。
除壁画外,民间画工画得较多的还有漆画、画像石、画像砖、木版画等。
■
年画
年画流行始于宋代,当时称“纸画”。明代年画以天官、南极仙翁、员外郎、喜童等吉祥人物为主,并配以数十个“福”“禄”“喜”“寿”楷字。天津杨柳青画工所画的年画,在明末就已十分有名了,清代更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战国时,画工就开始在漆器上画龙纹、凤纹、鸟纹及几何形花纹图案,有些画工还在漆木衣箱的盖子上绘有青龙、白虎等,颇具意趣。在汉代应用更广,技艺也更高明。许多生活用品上都画有漆画,既实用又美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近200件,可见漆画应用之广。
画像石的镂刻方法,有阳刻、阴刻,也有阳刻与阴刻结合的。画工常用先画后刻的工艺,先在石头上把握住所刻对象的主要特征,再在石头上用墨线打轮廓,或以朱砂涂石,最后以夸张的手法镂刻而成。
民间画工作画的形式还有很多种,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谨守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为社会所用,这是丹青画工们一直能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画工题记——争取“署名权” ■
文人画多为发心而作,一般都有署名,这是对画家艺术创造成果的肯定,但画工所画的多为工程定制产品,一般都不署姓名。在早期的壁画中,几乎看不到有画工署名的。这是由于画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如宋代就将画工的身份与“画士”分开。画士所画称为“士人画”,画工所画称为“工匠画”。
■
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上的画工题记
禽昌朱好古门人
古新远斋男寓居降阳待诏遵礼
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阳工毕谨志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些聪明的画工还是在画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如古楼兰重要城址伊循的密兰,就有一幅魏晋时期的佛教画,讲王子须如何信佛好施舍,竟然将国宝六牙白象也送与婆罗门。国王震怒,将他与他的妻子都驱逐出去,但王子在被逐的途中还乐善好施,从而感动了国王,又将其接回宫中。
在这幅壁画中白象的胳肢窝上,刻有一段关于壁画画家的佉卢文题记,其上记有画工薛太的名字,名字也是用佉卢文书写的。这个画工聪明而大胆的举动,在当时可能要遭到不测,但他敢于暗中争取“署名权”的冒险举动,毕竟在画工史上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到了元代,壁画上开始有画工署名并公开化。元代在重修山西芮城县永乐镇的永乐宫时,画有精彩的道教画。永乐宫壁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壁画上有画工的署名,从题记上知道,该壁画是由两班民间画工来描绘的。三清殿的壁画,是由洛阳马君祥率领诸多的画工所绘;纯阳殿的壁画则由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等完成。
■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画工题记
河南府
洛京勾
山马君祥
长男马七待诏
门人王秀先生二待诏
赵待诏马十一待诏
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口口
范待诏 魏待诏 方待诏 赵待诏
著名绘画史专家王伯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对这些画工的题记进行了说明。画工作画完成后,以有名望的画工领衔署名,上述题记中的马君祥、朱好古是当时北方有名的画工,所以上述题记由他们领衔。
在画工题名中,有的写有“待诏”,有的没有。这里的“待诏”与宋代画院的“待诏”有所不同。此处所题的几位“待诏”,表示他们是许愿寺观并为寺观专门作画的职业画工。如在清代画工的行例中就有一则提到,“先生、老司许愿三年、五年或终身为寺庙待诏”。有些画工因未向寺庙许过愿,就没有“待诏”的头衔,这是民间画工的习俗。
■ 画工的种类、业务与报酬 ■
古代画工一般可分为四种,包括单独作业的画工、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寺院专职画工、兼职画工等。
第一种为单独作业的画工。他们从小拜师作画,出师后就在社会上以绘画谋生。能够单独开业的专职画工,一般技艺都相当出色,否则就难以靠此为生。如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入宫前,就已是东洛一带最有名的专职画工。
此外,一些画工还受雇于权贵或地主之家,为豪富家的建筑、木器、工艺品绘画,长则数年,短则数月半载。如唐代画工王香,受雇主人家长达十年。宋代画工需求量大,专业画工和单独作业的画工都普遍增多。明代专职画工较少,却开始出现较大的画铺。清代恰与明代相反,其专职画工的数量远迈唐、宋。
■
堂画
南宋临安城郊外,每逢节日,有张挂“堂画”的风俗。堂画为巨幅彩图,绘有圣贤行事,民间传闻等内容,画工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形式的画一直流传到元代,以后逐渐消失。
第二种是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此种画工汉代已有,如毛延寿等。唐代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数量很多,其中有些直接与皇帝接触,地位较高;另外一些则归属于皇门将作监,地位较低。明代实行“工匠供役法”,每年规定征调工匠6000名,其中就有不少画工。被皇家所征的画工,其工作一般为绘制宫室彩壁或皇家陵寝的壁画。
第三种是画僧,即寺院的专职画工。他们常常是长年累月在寺院、石窟作画。画僧也分等级,高级的画僧待遇较好,其余普通画僧专供役使,特别是小画僧,工作繁杂,多做些填彩加工的工作,保管画具,调配颜色,以及扎搭画架等,人称“画杂工”。
第四种是兼职画工。这类画工成分复杂,人数众多。如漆匠或泥木匠,在工艺制作和造房时兼从事画画,甚至绣花女工也能成为优秀的兼职画工。如唐朝有位妇女善绣屏风,诗人赞她“争拈小笔床上描”。又如宋人郭铁子,原是精巧的铁工,长于画山水,工余为人作画。明代的兼职画工较多,如彩塑画工,其主业常为泥水作,凡壁画、彩灯画,常由油漆匠兼作。
画工的业务很多,有壁画、漆画、帛画、泥塑、石刻、人像、卷轴、年画、版画、风俗画、画船画,为村社节日作画,为书刊作画,还有为酒瓶等产品画装饰画的,不一而足。
■
灯画
古人有元宵节赏灯之习,灯的品种很多,有高灯、风灯、金灯、银灯、丹凤灯,全由民间画工行勾描色彩而使灯画交辉。直至现代,民间灯画还盛行不衰。
清代民间画工的作画范围相当宽广,当时流行有一句话专讲作画范围的:“寺庙与学舍,粉壁神像轴。船花酒坛口,龙灯鸡蛋壳。”那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画种,如皮影画等。
关于画工的报酬,文献上记载不多。从《金瓶梅》一书中可以得知,画一幅死者大影、一轴半身可得一匹缎子,还有10两银子。这算是很好的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六《水浒牌》一则说,画工画40张一组的《水浒叶子》,可以接济一家八口人生活急需,但这套画费了他四个月的时间。
清末宣统年间,有一画工好画“上元花”,好事者竟送纸笔墨色加以资助,并给予两个月的粮食,使其安定生活,他画的《谢铎点将图》竟卖到两石米的价钱。
民间画工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宫廷画家相比,同是清代,在宫廷画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去世时,乾隆皇帝“赏内府银三百两料理丧事”。
■ 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 ■
在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出于门第和阶级的偏见,常对画工抱有很大的成见。因此,画工们有用而不为贵,社会地位不高。《历代名画记》说:“自古善画者,奠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明显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两汉及其以前,凡有需要作画事,都由画工来做。画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绝不亚于文人画。彩陶与青铜器的纹饰,壁画、帛画、漆画及大量工匠画,代代相传,并适应当时各阶层人们的需要,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自贞观年间以后,城市画工技术较高,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就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画工,他们有互相联系和活动的条件,也常在生意上相互协调。初唐时,他们通过市集、庙会在一起活动,晚唐以后渐渐形成画行,唐末时画行组织已比较完整。
明代的城市绘画活动更加兴盛,在北京、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都集中了一批画家,画工的行会组织也较多。万历年间,敬州汪姓画工的行会称画场;苏州的行会叫“画帮”,如金福星画帮,开业于城南起风下街,营业兴盛之时,“顾客不限于吴中一地”。
明代出现了较大的画铺,并承包一些大寺院的壁画制作。如明代山西大同钟楼西街的“董画甫”,就承包了大同上华严寺的壁画。清代“画店”或“作铺”,多供应民间一般人需要的作品。杭州的画店还卖文人画;成都的齐芳画店,专卖婚丧、做寿的彩画。光绪末年,齐芳画店的多名画工专程到上海的豫园,与上梅的画工赛画。
■
艺不轻传
画工传艺一般是“祖传家有诀,宜交唱,本业先生择吉手录成册”,作画经验不轻易传给他人,即所谓“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甚至是如无适当传人,宁可束之高阁。相传袁江“得无名氏画稿、画诀”后,画艺日精;行会还规定了画工工资的分配,以当时行话记录,如“幺三银”“右四银”“红利以勾三折六计”等。
清代画工行会奉吴道子为行会祖师,规模从十多人到几十人不等。行会订有“同人行例”,其名称有称“帮”的,也有称“棚”的,还有称“会”或“馆”的。现以光绪年间浙江上虞、余姚一带的邱兴龙画业行会为例,来说明封建社会中国民间画工同业行会的情况。
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画工邱光普继承其父邱兴龙之业,在宁波、余姚、绍兴地区组织画工行会。他牵头联络13位画工,制定了《四明邱兴龙画业同人行例》,共有12条画工守则,其中规定:画工分学徒、老司、先生三级,徒弟3年零3个月出师,老司升先生要经“同人共议”;女画工也可入行会,技艺较高者称“嫘姑”;画工许愿给寺庙作画的,许愿期间称“待诏”。
画工行会的成立,促进了民间绘画的发展。一些民间画工得以通过行会接到业务,虽然工钱有限,有时甚至没有工钱(如为寺庙绘画就无报酬),但画工还是愿意,因为这等于挂了招牌,做了广告,对以后接生意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