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20038800000070

第70章 乞丐——生存边缘的自我救赎(2)

清代的段玉裁则提出了新看法,即认为“氓”就是从别处来此地的民众,这就暗含着流动的意思。近代又有人对段玉裁的说法提出新的论据,在《诗经·卫风·氓》中,将从一个诸侯国迁到另一个诸侯国,或者是从一个城邑迁到另外一个城邑的人口,都称为“氓”。

通过研究古籍,以及从日常用法的角度分析,清朝的著名训诂学家朱骏十分肯定地认为“氓”就是指从别处来此地的人。魏源则更加通俗地将“氓”解释为流之氓,“流氓”并称由此开始。后来,大家逐步都认可了“氓”就是外地人、外来人口的解释。

因此,将古代的“氓”字,理解为愚昧无知、不务正业、到处流窜、时不时地干坏事的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如此理解已离“氓”字的本意越来越远,但却有利于揭示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本质属性。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乞丐之流是不是属于这类人呢?专职乞丐一般素质极低,品质恶劣,否则也就不会沦为乞丐了。说其愚昧无知不为过,他们沿街乞讨,或设法骗取、勒索钱财,显然是不务正业。乞丐流动性极大,一般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有一种流氓型乞丐。他们表面上是乞丐,实则是披着丐皮的流氓。他们坑蒙拐骗,偷淫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危害着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些乞丐不是在行乞,而是强行勒索钱财。只要是他们认定了的目标,就一定得榨出油水,不然就横加侮辱、诽谤,让人难以正常生活、经营。有时候,一群流氓乞丐还袭击某些商贾,冲砸他的商铺或摊位,迫其就范,拿出钱财。

流氓与乞丐之间的关联,从直观上并不难理解。乞丐在行乞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流氓行径,如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而流氓在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除了做乞丐好像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古往今来的乞丐,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极其容易相互勾结形成充满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丐帮。

■ 丐帮兴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清朝末年,国内战祸不断,起义叛乱此起彼伏,中间还夹杂一些自然灾害,大批的流民由此产生,并沦为乞丐。久之,一些松散的乞丐组织逐渐稳固下来,其组织日益严密,在其内部有着森严的等级,丐帮便应运而生。他们常“聚集男女以借为名,强索米谷”。

旧时,乞丐在三百六十行里也算一行,而且属于江湖行当之一,被称为丐帮,又叫“穷家门”。乞丐头儿俗称为“杆儿头”,官名则称为“团头”,为世袭制。团头各有统辖的地区,辖区以内的乞丐都必须服从他的管理。

如江西丐帮组织边钱会规定,首领为头肩,往下是二肩、三肩,联络暗号为半边钱。乞丐加入此会,必须先窃取一只鸡和一二百文钱。入会后要按照头肩的部署或偷窃勒赎或结伴强行乞讨。会内规矩很严,每逢聚会,会中人要列队跪迎头肩,稍有差池,必遭处罚。

湖南的丫叉会是当地有名的丐帮,其主要据点是东安、零陵、武冈、邵阳等4个州县,内部分为四房,主事人分别由赵瞎子、于才召、龙老六、周鸿文担任。他们的会众在自己的打狗棒上刻几个丫叉和一个码口作为暗号。

吉林的“大筐”也是有名的乞丐组织。他们一年两季大份讨粮,由“筐头”领队,手拿“吃米牌子”到大户人家要粮。每到一户人家,“筐头”身旁的跟班便把柳罐斗往门墩前一放,“筐头”就开始嚷嚷:“东家,瘸老病瞎,要点粮吃!”讨得的粮食由“筐头”统一分配。

俗语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丐帮帮主的生活是最好的证明。丐帮与其他的帮会比较起来显得很不入流,但他们的帮主照样威风八面。丐帮新帮主的产生大多依靠师承关系,这是帮主权力交接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大帮主的传位,如上海帮、安徽帮、山东帮、黑龙江的双城帮等。

丐帮的权力交接仪式

丐帮帮主手持的挂黄“杆儿”,由打狗棒演变而来,是丐帮权力的象征。帮主换届要举行祭拜仪式,先给祖师爷设位,众乞丐依长幼次序相继叩头。礼毕,由交“杆儿”的团头从香案上将“杆儿”高高举起,接“杆儿”的人向其礼拜,双手接过木杆,是为“接受”之礼。

丐帮帮主大都会将部分权力授予比较信任的徒弟,再由他们到各个地区维持、开拓地盘。有些头目便借机吃喝嫖赌,而他们平日里一切花费、耗用,都由当地其他的乞丐分摊。稍有不服气或怨言,非打即骂,甚至是割断脚筋、砸碎膝盖骨、活埋。

不过,丐帮有丐帮的规矩。如到外地乞讨,懂规矩的乞丐都要到当地的团头那里“拜码头”。丐帮还规定,不准脱离本帮而委身其他组织;要对帮中的事务保密,如有泄露,轻则酷刑,重则处死。有的丐帮还对在当地的盗贼“立法”。如包头的梁山乞丐就规定:凡是外地流窜到包头作案的盗贼必须到梁山挂号,由梁山的头目依据他们的本领和特长,为其安排作案的时间和地点。如果盗贼胆大妄为,不服约束而擅自行动,梁山乞丐必群起而攻之。

灾荒和乱世是乞丐的温床,到了临近解放的时候,社会渐趋安定,民众生活渐趋安乐,丐帮很快就解体并消亡。如老北京的丐帮成员,解放后被组织起来加入杠业协会,有组织地出勤、起重、搬运,生活来源更稳定。他处的丐帮也大都解体,其帮众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 名丐风流——出身乞丐行的大人物 ■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乞丐这一行自然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出类拔萃的乞丐“名流”。

说到有名的乞丐,自然少不了“乞丐祖师爷”伍子胥。其父伍奢是楚国大夫,后获罪被满门抄斩,只有伍子胥幸免于难。他一路跋山涉水,乞讨充饥,历尽艰辛才逃到吴国。在吴国,他披头散发,满面污垢,在街市中吹箫行乞。三天后,精于相术的被离闻其箫声甚哀,观其相貌非凡,就把他推荐给了公子光。伍子胥后来率兵攻陷楚国都城郢,一雪前耻。

蓝采和,八仙之一,约生活于唐代。传说,他夏天在长衫内穿厚厚的棉袄,冬天则躺在雪地里,呼出的气如蒸气一般。他每次在大街上讨饭,手持大拍板,长三尺多。他常常把讨得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忽然乘鹤升天,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板,慢慢飞去。

踏踏歌

传说,蓝采和喝醉了就唱歌,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蓝采和常唱:踏踏歌,蓝采和,世上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抛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明太祖朱元璋,一位乞丐出身的天子。他小名重八,自幼家境贫寒,又连遇旱灾、蝗灾、瘟疫等天灾,很小就被迫去当和尚,后来又成了行脚僧人。不过,他既不会念经,也不会做佛事,只能头戴破帽,穿着破烂的百衲衣,带着木鱼瓦钵,在各地奔波乞食。他终日行乞,三年之中讨遍了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饱受风霜和欺辱之苦。也正是这一段沦为乞丐的经历,使朱元璋结识了许多江湖朋友,也造就了他勇敢、坚强的品质,为他后来成就大业做好了铺垫。

武训是清末名丐,他为了兴办义学,从21岁起就手拿铜勺,肩背褡袋,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走遍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终于置田230亩,积资3800吊。他先后创办崇贤义塾、杨二庄义学、御史巷义学,还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免费让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后来,光绪帝赐给他“乐善好施”的匾额,并赏穿黄马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恐怕是一个乞丐能得到的最高荣耀了!

鲜美异常的叫花鸡

清朝同治年间,常熟北门王四酒家的掌柜乐善好施,乞丐们常在他家屋后的三间草棚内栖身。一年冬天,他不仅让店小二送柴禾给乞丐们取暖,甚至乞丐们偷吃了他许多只鸡,他也不计较。乞丐们感激他,临走前送给他一个烤焦了的泥团。他打开泥团,里面是一只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煨鸡。他一下子悟到,用泥团裹着鸡煨,真正原汁原味,如果配以其他佐料,定然别具风味。他马上动手制作,后来又不断改进,终成名菜“叫花鸡”。这种煨鸡皮色油亮,鸡肉酥烂,原汁原味,鸡腹藏有丰富的配料,鲜美异常,风味独特。

由以上著名乞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命运并不是天生不可改变的。乞丐可以为帝王将相,可以成神成仙、具足神通,也可以享受到“赏穿黄马褂”的荣耀。这不正应了陈胜的那句千古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