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20156200000039

第39章 兵学名句——战争智慧(5)

【译文】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民众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静。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民众。民众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出自《六韬·顺启》)

【译文】器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断毫不犹疑,就像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像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一样;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

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出自《六韬·顺启》)

【译文】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欢迎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生存的,天下人就赞美他的德行;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天下人就仇视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困的,天下人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人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

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出自《六韬·三疑》)

【译文】进攻强敌,一定要怂恿他,使其恃强骄横;放任他,使其猖狂自大。敌人过于强横,必遭挫折;过于狂妄,必致失误。

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出自《六韬·三疑》)

【译文】要进攻强大的敌人,必先助长它的强暴;要离间敌人的亲信,必先收买敌人的心腹;要瓦解敌人的军队,必先争取敌国的民心。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出自《六韬·三疑》)

【译文】运用计谋,以周密最为重要。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出自《六韬·论将》)

【译文】所谓将帅的五种美德就是:勇敢、明智、仁慈、诚信和忠贞。勇敢就不会被侵犯,明智就不会被扰乱,仁慈就会爱护士卒,诚信就不会欺骗别人,忠贞就不会怀有二心。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放置将不可不察也。(出自《六韬·论将》)

【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将帅手里。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不可不认真审察。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出自《六韬·将威》)

【译文】将帅通过诛杀地位高贵的人来树立威信,通过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圣明,通过审慎而严明的赏罚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出自《六韬·励军》)

【译文】士卒并不是天性喜欢死亡、乐于伤残,而是由于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和饥饱,体恤自己的劳苦,因此深受感动而甘心尽力报效。

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出自《六韬·军势》)

【译文】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出自《六韬·军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出自《六韬·军势》)

【译文】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半而功倍。

善战者,居之不扰,见胜则起,不胜则止。(出自《六韬·军势》)

【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的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出自《六韬·军势》)

【译文】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

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出自《六韬·奇兵》)

【译文】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全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胜利,不能造成这种态势的就失败。

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出自《六韬·奇兵》)

【译文】不懂得攻战的策略,就谈不上对敌作战;不会机动使用兵力,就谈不上出奇制胜;不通晓军队治乱的关系,就谈不上随机应变。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出自《六韬·兵征》)

【译文】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

《三略》简介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因为所有的人,都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弱小者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大者易于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

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既能柔,又能刚,则国运光明;既能弱,又能强,则国势昌盛。单纯用柔用弱,则国力必然削弱;单纯用刚用强,则国家必然灭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治理国家的原则,在于依赖贤士与民众。信任贤者如同自己的心腹,使用人民如用自己的手足,政令便不会有什么纰漏了。这样,行动起来便会像四肢与躯干一样协调,像各个关节一样互相照应,像天道运行一样顺乎自然,灵巧得没有一点造作痕迹。

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亲,下下为君。(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世上的君主能以礼祭祀祖先,却很少能爱护自己的民众;尊敬祖先是亲亲之道,爱护民众才是为君之道。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英雄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骨干,获取了根本,便能够政令畅通,民无怨言。

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不断地施恩惠于士卒,便可以赢得千万人的拥护。

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出自《三略·上略》)

【译文】喜爱好人而不任用,厌恶坏人而不贬斥,有才有德的人被迫隐退,品行恶劣的人却当权执政,这样,国家必定要蒙受其害。

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出自《三略·中略》)

【译文】不要让能说会道的人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样会惑乱人心;不要用仁厚的人管理财务,因为他会曲从于下属的要求而浪费钱财。

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出自《三略·中略》)

【译文】义士是不会替不仁不义的人去卖命的,明智的人是不会替昏聩的君主出谋划策的。

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出自《三略·中略》)

【译文】不运筹谋划,是没有办法决嫌定疑的;不诡诈出奇,是没有办法破奸平寇的;不秘密谋划,是没有办法取得成功的。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出自《三略·中略》)

【译文】圣人能够体察天之道,贤人能够取法地之理,智者能够以古为师。

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附的,国家就能强盛;圣人归附的,天下就能统一。

求贤以德,致圣以道。(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使贤人归附要用“德”,使圣人归附要用“道”。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一个整体。道是人们所应遵循的,德是人们从道中所得到的,仁是人们所亲近的,义是人们所应做的,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这五条缺一不可。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弃置一个贤人,众多的贤人便会引退了;奖赏一个恶人,众多的恶人便会蜂拥而至。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是无法用爵禄收买的;讲究节操的人,是无法用威刑屈服的。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圣明的君主进行战争,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用来诛灭残暴,讨伐叛乱。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出自《三略·下略》)

【译文】人和天道的关系,就像鱼与水一样。鱼得到水便可以生存,失去水肯定要死亡。所以,君子们常常是心存敬畏,一刻也不敢背离天道。

《吴子兵法》简介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吴子兵法》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出自《吴子兵法·图国》)

【译文】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出自《吴子兵法·图国》)

【译文】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出自《吴子兵法·图国》)

【译文】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治理国家,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民众。

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出自《吴子兵法·图国》)

【译文】战争的起因有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积仇,四是内乱,五是饥荒。

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阵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具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出自《吴子兵法·图国》)

【译文】君主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么阵势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么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么战争就已胜利了。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出自《吴子兵法·料敌》)

【译文】用兵必须查明敌人的虚实而冲击它的弱点。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出自《吴子兵法·治兵》)

【译文】武侯问:“军队凭借什么打胜仗?”吴起答:“治理好军队就能打胜仗。”

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出自《吴子兵法·治兵》)

【译文】所谓治理好,就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前进后退有节制,左右移动听指挥,虽被隔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虽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上下之间同安乐、共患难,这种军队,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会疲惫,无论用它指向哪里,谁也不能阻挡,这叫做父子兵。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出自《吴子兵法·治兵》)

【译文】凡两军交战的场所,都是流血牺牲的地方。抱必死决心就会闯出生路,侥幸偷生就会遭到灭亡。

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出自《吴子兵法·治兵》)

【译文】因此说,用兵的害处,犹豫最大;全军失利,多半产生于迟疑。

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出自《吴子兵法·论将》)

【译文】文武兼备的人,才可以胜任将领;能刚柔并用,才可以统军作战。

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出自《吴子兵法·论将》)

【译文】用兵有四个关键:一是掌握士气,二是利用地形,三是运用计谋,四是充实力量。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出自《吴子兵法·论将》)

【译文】一般说作战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据敌人情况,采取权变的方法,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得成功。

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出自《吴子兵法·励士》)

【译文】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所应该依恃的。

《鬼谷子》简介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时卫国朝歌人。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鬼谷子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出自《鬼谷子·捭阖》)

【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要以先知先觉的导师的姿态指导芸芸众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出自《鬼谷子·捭阖》)

【译文】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出自《鬼谷子·捭阖》)

【译文】假如想要畅所欲言地和对方辩论,坦白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是严密周详;假如想要不露心迹,隐藏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深藏不露,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