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
20186900000013

第13章 历史空间再利用之经营模式探讨——以台湾为例

邱钰桓,台湾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研究生。王乙婷王乙婷,台湾成功大学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台湾自2000年2月修正“文化资产保存法”后,重新定义“历史建筑”,将之纳入保存范围内,其定义为“指未被指定为古迹,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并推动资产保存方式由“冻存式”的维护至以“再利用”的方式为主,活化历史空间为其主要目的,虽然近年台湾地方当局努力推广历史建筑再利用,但仍面临经营体制之困难,不论人才或是营运模式皆为其未来之挑战,让具有文化价值及历史记忆之建筑能够透过“再利用”继续保存下去,达永续保存及经营之目的。

基于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法”对历史空间的重视后,已有相关单位再利用历史空间,借本研究探讨台湾历史空间再利用情形及其经营策略,故本研究之动机为下:

1了解台湾历史空间再利用之情形;

2了解台湾历史空间之经营策略;

3借由台湾案例分析结果,发展实际操作案例之经营策略。

二、研究架构

三、文献探讨

(一)历史空间

2002年邱秀兰提出“历史空间”之概念,其指具有文化、艺术、科学、纪念及其他等历史价值的特定空间,包含历史群落、历史地景、历史建筑、历史纪念物、历史地名、考古遗迹等六大主题,而其所涵盖之范围较文化资产保存法中所指的“历史建筑”较为广泛,因此论文虽然以历史建筑为探讨出发点,但其经营模式涵盖单一历史建筑外之环境,故本论文以“历史空间”的范畴为主。

(二)再利用

“再利用”是以延续原有的使用,或作为类似的使用,是被认为保存历史空间最好的方式,美国国家信托会对“再利用”的定义为转换建筑物至原设计时不同用途之过程,综合以上国内外之定义,指出“再利用”乃是建筑生命周期间,改变其原有用途,适应于新的使用与机能,以满足别种目的和需求。

(三)历史空间再利用经营模式

从目前台湾历史空间再利用的模式,可分为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私有经营三类,这是根据经营权为公部门或私部门作为分类标准的。

1公办公营

由于“历史空间”属于政府所发展之政策,故以公办公营之案例为多,大部分以博物馆、展览空间与艺文活动空间为主,其经营特色为下:

(1)经费来源:政府专款补助

公办公营之“历史空间”,其经费来源皆由政府每年编列预算,并由政府部门任命员进驻管理,所有支出包含人事费用由政府专款支付,如嘉义铁道艺术村、台北国父纪念馆与台南安平外商贸易纪念馆。

(2)采义工制度

因部分“历史空间”为博物馆方式经营,需要大量人力协助营运,而政府派驻人力不足,故需要招聘义工,担任导览相关工作,如台北民俗文物博物馆和新竹影像博物馆。

(3)酌收门票

目前公办公营之历史空间仅少部分机构酌收门票,而门票金额以台币20~50元不等,如淡水红毛城和台北水资源博物馆。

(4)其他

公办公营之历史空间设计纪念品或书籍专刊贩卖,以增加其营运利润,甚至有些单位在其历史空间内开设小型餐饮空间。除了政府经费外,尚能以不同管道寻找其他经费来源。

嘉义铁道艺术村于2000年7月由文建会设立,空间由6间仓库组成,总面积1800平方米。仓库北边为创作区,由3间仓库组成,面积1087平方米,有艺术工坊、艺术家工作室。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政府,另以场地租借为收入来源,并无招募义工。

2公办民营

由于近年政府积极推广“历史空间在利用”,吸引许多非营利单位关注,如基金会与艺文团体,他们主动争取历史空间经营权,或自资投入规划软硬件,无论经营模式为何,其显示了民间单位对此参与度和关注度的提高。目前公办民营之历史空间多以“艺文空间活动”使用为主,其主要原因为“艺文空间活动”的空间,使用弹性较大,可多元化经营,吸引不同特性之消费者前来,提高营运效益;公办民营的特色有二:主要经费来自政府与民间,除了政府部分补助外,经营单位尚需到外面寻求资源,筹措足够营运资金;另一特色为多元经营,由于单一经营无法提高营运效益,必须扩展空间多元化经营,让收入来源多样化,目前台北当代艺术馆设立纪念品贩卖区外,正在设立小型咖啡厅。以下为案例分析:

所在地原建物名称与性质再利用方式财源政府经费补助(含修缮)自资(含其他赞助)餐饮消费纪念品贩卖(含书籍)出租空间(场地)门票停车收费义工

台北市中广旧舍/公园处路灯管理处办公室228纪念馆●●●●●●

台北市中正二分局派出所牯岭街小剧场●●●●●

台北市台北第一酒厂华山艺文特区●●〖11〗●

台北市旧市府大厦(正面前栋)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中市旧铁道仓库20号仓库艺文中心●●●〖11〗●

资料来源: 洪素璜(2002)

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北市政府旧厦 ,建于 1921 年 ,原为日据时代专供日本人子弟受教的建成小学校。面宽达120米的两层楼建筑,以亚热带文化的红砖壁构与木材屋架,结合西方文明的建筑柱式与黑瓦斜屋顶,以及两侧入口为山墙形式的厢廊;整体构成了U字形的校舍建筑与空间,是一大特色。

1996年,台北市政府旧厦被指定为市定古迹,并基于古迹再利用的政策方案,将原建物的正面厅舍修复整建为台北当代艺术馆专用,两翼部分建筑则划归为建成国中教室。“台北当代艺术馆”与“建成国中”新校的结合,不仅创造了全世界罕见美术馆与学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也被视为是延展台北市孔庙—保安宫这一历史文化轴线,带动大同区整体再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从市定古迹的台北旧市府,到活化再利用而成立的台北当代艺术馆,于2001年5月璀璨开幕,它是台湾第一座以推广当代艺术为宗旨的美术馆。

于2001年文化局委托当代艺术基金会经营管理台北当代艺术馆。经费来源除了部分政府补助,台北当代艺术馆也设置纪念品区和咖啡厅作为另一收入来源,近年更开办美学课程,如讲座活动,不但增进民众美学认知也替台北当代艺术馆增加营收;人力组织方面也对外招募义工以补人力不足。

3私有经营

私有经营之历史空间并无政府补助,须由经营单位自筹经费,自行修缮硬件,故经营过程较为艰难,常因资金不足而中断营运,有部分经营除了经营者的自行投资,还透过基金会的支持,如台湾民俗文物馆是由财团法人福禄文教基金会所支持。

私有经营历史空间之经费来源除了自筹经费外,尚透过多元化经营增加营运收入,如贩卖门票、纪念品、餐厅或场地租借,如淡水红楼餐厅租借婚纱摄影之用。以下为案例分析:

所在地原建物名称与性质再利用方式财源政府经费补助(含修缮)自资(含其他赞助)餐饮消费纪念品贩卖(含书籍)出租空间(场地)门票义工

台北市日据时期军官招待所台湾民俗北投文物馆●●●●●●

彰化县鹿港元昌商行艺术会馆●●

台北县淡水红砖住宅淡水红楼●●●

苗栗县三义胜兴车站站长宿舍铁路餐厅●●

资料来源:洪素璜(2002)

淡水红楼

淡水红楼兴建于1899年,是本地经营船头行的富商李怡和建于清末的宅第。1913年两艘满载货物的自家船只在淡水河口对撞沉没,家道骤然中落,李家遂将红楼售予秀才诗人洪以南(亦为当年淡水街长),洪以南为艋舺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洪腾云即为捐建台北考棚而获赐“急功好义”石坊的人。1999年3月经由专家考证修复,于2000年再现百年前原貌,为近年古迹再利用的范例。并于2001年荣获文建会颁赠历史建筑百景赏第六名。其经费收入除了餐饮营收外,另以租借场地作为营收来源。

(四)经营策略

朱淑惠(2004)提到,经营再利用之历史空间需要考虑经营与管理的策略运用,近几年的再利用方案也逐渐运用企业的管理手法,使这些原本具有历史风味的建筑空间,透过不同的经营主体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特色与手法,更以产品营销的方式来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林会承(2000)指出,唯有凭借着稳固的资源运作为基础,使其充分发挥空间的特质,才可能使历史空间的“再生”使命得以向外延伸。简言之,有效资源运作的“经营”就是历史空间的“再利用”过程。

因此历史空间在利用的经营上也必须考虑到资源的运用,要如何寻找、运用、整合资源,发展适当的核心能力与策略,是历史空间再利用的一大课题。因此本论文将针对历史空间之内外部资源、经营策略与关键成功因素来进行探讨。

1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Theory)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产业结构论”与“资源基础论”两个主要的论点。“产业结构论”是由组织外部往内部推论的逻辑,假设同产业策略组群拥有相似的策略资源,而组织必须有效配合外在环境变化来调整本身的经营内容,强调“环境”对策略的影响,而产业组织论大致可由Porter(1980)提出的论点为代表;而“资源基础论”则为重视组织内部分析的观点,强调持续建构及运用组织本身的资源与经营条件,发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对抗外在环境的变化。陈国宁(2007)指出,再利用之历史空间发展下的功能是否发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等实体上的规模大小,而是必须运用适当的经营策略,可能是空间的利用、展示手法、展品利用与活动规划上所呈现的创意。因此经营历史空间再利用除了实体的历史建筑或空间外,必须结合创新、营销、财务等策略规划,才能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支持对内部资源的辨识、培植与运用,有助于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相对于产业结构论的策略思考模式,资源基础论的思考模式为由内而外,以企业内部拥有资源为出发,因外部环境动荡且不易预测,企业应掌握并利用稀少资源,创造有利的经营与竞争策略。历史空间再利用与经营应以原有历史文化价值为主,结合有形与无形资源,以发展经营核心能力与策略。

资源基础论的基本概念论述众多,本文参考陈锦辉(2000)之研究,整理下列资源基础观点相关之理论与说法,汇总如下表:

年代学者核心思想

1982Liooman & Rumelt模糊性可有效阻碍模仿,已产生较佳的绩效。

1984Wernerfelt以资源替代产品的思考角度,对于企业更加有益,尤其是针对企业的成长。

1985Porter当优势具有难以模仿的障碍,且能抗拒竞争者的腐蚀时,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1990Grant具有资源模仿障碍、因果关系模糊、不完全移转性与资源复制障碍特性的资源,能使厂商在产品市场维持竞争优势。

1990Prahalad & Hamel企业短期的竞争力来自最终产品,但长期而言,竞争力的强弱端视公司的核心能力。

1991Collies核心能力来自一组不可逆的资源,是相对于竞争者的特有优势,也是创造公司利润的来源。

1992Hall持久性的竞争优势来自相关能力差异化的持有,其来源为无形资产。

1994吴思华经营是持久而执著的努力,唯有不断累积资源,才能打造不败的组织能耐。

1995司徒达贤以资源为焦点时,企业的策略思考逻辑,首先应重新观察组织资源,以不同的角度、组合与用途,重新评估与检讨企业资源的存量,并以此为策略与行为的参考。

1998Collis & Montgomery资源是策略的实体内容,也就是维持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企业选择策略必须受其目前所有资源的存量以及其所获得或蓄积新资源的速度所限制。

在讨论历史空间再利用之经营时,由其实体资源发展经营策略,较符合组织由内而外发展之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因此本研究选定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探讨历史空间再利用之经营策略,运用资源基础理论方法来分析目前营运的再利用历史空间。

资源(Resource)为资源基础理论主要探讨的构面,许多支持此论点的学者相信,组织的资源不同,所发展的组织能力与策略也不同;因此,资源是策略的实体内容,同时也是发展与维持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吴思华(1996)提出,企业拥有或创造的核心资源,既然是形成组织能耐的关键,因此就有必要就资源这个课题,做更深入的了解。历史空间再利用与经营除了历史空间本体与历史价值之外,也需要外在资源的投入与内部组织的管理策略,达到再利用与经营的目标。

Collis & Montgomery(1997)将公司资源分为三种类别: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组织能力。吴思华(1996)指出资源分为资产与能力两部分。前者是指企业所拥有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并可区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两类;后者则是指企业建构与配置资源的能力,又可分成组织能力与个人能力两部分。

Grant(1991)认为公司“资源”是公司获利力的基础,也是组织“能力”的主要来源。他将资源分为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与组织资源等六类。他同时指出,核心能力往往是数个核心资源的展现,且比核心资源本身更具有价值性与耐久性。

本文整理吴思华等学者对资源的说法,汇整如下表。

而在讨论历史空间再利用之经营时,洪素璜(2002)指出,历史空间“再利用经营”的发挥,必须倚赖“决策机制”,有效运作“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与“营销资源”间的联结与配合,形成结合完整资源的行动力,通过这般行动力的实践,才能让“历史空间”得以持续的运作。

2核心资源与竞争优势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而言,核心资源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维持企业持久性竞争优势的能力来源,因此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两者密不可分。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核心资源的特性与竞争优势的创造、维持能力的来源有密切关联。

资产有形资产实体资产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

金融资产现金、有价证券、资金

无形资产品牌/商誉、智慧财产权(商标、专利、著作权、已登记注册的设计)、执照、契约/正式网络、数据库等

能力个人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人际网络

组织能力为资产、人力及组织由输入转换成产出之过程:业务运作能力营销能力技术创新与商品化能力

组织文化组织记忆与学习

资料来源:策略性资源的内涵吴思华(1996)

Ansoff(1965)首先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但陈锦辉(2000)指出竞争优势的定义未有纯合一致的解释,有时竞争优势是指“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意味在技术或资源上相对的优势;另一广泛意义是指市场上地位的优越,是基于提供给顾客优越的价值或相对较低的成本而获得市场占有率及较佳的绩效。归纳各学者的竞争优势论点整理如下:

年代学者竞争优势定义

1965Ansoff个别产品或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备并且能赋予自身强势竞争地位的强势资产。

1978Hofer &Schendel竞争优势主要为企业组织的资源配置与部署较竞争者优且不同的地位。

1980Porter竞争优势指企业在产业中相对于竞争者而言,长期拥有之独特且优越的竞争地位。

1986Aaker企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三项特征:

1涵盖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即应为市场中重要领域内的优势。

2一种与竞争者有显著差异的竞争优势。

3必须能因应环境变动和竞争对手的行为。

1989Ansoff &Mcdonnel竞争优势指企业在其产品或市场范畴中所拥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能为企业带来较其他竞争者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

(续表)

年代学者竞争优势定义

1995司徒达贤竞争优势分为:

1策略性形态:指竞争优势是因为制程中所创造的质量特色或成本,对来源或交易对象的掌握、垂直整合程度之取舍、规模经济、地理涵盖范畴等造成。

2非策略性形态:因独特能力、独占力、时机、财力、综效、关系等外在因素而存在。

1995Hill & Jones竞争优势指一个企业的利润高于产业的平均水平,优于竞争者的能力,有四个一般性基石;

较佳效率、较好质量、较佳创新与较佳顾客反应。

Reed & Defillippi(1990)认为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主要来自资源的“模糊性”。其所形成的模仿障碍可以阻止竞争者模仿与资源的移动。模糊性是由下列特点所组成。

特性描述

不可言传性(Tacit)从作中学习而来之未经过整理的累积技能。

如技术人员行动的非知觉程度产生了行动与结果间的模糊性。

复杂性(Complexity)由许多技能、技术与资源间的相互依赖而来的一种组合能力。

专属性(Specificity)具交易专属性的技能与资产,仅能在此生产制程中使用或仅能服务特定顾客。

3资源基础观点与经营策略

Aaker(1989)指出,企业的关键在于仔细辨识企业资源,并且适当地运用策略。Grant(1991)指出,企业以资源(resource)与能耐(capability)与发展长期策略的前提为:(1)以内部资源与能力为基础来提供企业的决策方向;(2)资源与能力为企业获得利润的首要来源。

关于以资源基础观点发展或分析策略,Grant(1991)提出下列分为五个步骤的策略架构(如图1):首先评估组织内部资源,再与竞争者的比较之下,何种资源的使用会比对手来的有效率与效用,找出能够获利且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耐,选择策略,最后确认策略执行与资源的落差,延伸、强化组织资源与能耐。

图1Granr(1991)资源基础观点下的策略分析架构

(A Resourced-Based Approach to Strategy Analysis:A Practical Framework)

吴思华(1996)也提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策略规划程序(如图2),包括下列几个步骤:

(1)确认并评估现有资源;(2)检测价值,设定核心资源;(3)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4)强化核心资源。

图2以资源为基础的策略规划程序

本论文提出之个案分析具体内容采用吴思华提出之策略发展架构来分析其组织资源与经营策略。

四、个案分析

本研究之个案分析选定台北故事馆和台北当代艺术馆,因其经营期间及资源较其他历史空间完整,故以两者为探讨案例,并以资源基础论分析其经营模式,进而发展实际操作案例——台南西门市场1号作为民宿使用之经营策略,由于台南西门市场1号尚未正式营运,本研究期待以成功案例的分析结果作为参考,以建立台南西门市场1号之经营策略。

台北故事馆

从“圆山别庄”到“台北故事馆”,这幢老洋楼经历了90年的沧海桑田。台北故事馆坐落于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与新生北路交叉口,经历了日治时期、民国初年,到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变迁。近年台北市文化局推动“文化资产保护”政策,再结合民间的丰富资源,台北故事馆便是古迹修复与再利用的范例。以下便针对台北故事馆,分析其再利用后之经营策略。

(一)历史背景

年代大事记

1914大稻埕茶商陈朝骏筹建之圆山别庄落成,作为接待茶商公会重要议员及其他上流人士的社交场所,以及休憩、社交功能。

1923陈朝骏先生逝世,陈氏家族茶叶贸易衰退。

1936建物及土地所有权移转给株式会社华南银行。

1950台湾省公产管理处收归国有,并由台北市政府代管。

1950~1954前立法院长黄国书全家搬入,并将前栋店铺式建筑物出租给“中国艺品馆”经营。

1977~1979黄国书宅及土地征收,台北市政府以1024万元购得黄国书宅产权。

1982台北市长杨金欉核定为纪念性建筑物,予以保护。暂时作为公园路灯管理处北区分队使用。以200万元从事整修工程始得再利用。

1983台北市立美术馆开幕。

1987公园路灯管理处搬出,正式移交美术馆管理使用。

1990产权正式移交美术馆。

(续表)

年代大事记

1998管方于1998年委托中原大学建筑系进行研究调查,同年被指定为市定古迹。

2002文化局完成古迹修复工作。

2003文化局以推广古迹再生为理念,委请陈国慈律师赞助成立“台北故事馆”,正式委外经营。

(二)资源评估与分析

陈国慈(2005)提到,要活化古迹,经营者必须先了解其各方面之价值,才能发挥它的真善美。

下列以吴思华提出之资源角度分析台北故事馆经营案例,试找出其拥有之资源与能力。

1资产

(1)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形式

古迹的价值,当然跟它的建筑特色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建筑物所在地相互结合的关系。台北故事馆一楼以砖造作为承重墙,二楼为木造,利用曲线、垂直、水平的木条构成二楼墙外树枝状优美的壁面,此为英国都铎式风格的洋楼。这类风格的建筑在英国本地或者过去的英国殖民地或租界(如:新加坡、厦门、上海或天津)都看得到;而当年台湾属日本统治,与其他内含西方租界的城市不同,但这类风格的建筑在台湾确实独一无二。

台北故事馆土地总面积为13112平方米;古迹本体(地上两层建筑物)面积28554平方米;附属建筑(地上一层之建筑物)面积12954平方米。古迹本体仅2838平方米,扣除公共空间后,可供利用空间极小。

(2)人力资源

陈国慈律师在2003年认养、赞助并成立由台北市市定古迹“圆山别庄”重生的艺文空间“台北故事馆”。她以全职义工方式担任故事馆总监一职,负责经营方向拟定及掌握。一开始招揽人员时,陈国慈过去共同工作的艺文界朋友,以专职或兼职身份让台北故事馆顺利运作。目前内部人力资源大致如下:

台北故事馆总监陈国慈

专职人员共8位。

兼职人员共10位,以年轻人为主,负责导览工作。

义工每半年维持30~40位轮值服务。

咨询顾问包含文化界、企业界、媒体界与医界顾问,分别为龙应台、汉宝德、张忠谋、叶言都、黄光男、黄永松、庄永明、殷允芃、林怀民、吴香达、池宗宪。

(3)财力资源

台北故事馆的经营方式为政府委外经营,目前由陈国慈律师认养及赞助。此项目分为政府补助及经营收入两部分讨论:此种公办民营或公有民资民营的经营方式,都是政府单位将历史空间委托给民间单位进行管理经营的机制,因此经费的来源是政府补助与民间自营两部分。

① 政府法规补助

由2001年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古迹委托管理维护办法”第九条,公有古迹管理使用机关应于年度预算中编列古迹管理维护经费,但并不包括全部的营运经费,其余经费由民间单位自筹,或是通过其他如空间修缮之相关经费的补助申请。

② 经营收入

台北故事馆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下列三种:餐厅租金、纪念品销售与门票收入。

③ 赞助

陈国慈提到,赞助形式可以非常单纯,例如由一个人、一家企业或政府负责补足不足的经费,她认为维护与经营再生公有古迹,社会大众与经营者必须支持这种理念与分担这个责任。台北故事馆举办许多展览活动时,尽量从艺文界或拥有艺文资源单位取得。如:台北故事馆提供展览空间、场地设计费与人力资源,其他策展及展品出借则由艺文单位或文史工作者提供。陈国慈指出,台北故事馆推动的是资源整合。

2经营管理

(1)空间规划

古迹建筑本体只做艺文性用途,因内部空间分割狭小,除限制入馆人数外,另采单一行动线。展示设计尽量遵循“透视”及“多功能使用”原则,让民众看到古迹建筑细节与整体感受,并减少展示带来的损耗。台北故事馆提供独立于古迹建筑外的餐饮服务区,除可减少对古迹直接的损耗外,还可弥补附近正式餐厅缺乏的不足。另外其园艺设计融合历史纪录及古迹建筑风格,营造符合台北故事馆历史的氛围。

(2)活动规划

台北故事馆以民众休闲并亲近古迹的艺文活动为主,分为下列三大项目:

类别内容叙述

主题性展览季系列活动每季分不同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展览主题依循两大原则:

1不脱离对过去生活的怀旧,因怀旧与古迹的调性十分契合,希望通过对老东西的追忆,将传统里的美好价值发扬光大。

2依四时节令,锁定推广族群:希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族群,如其中一主题为“漫画故事”,希望吸引年轻族群至古迹欣赏。

非主题性艺文活动举办讲座或是互动性的艺文活动。如老台湾或台北故事、亲子故事下午茶、儿童才艺表演。

社会关怀活动台北故事馆由古迹再生,也应该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怀活动。

(3)服务

台北故事馆经营人陈国慈提到,以“一个家欢迎客人到来”的理念,作为经营方式的基础,以参观者立场考虑应有哪些服务。

展馆开放时间部分,开馆一年后,其通过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结果调整配合民众且能达到最多来客数的开放时间。且台北故事馆在闭馆后继续提供晚餐,可让民众一边用餐一边欣赏古迹夜晚的美景。在动线标示、展览内容、文宣品甚至是导览服务,都提供中英文标识与导览服务,让许多外国人士能够更深入了解台北故事馆。

(4)组织架构

在公有古迹的再生经营上,很容易将组织定位参考政府机关架构,虽然较明确且稳定,但太典型的组织架构容易发生头重脚轻或本位主义的问题。台北故事馆经过开馆半年后调整了组织架构,采取比较扁平、像企业模式的组织架构,减少组织层级,着重团队不同功能与责任。

(5)推广

陈国慈提出,在博物馆经营中,伸展(reach-out)影响力的理念非常普遍,很多国家都已实行。台北故事馆进行以下推广:

项目描述

增加不同族群参观者通过组织性的安排邀请各类团体参观:如学生、银发族、工商界、妇女团体等。

与出租车经营系统合作,让出租车司机熟知台北故事馆的地点,并发送文宣请出租车司机转送或介绍给乘客,同时给予优待。

网站网站为传递讯息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站上有台北故事馆基本简介,但目前仅以传送信息的功能为主。

馆舍交流与其他类似古迹或馆舍共同交流,彼此扶持与经验交流,可一起举办活动、交流意见。

古迹调查及成果分享

媒体

(6)资源整合

陈国慈认为,无论是以推广古迹保存教育为目的,还是以专属用途方式经营,都不应忽略推广古迹之理念,让古迹与社会大众接触。让社会各界多运用这个地方,也是公共资源共享的理念。台北故事馆通过下列方式,结合本身建筑特色和艺文空间,推广台北故事馆的历史价值:

项目内容描述

场地租借在一定的规范下开放外面单位使用台北故事馆之空间,开放给合适的单位或活动,分享资源、达到推广之目的。

免费提供艺文平台让艺术家在台北故事馆发表才艺,如定期邀请南管音乐家演出。

争取艺术团体共襄盛举这种互动史故事馆成为艺术家可到的地方,结合台北故事馆特殊的参观族群,共享艺术资源与古迹空间。

台北当代艺术馆建筑物今昔

台北当代艺术馆所坐落的空间建构于日本殖民时期。现今的前卫当代面貌内涵,和悠然呼应欧风所及的日本前辈建筑师作风,型塑了当代艺术馆独特的融合向度与迷人样貌。

年代大事记

1919建成小学校成立。

1920建筑设计师:近藤十郎,为一南北座向之两层楼红砖,木造结构,建筑开始动工。

1934完成U形校舍。

1940校舍完成,共1199建坪。

1946国民政府搬迁台湾,台北市政府迁入建成校舍,建成小学废校。

1993黄大洲市长任内决定市府迁往新市政大楼,原建筑物交由建成国中接管。

1994当年,市长指示教育局暂缓建成国中迁校计划,研议规划为文化机构。

1995建筑物规划为二:正面为台北第二美术馆,两翼为建成国中校舍,并委由台北市立美术馆进行整修及规划。

1996建筑物由台北市民政局评定为市定古迹,第二美术馆古迹再利用工程动工。

2000台北市文化局宣布台北市第二美术馆正名为台北当代艺术馆。

2001台北当代艺术馆开馆。文化局委托当代艺术基金会经营管理台北当代艺术馆。

下列以吴思华提出之资源角度分析台北当代艺术馆经营案例,试找出其拥有之资源与能力。

1资产

(1)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形式

面宽达120米的两层楼建筑,以亚热带文化的红砖壁构与木材屋架,结合西方文明的建筑柱式与黑瓦斜屋顶,以及两侧入口为山墙形式的厢廊;整体构成了U字型的校舍建筑与空间,是一大特色。

“台北当代艺术馆”与“建成国中”新校的结合,不仅创造了全世界罕见美术馆与学校使用共同建筑物的先例,也被视为是延展台北市孔庙一保安宫这一历史文化轴线,带动大同区整体再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2)人力资源

台北当代艺术馆于2003年之人事编制为13人,包含馆长,不受公务人员任用条例的限制(以下为其人力组织图)。

(3)财力资源

① 政府部分补助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经营方式为政府委外经营,目前由台北当代艺术基金会经营。蔡姗姗(2003)指出台北市政府出资51%的营运经费,而民间单位需自筹49%的营运经费。并规定分包之租金和门票收入的70%归市政府,上限为补助款。

② 经营收入

台北当代艺术馆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下列三种:餐厅租金、纪念品销售和门票收入。

2经营管理

(1)空间规划

台北当代艺术馆为两层楼的空间,在其空间内规划展览区、纪念品贩卖区及餐厅区(下图为其平面图)。

(2)活动规划

台北当代艺术馆以当代科技艺术并办理具教育性的艺文活动为主,分为下列两大项目:

类别内容描述

主题性展览季系列活动对当代社会思维或现象举办系列活动,以激发社会对艺术的关注。

教育活动举办讲座或是互动性的教学活动。

(3)服务

入口处提供语音导览服务及可寄放物品。

(4)组织架构

(5)推广

项目描述

增加不同族群参观者通过组织性的安排邀请各类团体参观:如学生、银发族、工商界、妇女团体等。

网站网站为传递讯息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站上有台北当代艺术馆基本简介,但目前仅以传送信息的功能为主。

(续表)

项目描述

成立会员卡——魔卡MOCA鼓励民众参与艺术活动,凭卡可享有以下优惠:

无限次免费参观MOCA展览(限本馆开放时间)

无限次参与MOCA教育活动(限本馆开放时间持票免费参加之活动)

加购MOCA主办之展览参观门票=9折(不得与本馆其他购票优惠重复使用)

购买MOCA出版品=9折

于MOCA清庭艺术商店购物=95折拥有魔卡MOCArd,永远享受MOCA

成立台北当代艺术馆年报书刊内容着重在展览规划部分不仅推出涵盖设计、流行议题、新媒体以及重量级的艺术家个展等。

(6)资源整合

台北当代艺术馆以内部资源向外结合科技与艺术,并邀请产官学界的专家演讲或授课,除教育活动外,专门经营设计精品的清庭公司入驻台北当代艺术馆,建置设计精品商店。

实际操作个案分析——西门商场一号

此一个案为本文作为实作案例之地点,为一私有民宅,从起建至今已有四十年余,现今为一闲置空间,而今将改造再利用于民宿之使用。

1历史背景

西门商场一号位于台南市西门商场内,西门商场旧称“浅草商场”、“西市场”或“大菜市”,西市场创建于日本治台初期,为当时台南最重要的商业建设之一。日人治台之初,有感于台湾传统市场卫生条件不佳,便着手兴建新的市场,西市场即是当时台南的商业建筑建设。台南西市场建于日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位于当时之西门町。 台南西市场是当时南台湾最大之市场,贩卖各种杂货及新鲜货品,一共有数十个摊位。台南人俗称其为“大菜市”。日大正九年(1902年),因风害损毁而重建。日昭和八年(1933年),日人为了增进银座之商业,乃于西市场周围建筑店铺,称为“浅草商场”,商场内有各式商店,战后,西市场与西门市场曾经继续风光一阵子,目前已没落。

台南西市场有着甚为宏大之建筑外貌,屋顶为马萨风格,上有老虎窗,入口有圆山墙,是当时全台湾最华丽的市场建筑,可惜今已不存。日昭和年间所见之商场则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柱梁外露,目前尚存部分,仔细观察仍可看出一些昔日风采,在全市各日治时期市场均拆除重建之际,台南西市场之历史意义尤为特殊,现今西市场内部商店以贩卖布料、纽扣、嫁娶用具等传统店铺为主,也成为台南特色之一。

西门商场一号位于此一特殊古迹内部,本身建筑物为传统民宅建筑,欲再利用作为小规模民宿经营,本文以此一空间再利用经营为个案,分析其再利用经营之模式与策略。

2资源评估与分析

(1)资产

① 建筑风格与形式

西门商场一号屋龄四十年余,屋主为谢式一家,为一传统台湾民宅建筑。其入口木造楼梯斜长,为一大特色;因传统建筑空间有限,内部楼梯皆为狭窄型(宽约40~50厘米)且每层楼梯皆靠同侧。三楼客厅外部为一露天庭院,且建有70~80厘米高之石造女儿墙。

② 独特的地理位置

位于古迹西门商场内,其为台南市中心闹区,建筑物本身为一日治时期创建之古迹,同时邻近五条港文化园区与孔庙文化园区,此一区块为日治时期繁荣地带,具有丰富文化历史价值。

③ 人力资源

目前尚于筹备阶段,人力投入如下:

实体管理与服务4~5人负责进行接待顾客工作

清洁维护1~2人

后端经营管理4~5人

④ 财力资源

因为西门商场一号为私有建筑物,虽有四十余年屋龄,但非政府认可之古迹,因此为民间私有私营,无政府补助维护资金。主要资金来源为屋主出资,日后营收以空间出租与提供其他服务为主。

3经营管理

(1)空间规划

楼层空间规划与利用

2楼改建为书房,利用木板隔成跃层的格局,制造出一个空间的层次感,木板上钉成书架。

3楼客厅用途不变、增加厨房的功能性与采光,阳台增加植栽,植入凤凰木、姑婆芋等台湾常见传统植物。

4楼卧房改建为约容纳4~5人之通铺,铺以台南市新美街手工制作日式榻榻米,并以西门商场布庄内布料制作蚊帐披挂装饰于卧房。

5楼原为谢家之神佛厅,基于此栋建筑物内3楼浴厕空间狭小,为提供一舒适空间,因而将浴室移往5楼,整层空间皆为浴室用途,新增淋浴间与浴缸,以传统台式洗石子为其建材使用。

(2)服务

本案例实作经营决策者之一为自在嬉游旅行业者游智惟,其专长为台南老屋导览,并对台南文化有一定的深知,且熟悉台南当地之文史工作者。本个案结合台湾文化民宿与当地生活体验,提供以下服务:

台南传统民宅住宿体验西门商场一号以整栋出租方式,提供顾客完整的台式传统民宅生活体验。内部提供基本住宿所需,再加上传统特色之家具、摆饰,让顾客能通过其了解台南文化特色。

贴心与亲切之服务由当地出身之管家接待顾客,带领顾客入住,介绍西门商场一号再利用之理念并熟悉环境,另在顾客入住期间备好所需物品,并提供西门商场周边私房景点地图。另提供脚踏车租借服务,让顾客能更方便游览台南市。

台南生活体验提供私房台南特色之景点与美食小吃、传统店铺,并在民居内提供储存此类信息之计算机配备,另为顾客准备私房景点地图,以便顾客走访。

台南景点导览提供官方正式导览预约与非正式私房景点导览服务,并提供英语导览服务。

(3)营销推广

本经营案例尚处起步阶段,因考虑深度旅游体验与文化价值保存,锁定的目标客群为想深入了解台南文化生活之顾客,初步的营销宣传策略以网站部落格与相关领域之名人作家为主。

项目内容与效益

部落格或网站建立专属部落格,传达西门商场一号历史与文化背景与周边环境、景点信息,另通过网站可与国内外顾客做更紧密的联系。

作家或文史工作者与知名作家与文史工作者合作,请其撰写并发布到西门商场一号试住心得或摄影作品,通过文史或艺术工作者笔下的故事,达到推广效果。

结合当地传统产业结合外围具文化特色之店铺、小吃,让顾客更深入了解西门市场与其周边的深度台南生活。

平面广告在诚品书店或特性相符之场所摆放西门商场特有酷卡或明信片,达到介绍台南生活与推广之效益。

(4)资源整合

西门商场一号结合台南市传统产业之店铺(如:泉兴榻榻米、大菜市布庄、传统工法洗石子)、具文化历史特色店家(如:奉茶、新裕珍饼铺)、当地知名私房美食(如:沙淘宫菜粽、江水号八宝冰、姜汁番茄)、具特色之艺文空间或二手书店(如In Art艺廊、草祭水又二手书店、长廊卖酒)等,除重塑与推广台南生活与旅游外,也带动传统产业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朱淑惠(2004)提到,经营再利用之历史空间需要考虑经营与管理的策略运用,近几年的再利用方案也逐渐运用企业的管理手法,使这些原本具有历史风味的建筑空间,通过不同的经营主体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特色与手法,更以产品营销的方式来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本论文利用资源基础内涵之观点进行历史空间活用经营策略分析,并进行实际案例操作分析,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历史空间活用经营之建议。

(一)人力资源利用

探讨历史空间再利用案例时,经常发现此类历史空间经营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不足之问题。通常公有民办的历史空间会交由民间基金会或非营利团体进行经营管理,但政府委托民间经营有一定期限,因此初期员工招募上通常会遇到困难。建议历史空间人力资源除了内部组织分工外,另可招募义工来弥补人力上的不足。甚至与其他相关小区团体合作,除了凝结小区意识之外,也可弥补或支持人力运用上的不足。而义工方式也能让一般有兴趣的社会大众有机会与“历史空间”接触。

而私有私营的再利用历史空间因缺少政府补助,招募不支薪义工较不合理,在人力运用上需有清楚之责任分工与弹性运用,建议在经营规划初期便将权责分配明确,并建立清楚之控制系统进行内部人力资源评估。

(二)服务内容

历史空间再利用的经营内容除了本身的主要功能外,在空间结构与其他使用条件许可情况下,皆可考虑以多元方式进行经营,不仅能够增加历史空间的趣味性与多元性,也可增加经营收入。而多元服务项目与内容建议必须与本身建筑特色、文化价值与经营内容高度相关,评估现有资源与能力后,确立本身竞争优势,而多元服务应从此竞争优势延伸发展。历史空间若为艺文静态空间之使用,则可与其他艺文团体合作,增加相关动态活动。而如西门商场一号之民宿用途之历史空间,则建议可增加文化导览或传统技艺学习之课程,增加服务多元性与趣味性。

(三)资金

由于历史空间多为公部门拥有,故委外经营为其经营模式,政府提供部分经费:其他经费则由经营单位自筹,且自负盈亏,寻找多元经费来源成为经营单位首要任务,若只依靠政府单位则易沦为经费被减缩之命运,故经营单位之资金以多元来源为主,不依赖单一来源。

(四)资源整合

以向外结合资源为主,以提供消费者多元化活动,如台北当代艺术馆以邀请产官学界专家演讲及办理教育活动,促进民众参与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吴思华(1996),《策略九说——策略思考的本质》。

2司徒达贤(1995),《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竞争优势之探讨》。

3陈锦辉(2000),《应用资源基础论探讨经营策略与竞争优势:以高雄港为例》,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4洪素璜(2002),《当前台湾“历史空间”的再利用:从资源运作的观点来看》,淡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论文。

5朱淑慧(2004),《从经营观点谈历史空间再利用修复之研究》,淡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论文。

6林会承(2000),《历史建筑的保存与再生》,北投温泉博物馆专刊。

7陈国宁(2007),《如何经营小型博物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编印。

8陈国慈(2005),《故事里的故事:再生古迹台北故事馆》,天下杂志出版。

9蔡姗姗(2003),《博物馆公办民营以委托基金会营运模式之研究》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台湾,南华大学。

10Wensley,D(1988),“Assessing Advantage:A Framework for Diagnosing Competitive Superiority”Journal of Marketing 52,April

11Grant,RM(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1991:Spring)

12Collis,DJM,CA(1998),“Creating Corporat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3Aaker,DA(1989),“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9;Winter

14Collis,DJ(1991),“A Resources-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Bearing Industry”Strategice Management Journal 12,summer: 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