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向管子询问关于治理人民的道理,管子回答说:“凡是统治人民的人,一定要懂得他们的疾苦,对他们施以恩惠,不要用刑罚威吓他们,不要用暴力强制他们。在这四个方面都谨慎行事,就足以治理人民了。”桓公说:“我知道这样做的益处,但治理人民的办法不多,该怎么办?”管子回答说:“治理的办法少并不是君主所该忧患的,从前天子立于全国的中央,土地方圆千里,上述四点都已经十分完备,为何还要忧患治理的办法少呢?统治人民而不懂得他们的疾苦,人民就会贫困;不对他们施以恩惠,人民就会怨恨;用刑罚恐吓他们,人民必定多行欺诈;用暴力强制他们,人民必定会离者不返,来者止步。因此圣君治理人民,从不在乎治民的办法的多少。”桓公说:“好啊,恐怕不止于此,既然是这样又如何行动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又仁爱,严肃而又有礼,这四点都行事谨慎,就能够行动了。”桓公说:“请你详细解释一下。”管仲说:“所谓信实,就是人民相信;所谓仁爱,就是人民感怀;所谓严肃,就是人民敬畏;所谓有礼,就是人们称赞。俗话说:宁舍性命而不改变,这就是诚信;不是别人想要的,就不要施加于人,这就是仁爱;内心坚定而仪表端庄,这就是严肃;诚信而又谦让,这就是有礼。”桓公说:“说得好!统治人民应先做什么?”管子回答:“有时先要施政,有时先要施德。疾风暴雨不使人民受危害,江河干涸不使人民遭祸患,百川畅通,五谷丰登,物价低廉,人兽共聚,同吃粮食,民无疾疫;在这种时候,人民富裕而骄纵,统治者应大量收购丰收的物品以充实国库,封禁山林河泽,先推行政务,再施行刑罚,以礼乐辅正,整治淫乱风气,这就叫做先施政事。相反,疾风暴雨使人民受到危害,江河干涸让人民受到祸患,五谷不熟,年遇饥荒,物价昂贵,民患疾疫;在这种时候,人民贫困而疲惫,统治者应开仓放粮,解禁山林河泽以供财用,而后再行政务,先宽恕有过,再赈济贫困,这就叫做先施恩德。丰年征敛,不夺民财;荒年施舍,不失恩德。君上富裕而民用充足,这就是圣王事业的最高境界。”桓公说:“好啊!”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成就霸业,依靠你们两三人的努力,我已经成就了霸业,现在我想称王天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您应当召见鲍叔牙,问问他。”鲍叔牙到来,桓公又问了同样的问题,鲍叔牙回答说:“您应当召见宾胥无,问问他。”宾胥无快步赶来,桓公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宾胥无回答说:“古代称王天下的人,君主德高望重,臣子薄德微不足道,如今您的臣子却是德高望重。”桓公逡巡了几步,离开了席位,这三人慢慢走上前,桓公说:“从前大王亶父贤能,王季贤能,文王贤能,武王也贤能。武王伐商并取胜,七年后驾崩,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只能控制四海之内的地区。如今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如你们三人,由此看来,我不能称王天下是必然的了。”
桓公说:“我想制服百姓,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这不是君主应该说的话。要想制服百姓并不难,但制服百姓之道,并不是天下的大道。您要想制服百姓,就让有司梳理案件,对告发有罪的人实行奖赏;频繁察看而严加刑罚,照此做便能制服百姓了。即使如此,制服百姓之道,仍不能算作天下的大道。使人民畏惧君主而不与其亲近,祸患很快就会降临到君主身上,即使能制服百姓,但也不会长久,只不过暂时没有人去杀君主罢了,危险啊,这样您的国家就处于危险中了。”
桓公视察马厩,问马厩的官吏说:“在马厩里什么事最难做?”官吏没有回答,管仲回答说:“我曾经做过养马的小官,依我看构筑马栏最难。先立曲木,曲木要与曲木相配,曲木已经立好,直木就不能用了。先立直木,直木要与直木相配,直木已经立好,曲木也就无法使用了。”
桓公对管仲说:“我想讨伐大国中不听从我的,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先爱抚国内的人民,然后再憎恶境外不友好的人;先安定卿大夫的家眷,然后才能征讨周边的敌国。因此,先王必定先有所设立,然后才有所废弃;必定先有所兴利,然后才有所除害。”
桓公即位,下令血祭土神以酬谢祷告。掌管祝事的官员凫已疵献上祭肉,祈祷说:“希望除去君主苛刻烦琐的毛病和多虚少实的缺陷。”桓公不高兴,眼睛直瞪着祝事官凫已疵。凫已疵又倒酒祭祀说:“还希望除去君主似贤非贤的缺点。”桓公大怒,要诛杀凫已疵,但最终没有杀。桓公把这事告知管仲,于是管仲便知桓公是能够成就霸业的。
桓公在外骑马,有只虎看见便潜伏起来。桓公问管仲说:“今天我在外骑马,老虎看见我都不敢行走了,为什么呢?”管仲回答说:“可能是由于您骑着杂色的马徘徊不前的缘故。您是迎着太阳而奔跑吗?”桓公说:“对。”管仲说:“这是駮的形象,駮专吃虎豹,所以老虎怀疑您就是駮,于是不敢前行了。”
楚军讨伐莒国,莒国君主派人向齐桓公求救,桓公准备派兵救援,管仲说:“您不能救援。”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说:“我与莒国使者谈话,三次有意污辱他们的国君,而使者竟然无动于衷;我让接待官员故意扣减使者三串礼钱,而莒国使者拼死相争。由此可见莒国君主是个小人,您不能救援莒国。”桓公果然没有救援,于是莒国最终灭亡了。
桓公外出春游,三月间在田野观光。桓公问道:“何物可与君子的德性相比?”隰朋回答说:“粟,处在甲壳之内,中有圈城保护,外有芒刺把守,尚且不敢自恃强大,自命为粟,所以粟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管仲说:“禾苗,开始生长时很弱小,柔顺得就像个幼子;等到成长时,却庄重得像个士人;待到成熟,和悦恭敬俯首谦逊,多么像个君子啊!天下得到它则会安宁,失去它就会危险,因此将它命名为禾,禾这东西可与君子之德相比。”桓公说:“说得好。”
桓公北伐孤竹国,离卑耳溪还有十里,他突然停下来,睁大眼睛目视前方。拉开弓箭,却又不敢发射,对左右侍从说:“看见前面的那个人了吗?”左右侍从回答说:“没看见。”桓公问:“事情难道不能成功吗?我深感迷惑。现在我看见那个人有一尺高,而且具有人的形貌;他戴着帽子,右手掀起衣襟,驱马快速向前奔驰。事情难道不能成功吗?我深感困惑。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管仲回答说:“我听说有个叫俞儿的登山之神,身高一尺,而且具有人的形貌。霸王之君兴立,登山之神就会出现;而且驱马快速向前奔跑,表示有道可行;撩起衣襟,表示前方有水;右手撩起衣襟,表示要从右边渡河。”到达卑耳溪,有个引渡者说:“从左边渡河,水深至头顶;从右边过河,水深至膝盖。若从右边渡河,一定会成功。”桓公立即在马前拜谢管仲,说:“仲父如此圣明,我却毫不知情,真是当罪已久了。”管仲说:“我听说,圣人能在事物还不明了的时候就作预见。如今事物已经明了,然后我才知道,我不算是圣明,不过是善于接受圣人的教导罢了。”
桓公派管仲征召宁戚,宁戚答复说:“浩瀚无边吗?”管仲不知是何意,直到吃午饭时还在思考,婢女问:“您在想什么呢?”管仲说:“我想的事不是你这婢女能知道的。”婢女说:“您不要小看年少的人,也不要鄙视低贱的人。从前吴国和邗国交战,规定乳齿未脱的孩子不能参军,有个叫国子的小孩拔掉了乳齿,于是参了军,为邗国立下了许多战功;百里奚只不过是秦国一个喂牛的,秦穆公却举荐他为宰相,于是称霸诸侯。由此来看,低贱的人岂能被鄙视?年少的人岂能被轻着呢?”管仲说:“是这样。君主派我征召宁戚,宁戚答复我说‘浩瀚无边’,我不明白这话是何意思。”婢女说:“有首诗说:‘河水浩瀚无际,鱼儿游动自如,没有我的居室,让我去哪儿安顿?’宁戚可能是想成家了吧?”
桓公与管仲闭门一起谋划攻打莒国之事,还没行动,全国上下就都知道了。桓公气愤地问管仲:“我与仲父闭门谋划攻打莒国之事,还没行动,全国已都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管仲说:“必定是有圣人。”桓公说:“那天来服侍的人中,有个人上菜时向上看,一定是他吧?”于是便命那人再次服侍,不许他人代替。没过多久,东郭邮赶到,桓公令接待官员请他上台,与他分级而立,然后问他道:“先生就是说我要攻伐莒国的那个人吗?”东郭邮说:“是的,是我。”桓公说:“我并没宣布伐莒,而先生却说我要伐莒,先生是如何知道的?”东郭邮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略,小人善于猜测,我是猜测您要伐莒的。”桓公说:“先生是如何猜测的?”东郭邮说:“欣然喜乐的,是钟鼓之色;深沉清静的,是居丧之色;清澈丰满而手足舞动的,是兵甲之色。那天,我看见你们两位在台上,不停地说话而口不闭合,就是在说莒国;举手指点的方向也是对着莒国。而且据我观察,在诸侯小国中不臣服的,只有莒国,于是我才说您要攻伐莒国。”桓公说:“好啊!从细微推测要事,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洞察之见!先生请坐,我和你一起来谋划伐莒这件事。”
有人想见齐桓公,请求做大官,领取千钟俸禄。桓公将这事告诉了管仲,管仲说:“您可给他高官和俸禄。”那人听说后,却说:“我不想做高官了。”桓公问:“为什么?”那人回答说:“我听说根据别人的意见取用人的人,罢免人的时候也会听信他人意见。因此,我不想做您的高官了。”
活学活用
管子告示我们,不管是谁都不要小瞧别人。
管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也曾犯过小瞧别人的错误。
有一天,齐桓公派管仲去拜访宁戚,希望宁戚能出来做官,宁戚却回答说:“浩浩乎!”管仲不明是何意思,郁闷地想这句话。
管仲家里的婢女问:“先生有何心事吗?”
管仲回答说:“这不是婢女所能明白的。”
婢女说:“您不要看不起少年人,也不要小瞧地位卑贱的人。”
婢女接着说:“从前,吴国与干国打仗,规定没有脱退乳齿的少年不得参军,国子就拔掉了他的乳齿,参军为干国立了很多军功。从前,百里奚是秦国放牛的,秦穆公请他做了秦国的宰相后,秦国就称霸了诸侯。由此可见,地位卑贱的人可以看不起吗?年龄小的人知识就一定少吗?”
听了这席话,管仲说:“好。齐桓公派我去征求宁戚的意见,宁戚答复说:‘浩浩乎!’我不知道是何意思。”
婢女说:“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无边无际的是水,摇头摆尾的是鱼,没有家室,你召我住在哪呀?’宁戚是想要娶妻成家吧?”
管仲的疑惑,被婢女一语道破天机。可见,人的智慧不因人的地位的差异而不同,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看不起别人呢?
生活中,看不起别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开小汽车的看不起蹬三轮的,高级白领看不起做小工的,有钱人看不起贫穷者……任何人和任何与人有关的事物,都可能是看不起中的一个因素。
没有人愿意被看不起,也没有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愿意看不起别人。但问题是,有时我们可能已经看不起了别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会在看不起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甚至怨恨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生在世,无论谁的存在和进步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谁也不愿意被漠视或遗忘。这是一种共性。然而,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除了会使他人反感外,又有什么益处呢?
实际上,人各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人。你轻视了别人,也会被别人轻视。
被人轻视时,那种心中的不愉快、气愤总让人难以忘怀。管子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获得好人缘的好方法之一。
有个叫吴裕的富商,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
有一次,他要招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很不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的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工作呢?”
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
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谈谈!”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结成了莫逆之交。
智慧金言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福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轻视别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交朋友,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更要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