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禁藏》,篇名用的是本篇首句的前两个字。“藏”,指内心的私欲;“禁藏”的意思是:克制内心的私欲。篇中告诫君主要限制内心的欲望,培养推己及人、先律己后律人的情操风范,要抓住治国的根本,不能因私欲伤害国事,不能因好恶失掉根本。
文中描述的几个“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等,都深刻揭示了人的本性,即:追逐利益,规避危害。由此警示统治者,如果能把握好利害关系,就能把握住人的本性,就能受到人民的拥戴,就能牢固地统治国家。这就是篇名“禁藏”的真正用意所在。
另外篇中还提出外交制敌的五种“攻谋之道”,生动体现了管仲学派重视战争、但不主张强攻的军事思想,不但提倡靠“智”打赢经济战,而且提倡靠“谋”打赢外交战,这反映出管仲军事思想灵活多变和丰富实用的特点。
原文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
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赏之于其所善,罚之于其所恶,信之于其所余财,功之于其所无诛。于下无诛者,必诛者也;有诛者,不必诛者也。以有刑至无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无刑至有刑者,其刑烦而奸多。夫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万物尽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诛而不赦,必赏而不迁者,非喜予而乐其杀也,所以为人致利害也。以养老长弱,完活万民,莫明焉。
夫不法法则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故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故主上视法严于亲戚,吏之举令敬于师长,民之承教重于神宝;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钧,位虽高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暴不禁。夫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上不为欢。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错不当,众民不能成;不攻不备,当今为愚人。
注释
不法法则治:“法法”两字,前一个“法”为动词,即遵法,后一个“法”为名词,即法度;另据王念孙之说,句首的“不”字衍。当今为愚人:据安井衡之说,“今”应为“令”字之误。
原文
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宝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
凡人之情,得所欲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恶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赡察,则事必明矣。
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注释
就彼逆流:“彼”为“波”字之误。深源之下:“源”应作“渊”。善者势利之在:“势”应作“执”,意为把握。
原文
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功战巧矣。当春三月,蔌室燠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蘖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
注释
被蓑以当铠鑐:据丁士涵之说,“鑐”应作“襦”,意指短衣。杼井易水:“杼”应为“抒”字之误,意指取出。最万物:据丁士涵之说,“最”为“冣”字之误,意指聚集。
原文
夫动静顺然后和也,不失其时然后富,不失其法然后治。故国不虚富,民不虚治。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赏罚莫若必成,使民信之。
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故民无流亡之意,吏无备追之忧。故主政可往于民,民心可系于主,夫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治之于金也,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
夫民之所主,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十石,糠枇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人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民有余食。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
注释
不求而约:据王念孙之说,“约”应作“得”字。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据刘绩之说,“叙”应作“錣”;据丁士涵之说,“钧”应作“钩”;镪钩,意指筹码;另据郭沫若之说,“多寡”之前当有“定”字。
原文
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谋有功者五: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臣不用,其国可危;二曰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得情可深,身内情外,其国可知;三曰听其淫乐,以广其心,遗以竽琴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谄臣文马以蔽其外,外内蔽塞,可以成败;四曰必深亲之,如典之同生,阴内辩士使图其计,内勇士使高其气,内人他国使倍其约、绝其使、拂其意,是必士斗,两国相敌,必承其弊。五日深察其谋,谨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离气不能令,必内自贼,忠臣已死,故政可夺。此五者,谋功之道也。
注释
谋有功:据丁士涵之说,“有”字衍,“功”通“攻”。如典之同生:据朱长春之说,“典”应作“与”字。是必士斗:据郭沫若之说,“士”为“互”字之误。揆其所使:据猪饲彦博之说,“揆”为“睽”字之误,意指离间。离气不能令:据丁士涵之说,“气”应作“意”,“令”应作“合”。
译文
克制内心的私欲,能够避免千里之外的祸患。能够以此避免祸患的。只有那些推己及人的人。冬天不用冰水洗浴,不是因为爱惜冰;夏天不烤火,不是因为爱惜火,而是因为身体对它们不适应、不方便。明王不整饰美化王宫,不是因为喜好狭小的房舍;不听钟鼓之音,不是因为讨厌乐声,而是因为它们会损害农业生产而妨碍教化。因此,君主要先于律己而后律人。官府应先整治内部而后整治外部,百姓应从事农业生产而放弃工商业。
把人民安置在乐意居住的地方,让他们从事有利可图的事务,对他们认为好的事情进行奖赏,对他们认为恶的事情进行惩罚,让他们相信财富不会被剥夺。确保他们不会被无辜诛杀,对百姓不随意诛杀,是因坚持了“有罪必诛”的原则;对百姓进行诛杀,是因为没有坚持“有罪必诛”的原则。从“有刑”到“无刑”,能做到法度简易而人民保全;从“无刑”到“有刑”,却使得刑律繁琐而奸恶众多。开始时容易以后必定艰难,开始时艰难以后必定容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明王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是有罪必诛而不赦免,有功必赏而不犹豫,并非因为他们喜欢赏赐和乐于杀人,而是要为人民兴利除害。抚养老弱,保全民众,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遵守法度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法度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裁定疑惑而分清是非的,关乎百姓的性命安危。所以,明王对待法度非常慎重,不因亲戚故旧权贵而改变法度,于是官吏不敢因长官威严而危害他人性命,百姓不敢因珠玉珍宝而触犯禁令。因此,君主把遵守法度看得比敬奉亲戚更崇高,官吏把执行法令看得比尊爱师长更恭敬,百姓把接受教化看得比祭祀祖先更神圣,于是法度虽确立却不使用,刑罚虽设置却不实行。奖赏功劳不平均,赐爵虽高而肯于效力的人却很少;赦免罪过不一致,施德虽厚而指责非议的人却很多;办事不合天时,即使竭尽全力事情也不能成功;刑律使用不当,惩罚虽多暴虐也不能禁止。按公法判罪,惩罚虽重下面也没有怨气;按私意行赏,赏赐虽多也不能引人欢喜。执行法度不符合原则,民众不会顺服;政策措施颁布不当,民众不会执行;不致力法度,不完备法度,应当称之为“愚人”。
圣人处理政事,能做到节俭宫室、节制车舆以充实储备,这样国家必然富有,君位必然尊贵;能做到穿戴适度、摒弃玩赏以奉行农事,这样财用必然充足,身份必然稳固;能免除无益事情和无补费用,按礼节相互往来,同盟必然众多,朋友必然亲附。一般的统治者,大多为谋求物质享受而烦苦其心、操劳其力,于是疲困不堪而财用不足,重者失去国家,轻者危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