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回来后命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宫里,斋戒三日。第四天的时候,让大家沐浴整衣,抬着礼品,再次前往磻溪。沿途惊动了无数百姓,纷纷扶老携幼,观看迎贤的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喧哗。文王下马同散宜生一起步行入林,只见一老翁背坐在溪边,文王猜想此人一定就是姜子牙。
其实,姜子牙早已知道是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避开,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明君,是否真正的求才若渴。这次,经过和文王的谈论,姜子牙了解到他确实是一位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于是便收拾行装,跟随文王进宫当起了伐纣的谋士。
谦虚是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学问浅少的人谦虚会得到热情的指导,知识渊博的人谦虚会让人尊重。谦虚不会使一个人失去什么,反而只能得到他不曾有过的东西。可有的人宁愿把一顶骄傲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也绝不肯让自己变得更谦虚一点,这是何等愚蠢的行为啊?
故事二:唐太宗随和态度保社稷
在一次早朝时,唐太宗告诉众大臣们:“有人说当了皇帝就可以得到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的畏惧。而事实上,我却常常怀着畏惧之心,倾听臣下的批评与建议,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依仗自己是一国之君,而不肯谦恭,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的话,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恐怕就再没有人能够指正我的过失了。”
唐太宗接着说“每当我想说话、想做事的时候,必定会先想一想是否顺应天意?同时也要自问有没有违反了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子是高高在上的,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主的一举一动也是十分注意的,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
大臣魏征接着说:“古人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但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束。但愿陛下能常怀畏惧之心,畏惧上天及人民,做到谦虚待人,经常的进行自我反省,如此一来,吾国必能长保社稷,而避免了倾覆的危险。”
正是唐太宗谦虚的治世态度而受到后世的景仰。唐太宗说过:“与人交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普通的百姓,在与人交谈时倘若稍微得罪了对方,对方便会因此而牢记在心,伺机报复。更何况是万乘的国君啊,在和臣下交谈时绝不容许有一点的失言。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失言,也有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庶民的失言所万万不能及的,我心中一直牢牢谨记着这点。”
他还说:“隋朝隋炀帝登基后第一次进入甘泉宫时,对宫中的庭园摆饰十分中意,有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庭园中看不到萤火虫,于是他下令捕捉萤火虫来代替灯火。负责此事的官吏动员数千人去捕捉萤火虫,最后捕捉了足足五百多车的萤火虫。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能演变到这种田地,又何况是天下的大事呢,更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呢?为人君主又怎能不时刻的谨言慎行呢?”
由此得出结论:身为上级领导,要时刻保持谦逊随和的态度,要时时注意不让下属感到和你之间有距离感,这就要求态度上要做到谦虚、真诚。
故事三:狄青骄横损自身
宋朝狄青在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自己对朝廷有功,为官做事十分的骄横傲慢,因此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朝政,建议皇帝调狄青出京去做节度使。
狄青很不服气,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我有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呢?我也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听从文彦博的建议,而且称赞狄青是朝廷的忠臣。
而文彦博对仁宗说:“回想太祖当年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后,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经过深思,也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却毫不在意,又到尚书省去为自己进行辩解,仗着自己有功而不想去做地方的节度使。
文彦博对他说:“让你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朝廷对你产生了怀疑。”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心中惊恐不安,只好接受任命。
每次朝廷派使者去慰问他的时候,只要一听说是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便发病身亡。可见骄横不忍是难以成就大的事情的。
狄青自恃有功,而结果是什么呢?是积骄损其身。人要忍骄,不能自以为是,要克骄防躁,谦恭待人,礼贤下士,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人民的拥护。
人在顺境时最容易忘乎所以,而失去警惕性,结果往往会摔跟头;人在逆境之时也最易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做人贵在以超然之心来看待自己的得与失,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也不失态,同时还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
故事四:龚定庵狂放不羁
清朝嘉庆年间的龚定庵,以狂傲自居,(康有为、梁启超受其影响很大)当时就预见中国的边境会出现大的问题,他写了一篇文章,说天下将乱,因为缺乏人才。文章把当时社会的现状批判的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说“朝无才臣,军无才将,巷无才偷,泽无才盗”。
他感叹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人才没落的时代,过不了多久,天下将出现大乱。果然不出半个世纪,内忧外患便接踵而来。虽有“中兴名臣”称号的曾国藩从中力挽狂澜,奈何“大厦将倾,非独木能支也”。
龚定庵之子更是狂妄。在读父亲写的文章时,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旁边,每读到以为不合自己想法之时,就敲打一下灵牌,斥道:“你又错了!”其怪异的行为绝非平常人所能接受。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骄傲,但骄傲实则含有两层的含义,没有内涵却自以为是为骄,有内涵而看不起人为傲。骄傲之人缺乏机巧圆润,其所作所为也非平常人所能理解和认同。由于过分狂傲,不会做到锋芒内敛,常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杨修就因恃才傲物,不遵军纪,乱说军事机密而掉了脑袋。祢衡年纪轻轻,不仅不服人,还公然擂鼓大骂曹操,曹操一气之下,杀掉了祢衡。因此,做人要保持一种谦谦君子的心态。
【吉言】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虚心待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他把虚心看作是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可谓一语中的。若一个人在自己“春风得意”时,能戒掉夸张和傲慢,而喜怒不形于色,修养足,德行厚,聪明内敛,谦恭近人,才能受人的欢迎和尊重。
想要与别人友好的相处,把事情做成,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有点愚笨,才会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无形之中你就获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谦虚时就能显出对方的高大;你朴实和气,别人就愿和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就能得到满足,认为和你配合起来很有默契,很合得来;你显得有点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你总是一种高姿态的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的心里就会感到紧张,就会感到低你一等,因此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难以存在。有些人为了突出自己,一再地表现出带有炫耀的成分,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这也无形之中贬低了别人,抬高了自己,就会给自己设置许多障碍,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办事的难度。收起自己的傲慢,表现出谦恭顺从,那样就不会感觉到孑然无朋了。
总之,骄傲狂妄,会让自己得不到真理之光,还会和别人的关系变得疏远,这是造成人生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懂得“物极必反、骄兵必败”的道理,做到谦虚待人,不得意忘形,把成功当作更上一层楼的动力,这样才能够让事业顺达,让人生吉祥。
公正质朴的人生才会吉祥
--无妄,往吉
【原典】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易经·无妄》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易经·履》
【释义】
《无妄》卦初九爻说:没有妄想,摒弃邪念,人生必获吉祥。
《象传》说:带着一颗纯正之心去做事,必定会实现心中的愿望。
《履》卦九二爻说: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幽隐之人会静中得正,必获吉祥。
《象传》说:幽隐之人,与世无争,安于本分,自我约束,能够获得吉祥,因为内心安然清净,所以不会被外物扰乱自己的心志。
古人云:“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若海垒。”一个人只要做到心地纯洁,不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于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里,也能建立起让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心迷恋声色物欲,即使是置身于山间快乐的仙境,也会在精神上堕入痛苦的深渊。
为人处世要做到公正无邪,一旦偏离了道义、礼节等的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比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首鼠两端,殚精竭虑而又自以为得计,蝇营狗苟,纵使暂时得到了蝇头微末的小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的人生方向。
做人有一颗纯正之心,才能吉祥一生。大凡做尽坏事之人,即使再如何的向“神灵”祷告内心的不安都是不会起到任何效果的。消灾避祸在于能够堂堂正正的做人,不做违反道义的坏事,不要让自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以致最后难以自拔、自救,否则,早晚都要遭到坏事带给你的报应。
【事典】
故事一:徐世积的品行
隋唐的徐世积曾是李密的部将,深受李密的重用。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因而率部投降了李渊。
李密原来所管辖的地方东至于海,西到汝州,南至长江,北到魏郡,全由徐世积据守。于是,徐世勋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然归顺了大唐,我们现在据有的这些地方,都曾是魏公所统辖的范围。如果把这些献给大唐,以求取富贵,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现在应该具录州、县名数及军民户口,汇集起来启奏给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大唐,那么这就是魏公的功劳啊。”于是派使者启告了李密。
唐高祖听说徐世积没有上表报告自己辖境的情况,只有书信给李密,感到很奇怪。使者把徐世积的意思告诉了唐高祖,唐高祖高兴地说:“徐世积能够感德推功,确实是个非常纯正的人。”于是对徐世积加以重用,授他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便改名为李积。
李密曾是徐世勋的“老领导”,而李渊是徐世积的“新领导”。对于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来说,老领导不得势了,马上就会转向新的领导,这种“人走茶凉”的事太多了。而徐世积却没有这样做,确实表现出一个正直的人的做法,这样的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处何等的地位,都是可信赖的。
看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事情是越做越大还是越做越小,从他的品行中就能够看出结果。一个不懂得坚守自己品行的人,往往会追求眼前可以带来快乐或其他甜头的事物而失去长远的发展。所以,做人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恪守一定的做事原则。社会上充满了各种的诱惑,只有光明正大地做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从而达到成功。
故事二:武则天以德报怨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心术权谋的手段很残忍,令人发指。但她惜才、爱才,对于那些能辅佐她的人不惜以德报怨,进行感化,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这也正是她品行中的优点。
五言诗“上官体”的创始人上官仪是唐初的重臣,曾一度担任宰相的高职,在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后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与母亲则做了宫婢。上官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上官婉儿为了给父亲报仇也积极的参与其中。但事情败露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是上官婉儿终被武则天赦免。
上官婉儿做的一首《彩书怨》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婢女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还要用和《彩书怨》同样的韵律。上官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吟道:“密叶因裁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武则天听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上官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可以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的说我呢?”武则天突然问道。
上官婉儿毫不慌张地回答到:“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严格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当时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就喜欢你这种倔强的性格。”
接着她又问到:“我杀了你的祖父,又杀了你的父亲,还让你和你的母亲作我的奴婢,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上官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表示自己正期待着能有这样的答案。
接着,武则天大加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上官婉儿能够理解她,从而能够效忠于她。然而,上官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报仇的目的又参与了日后的政变。按照当时的法律“应处以绞刑”,但念其年幼,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
但是武则天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年幼,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改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又恶劣,对于一个少女来说,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充军的刑罚也有些太重。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
鉴于此,决定对上官婉儿施以黥刑,即在她的额头上刺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上官婉儿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的话,又怎么能够去感化天下的百姓呢?
武则天能够做到该杀而不杀,留在自己的身边,这已使上官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也一直对她悉心指导,从多个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
上官婉儿在与武则天的相处中,逐渐的了解到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武则天最得力的“心腹”。
以德报怨,常常能够以很小的代价换来别人的信赖,并忠心耿耿地甘愿为你付出,成为你可以依靠的力量。
故事三:陈淳祖的为人处事
宋理宗时期,贾似道等把握住理宗贪恋美色这一特点,渐渐地把持了朝政。在贾似道当政时,许多文人投其门下成为其门客,为他出谋划策。
众多门客中,有一位叫陈淳祖的人,此人正直而且很豪气,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其他的门客都想方设法排挤他,就连贾似道的家人也不是很喜欢他。
有一天,有人就把贾似道一位宠姬的鞋子偷藏在了陈淳祖的床下,意欲借机陷害两人。贾似道在陈淳祖的房间里发现了自己爱妾的鞋子,但他没有立刻发火,而是不动声色地退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