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五项修炼
2078500000018

第18章 修炼人格——男人成功的翅膀(10)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

聪明是一个意味无穷且值得玩味的词,它既有智力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含义,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喜欢表现的意思。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确聪明,而且喜欢耍点儿小聪明,但正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卖弄自己的聪明,所以,结果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一个笑话: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一起坐火车。城里人欺负乡下人,要跟他比赛聪明。

城里人说:“咱俩猜谜语,每人出一个谜语给对方猜。谁猜不着,就输给对方一块钱,好不好?”乡下人想了一会儿,答道:“不,你们城里人比我们乡下人聪明得多,这样猜,我肯定要吃亏的。还是让我少吃一点儿亏吧:如果你猜不着就输我一块钱:我猜不着就给你5毛钱。怎么样?”

城里人自恃聪明,认定自己不会输,就欣然答应了。

乡下人先出谜,说:“什么东西三条腿在天上飞?”

城里人左想右想也想不出谜底,只好掏出一块钱给乡下人,并接着问道:“三条腿在天上飞,到底是什么东西?”乡下人递给他5毛钱,笑着说:“你的谜我也猜不着,给!”

世上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假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杨修就是这样,经常不看场合,无视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结果自然越来越遭人讨厌和憎恨,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个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即使真的撤军,也要用正面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不然会军心大乱。军心是军队的命根,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但杨修违背了,岂不是自寻死路?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不难看到类似的情形。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总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建议你在面对人生际遇时,切勿自作聪明,而要学学糊涂。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字眼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事精明过人者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则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当然,这种不聪明的“精明”,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相敦厚,待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小孩看着上蹿下跳的猴回答。

“记住,孩子。”大人说,“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

“何以见得呢?”小孩问。

“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提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大人也被大猴子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伎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放进嘴里。

大人受了鼓舞,便不断地扔,大猴便不断地这样接,接住吃掉,或给身边的小猴。

直到一大包花生全部扔完了,大人和小孩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路上,小孩问大人:“你为什么将花生扔到大猴的背后呢?”大人得意地笑了,说:“猴子翻来覆去地来回折腾才有意思啊!”

小孩信服地说:“爸爸你真行!”大人又说:“猴子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它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动物园里,大猴望着笼子外的人,对小猴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小猴望着指手划脚的人回答。

“记住,孩子,”大猴说:“这种动物叫人,是专门供咱们猴子开心的。”

“何以见得呢?”小猴问。

“不信你等着瞧。”这时,适逢有个大人往笼子里扔花生,扔向大猴背后,大猴急转身,略一思忖,用嘴去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终于,那大人的一大包花生全部扔给了猴子。

他们走后,小猴问大猴:“你为什么用嘴去接扔进来的花生?”大猴得意地笑了,说:“如果我用爪子去接,他们还会继续扔吗?”小猴信服地说:“妈妈你真行。”

大猴又说:“人这种动物自以为聪明,其实被咱耍了,他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有时候,装傻并不代表你的智商低、能力弱,而是你适应环境、掌握对方的一种手段。

古人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真正聪明的人好多时候是藏而不露的。

作为一个想要成功的男人,不妨把聪明隐藏起来,做真聪明的事,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男人要学会低调做人

一个真正聪明的男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还应学会“隐藏才智”。因为,在未得势时,若太过张扬,则易遭到攻击。在得势时若锋芒太露,也易脱离大众,成为孤家寡人。谁都不期望别人太耀眼,你太夺目,其他人就会更黯淡无光,就会变得更加自卑。因此,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学会掩藏自己的才智。

有个出生渔民家庭的孩子,几次请求爷爷带他出海打鱼,均被拒绝。终于,他长大了,要远离家乡,到一个看不见海的地方去工作了,在等待行期的日子里,爷爷决定带他出一次海。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扬帆出海了。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江面狂风大作,几乎要把渔船掀翻,最终,爷爷只得下令将桅杆砍断。没有桅杆的小船在海上漂着,终于重新恢复平静。返航途中,他向爷爷质疑:“为何要砍断桅杆?”爷爷的一番话让他明白了原因,也让他悟出了个中道理。爷爷说:“帆船前进靠帆,升帆靠桅杆,桅杆是帆船前进动力的支柱;但是,由于高高竖立的桅杆使船的重心上移,削弱了船的稳定性,一旦遭遇风暴,就有倾覆的危险,桅杆又成了灾难的祸端;所以,砍断桅杆是为了降低重心,保持稳定,保住人的生命,人是最重要的。”这次历险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爷爷的话也记在了他的心上,受此启发,他给自己确立了一条人生信条:“竖起桅杆做事,砍断桅杆做人”他的工作越做越出色,得到大家的拥护,一再升迁。

如果你事事都想极力表现自己,争做老大,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力挽狂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当“老二”的确也有其实际的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当“老二”不当“老大”的原因。其实当“老二”还有其他的好处:一能静看“老大”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指标;二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老大”的机会(假如你有当“老大”意愿的话);第三,因为志不在“老大”,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几率。

会做“老二”并非真的是甘居人后,而是可以从做“老二”中尝到更多的甜头,从而使自己的创业在一开始就可以借“蹭车”获得利润。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中,有一种叫“老二哲学”的说法,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只是紧紧跟在排名第一的后面做老二,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或许是暂时不愿做“出头鸟”,或许是想挂在后面搭个便车,但最终是没有一家会甘居第二的,“老二”也只是个过渡。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学会做“老二”。

做人也好,经营企业也好,不要一心只想做老大,枪打出头鸟。所以,男人不妨低调一些,低调做人,也许会是另外一番天地。

有时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必将惹火上身。

隋朝薛道衡,十三岁便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颇不高兴,说:“不过文词漂亮而已。”这是因为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薛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正是太锋芒毕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吗?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会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要慎重、低调一些,以免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使人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易经》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

低调的人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社会交往中保持一个真正的自我,他们不矫揉造作,他们不惺惺作态,这使他们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不至于迷失自我。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坚固,才有繁枝茂叶,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而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做个深藏不露的男人

有句俗语叫:“枪打出头鸟。”同样是站在树枝头的鸟儿,站在最明显位置的,最易为狩猎者所发现,注定是要挨枪子的。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别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很精明。当你抢先把所看到的问题说出来的时候,必定犯着忌讳,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还有句老话叫作“出头的椽子先烂”。应当说,这句话在客观世界中反映了客观事实。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见,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了这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了。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富五车,诗名很大,为人爽直,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为此惹来不少麻烦。当时有种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对作品赞扬一番,以提高自己的声誉,这种行为称之为“行卷”。

襄甲有位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慕名来见很有名望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飞笔涂窜其文”。刘本是牛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的文章,对牛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从此便记恨于心了。后来,由于政治上的众多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是很顺,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天,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个便一起进了酒店,喝酒畅谈文学典故。酒酣之际,牛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憎把文章逼后尘”之语,显然是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见诗大为吃惊,猛然想起以前的事情,赶紧赋诗一首,表示自己的歉意,牛才解前怨。刘惊魂未定,后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儿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只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夜郎自大则是自负到了极点。

由此看来,“出头的椽子先烂”,也许不仅仅是轻轻松松的潇洒之言,而是人生痛苦经验的总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与你完全相反,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万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有经验的同事,所以韬光养晦,也是因为曾受过这种教训。

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