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揭秘人类的智力与开发之谜
20968400000005

第5章 智力&经验

经验分理论认为,测量“智力”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要求的两方面的能力或其中一方面的能力的程度函数。这两方面能力是处理新颖任务或情境所需要的能力和使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下面依次讨论这两方面能力。

一、新概念系统:处理新颖任务和情境

新颖任务

智力涉及个人处理新颖任务需要的思想很早就有了。斯腾伯格的研究表明,智力最好通过那些“非侵占过的”任务来测量。其意思是说,任务所要求的信息加工应在人们日常经验之外。这不仅反映在任务要求个体使用的操作上是非侵占过的,也反映在任务要求个体使用的概念上是非侵占过的。根据这一观点,智力涉及的范围:

不仅包括用新概念学习和推理的能力,而且包括用概念的新类型学习和推理的能力。智力不是一个人在他已经熟悉的概念系统中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它是个体在新概念系统中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这些新概念系统能够对已存在的知识结构施加影响。

应该认识到在测量智力时任务的适为性不是任务新颖性的线性函数。呈现的任务应该是新颖的,但不是完全在个体过去经验之外。如果任务过于新颖,个体将没有任何能施加影响于任务的认知结构,因而任务将处于个体的理解力范围之外。例如,微积分对于大多数5岁年龄的儿童就属于过分新颖了,它超出个体的经验范围,对于5岁儿童的智力评价毫无用处。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就是任务应该主要要求顺应,但也必须要求一些同化。

以上讨论的含义是新颖性可以是两方面的,在任务行为中可能涉及其中一方面,也可能两方面都涉及。新颖性的两方面包括任务的可理解性和按照个体对任务的理解执行两个特征。

任务可理解性的新颖性是指面对一个任务去理解它时任务本身所固有的新颖性。一旦个体理解了这一任务,按照它执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挑战。简言之,新颖性是在学习如何做当中,而不在实际的做当中。按照个体对任务的理解执行上的新颖性是指在对任务起作用上的新颖性,而不是在学习有关这一问题或如何解决它上的新颖性。即任务的类型是熟悉的,但是具体某个任务是不熟悉的。当前的观点认为在智力测量时,要么在理解性,要么在执行上有新颖性的任务比起在理解性和执行上都有新颖性的任务和都没有新颖性的任务更令人满意。理由是,后两种任务,前者过于新颖,后者新颖性不够。

新颖情境

在要求适应新的、富有挑战的情境中更适合测量智力的观点既是专家又是普通人在关于智力的性质的观点中所固有的。个体的智力得以最好体现的情境不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常规遇到的一般性的情境,而是对个体的能力富有挑战性的特别的情境。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例子,即某个人面对在熟悉的环境中呈现的问题时完成得很好,而面对在不热悉的情境中呈现的相似甚至相同的任务时却处理得一塌糊涂。比如,某个人在他或她日常环境中工作得很出色,但在异地甚至在很多方面都与家乡环境相似的异地却很难发挥作用。一般地,一些人仅在他们适合的情境中干得很好,而当环境变得不适合时,他们的效率就会大大下降。

基本上,适用于任务新颖性的限制也同样适用于情境的新颖性。首先,过于新颖将使情境丧失对智力水平的可诊断性。其次,情境的新颖性要么反映在理解情境的性质上,要么反映在情境的执行上。在有些情况下,困难仅在于需要弄明白情境是什么,而在另一些时候,困难则在弄明白如何在情境中操作。

任务、情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

考虑到任务或情境对某些人新颖,而对另一些人不新颖是很重要的。因此,某一任务或情境对一些人测量“智力”的程度不一定与另一些人一样。同样,各种情境在人们的经验中新颖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不仅是任务和情境与主体相互作用,任务与情境之间也相互作用。一个任务在一个情境中新颖,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则不新颖。最后,在“第三级”相互作用水平上,一个任务对于一些人在某个情境中新颖,而对这些人在另一个情境中则不新颖,与此同时,这一任务对另一些人在另一个情境中新颖,而在第一个情境中不新颖。总之,必须考虑到这些变量以及它们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理解努力:信息加工自动化

各种任务上的自动化

许多要求复杂信息加工的任务似乎非常复杂,令我们对能否完成这些任务感到疑惑。比方说阅读,涉及在阅读中的各种操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复杂程度上都大得惊人,而更惊人的是这些操作执行的速度。像阅读这样复杂的任务之所以可以被执行,是因为在阅读中所要求的操作大多数都已自动化,因而要求个体很少的心理努力。在阅读上的缺陷从理论上较大程度归结为这些在普通阅读者都已自动化的操作上的自动化的失败。

在新颖的情况下,自动化可以出现在任务理解上,也可以出现在任务执行上。看看下面这几种自动化如何体现在各种任务中。

用于测量词汇的标准同义词测验对中学水平以上的大多数中等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事实上,当面对一个多项选择的同义词测验时,大概学生需要去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是去核实一下这一测验是否针对同义词,以及是否对猜测有惩罚。但是被试常常根据被告知的测验名称而忽略这些核实,草率地确定了测验的性质。也就是说对于任务要求的理解基本上是自动化的。但在个别测题上的解决则不是自动化的,尤其是当测题要求区分的意义相对接近时,个体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思考词义上的区别,或去猜测一个最佳的答案。

相反,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的实验任务似乎是另一个相反的情境。如字母匹配任务和记忆、扫描任务,可能对大多数进入心理实验室的被试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会自动地知道期望他们在任务中表现什么,而且不得不相当仔细地听主试的指导语。但是当任务被解释以后以及被试在执行任务有一些实践经验以后,这些任务的执行很快就自动化了,执行任务变得几乎不用花费努力和思维意识。

当然,对于任务行为,有的可能被完全自动化,有时则根本不能自动化。比如,当一个人捧着一本神秘的故事书时,他基本上自动化地知道他将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相反,学会解决一种新的数学问题,如时间-速度-距离问题,无论在理解性上,还是在任务的执行上,都不可能达到自动化。

各种情境中的自动化

情境如何影响任务行为的自动化目前知道得非常少。但有一点很清楚,即个体希望在需要自动化的任务上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或练习。大概个体希望受到的分心干扰最少,以使得他集中精力到学习任务上,并最终使之自动化。

任务、情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

如同在新颖性的情形一样,在自动化的发展中任务和情境之间、任务和主体之间、情境和主体之间以及任务、情境和主体内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在实验室任务中发现,个体在句子-图形对比测题上加快执行速度的理想策略是一个关于空间能力水平的函数:空间策略对一些个体有用,而一个言语策略对于那些在空间能力测试上得分较低的个体有用。我们在线性三段论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言语、空间或混合策略的适合性取决于个体在言语和空间能力上的风格。在更普通的现实任务中,某种教学方法比其他方法导致更好的阅读,包括更完全的技能自动化:整词教学法适合于某种能力风格的人,声学教学法适合于另一些人。同样,外语教学中不同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效果,但是还不清楚这一交互作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实践经验,可以说,语法-强化和从上下文中学的方法对于那些具有较高一般智力,但语言学习专门能力一般的个体能发挥较好作用;而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对于那些具有较高专门的学习语言能力但一般智力普通的个体能发挥较好作用。

三、一体两面:新颖性和自动化

新颖性和自动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当个人初次遇到一项任务时,他需要处理新颖性的能力。越是智力水平较高的人,越能迅速和有效地处理新颖性。而当一个人对某项任务的经验增加时,新颖性便随之下降。从新颖性的角度看,此类任务或情境便不适合测量智力了。然而,当个人对一定的任务或情境的练习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自动化将会发挥作用,因而此任务变得适合于测量自动化的技能。而且,分配给新颖性和自动化的心理资源能够相互作用: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有助于誊出心理资源,使之集中用于新颖性上。因此,一定的任务或情境可能在经过一系列练习后继续提供适当的智力测量。但是,在不同的练习点上,其提供智力测量的原因是不同的。在个人的经验的早期,所测量的是处理新颖性的能力;在其经验的后期,所测量的是使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