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是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古文家、诗人、哲学家。
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上距李白之死六年,下距杜甫之死三年、柳宗元之生五年。从他出生到穆宗长庆四年(824)去世的五十七年中,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这时,唐代社会经过“安史之乱”的十年浩劫,为旧时史家称道的“唐代盛世”,已经一去不返。贞元、元和时期,虽号称“太平”、“中兴”,社会经济稍有恢复,但社会并不安定。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藩镇,依然抗拒中央政令,大搞分裂活动。后来宪宗虽采取分化和征讨兼施的政策,使藩镇在表面上归顺中央,但他们拥有财赋和重兵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朝中宦官,更是飞扬跋扈,他们不仅拥有常备武装,而且握有实际的政治权柄,甚至连皇帝的废立、大臣的进退,也得由他们来决定。佛教和道教,在这个时期中也非常盛行。大地主和佛道寺院兼并土地,侵吞税户,“国赋散于权门,王税不入天府”(《旧唐书·韦皋传》),“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旧唐书·辛替否传》),人民困苦不堪。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创造了条件,但取士之法,“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试之以绣绘雕琢之文,考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画,不繇是而稍进,万不有一得焉”(韩愈《上宰相书》)。而某些掌握朝政的门阀势力,仍坚持朝廷显官须由公卿子弟为之,因而想通过科举词采进身的知识分子,往往遭到排斥和压抑,或沉沦下僚,或终身埋没,郁郁不能得志。这样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对韩愈的生活道路、思想、创作,是有巨大的影响的。
韩愈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世代簪缨之家。他的七世祖韩耆,后魏时任常山太守,封武安成侯。六世祖韩茂,以武功显赫,曾任尚书令,封安定桓王。五世祖韩均袭爵,任定州刺史、金部尚书,封安定康公。高祖韩睃,任唐朝银青光禄大夫、雅州都督。曾祖韩泰任曹州司马。祖父韩睿素任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父亲韩仲卿,历任武昌令、鄱阳令、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长兄韩会,曾任起居舍人,次兄韩介,曾任率府参军。封王拜侯,自然是朝廷显宦,刺史、县令也算得上地方要员,至于司马、长史、起居舍人、率府参军之类,则是仰人鼻息的佐贰官,品阶已经很低了。尽管韩家已经式微,官越做越小,但毕竟祖孙八代都是官宦,不是白衣,一般人家是很少有此辉煌历史的。
韩愈的父亲仲卿昆仲4人,仲卿居长,以下依次是少卿、云卿、绅卿。仲卿兄弟卓荦不群,都曾居官,皆有惠政。仲卿的父亲睿素所任的桂州都督府长史,在当时是执掌一方兵权的要员,仲卿只当过武昌、鄱阳县令一类的低级官员,没有父亲显赫。位卑未敢忘忧国。仲卿是从县尉调任武昌县令的,县尉是县令的属官,职掌是分判众务,催征租赋,仲卿任此职时,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抱负,只能徒呼负负。尽管如此,他仍干得很认真,上司很欣赏他的才干,不久便从潞州铜尉调补武昌县令,算是升了官。
仲卿的弟弟少卿,曾当过一任当涂县丞。县丞也是县令的属官,是个不入流的芥微小官。尽管位卑职微,少卿却狷介耿直、办事认真,赢得了同僚和百姓的一致赞誉,李白用“感慨重诺,死于节义”8个字来概括他的为人。
云卿曾任礼部侍郎,在肃宗、代宗朝是文章官,也是一位斫轮好手。
绅卿的经历有些传奇色彩,韩愈说他这位叔父“文而能官”,既能写文章,又深谙为官之道,是很难得的人才。
韩愈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不可能不受父祖辈的熏陶与影响。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文学。父亲自不必说,叔父云卿的文章也名噪一时。御史中丞田神功平刘展之乱于淮南,云卿写了《平淮碑》,又写成《丞相赠太子太师崔圆庙碑铭》,汪洋恣肆,议论风生,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叹。大诗人李白说:“云卿文章冠世。”李白生性耿直,从不媚世趋时,这个评价当是发自肺腑之言。另一个叫李翱的人则称赞云卿“其文章出于时,而官不甚高。”意思是说云卿学问甚大,而官职却太小。韩愈对这位叔父更是推崇备至,说叔父的文章在代宗大历年间独步一时,天下之人凡打算立碑纪念其祖先嘉言懿行,以便垂名后世者,莫不顶礼膜拜于云卿之门,一时洛阳纸贵。
韩愈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耳濡目染,尽与写文章有关,他后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倡导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韩愈既生于仕宦之家,他的童年应该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历五年(770),韩愈刚刚3岁,他的父亲仲卿突然撒手而去,这对韩家是不小的打击。因此,他只好跟随长兄韩会回河阳故里,赖兄嫂抚养。七岁,韩愈又随兄居京师,开始刻苦读书。十二岁,韩会因党附元载之嫌,被贬为韶州(今广东曲江)刺史,他随兄嫂同抵贬所。未几,会病卒,又随寡嫂郑氏北归河阳。时值中原战乱,遂南下宣城,靠祖传薄产维持生活。这些经历,说明韩愈早年的生活是极不安定的。但正是这些颠沛流离的孤苦遭遇,激发了他刻苦好学、关心现实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