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21221900000004

第4章 求仕登第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先读书而后步入仕途,是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当然,权贵之家的子弟自有做官的终南捷径,用不着受那么多酸辛和苦楚,一般的知识分子是没有这种机遇的。韩愈在宣城度过了5年的读书生活,他踌躇满志地说:“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不肖”是自谦之词,“青紫其可拾”是说摘取功名富贵如拾草芥。《汉书·夏侯胜传》就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韩愈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美好了,他哪里知道通往仕途的路上荆天棘地,有许多坎坷呢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向京城长安进发,以实现他取青紫如拾芥的夙愿。京师乃天子所居之地,人烟辐辏。韩愈要在这里猎取功名富贵,必须先有个安身之地,他马上想起了当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族兄韩。韩是韩愈的叔父云卿之子,关系当然非寻常人可比,韩愈投奔他,也是很自然的。

可惜,韩愈风尘仆仆赴到京城时,韩却去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弟兄两人失之交臂,未能见面。

韩愈单人独骑来到长安,这里米珠薪桂,居大不易。他举目无亲,看到那些权豪富贵之家轻裘肥马,仆从如云,自己却困顿风尘,三餐不继,顿时产生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凄凉之感。

长安有人口百万之众,但没有一家是韩愈的亲朋故旧,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脱他于困厄之中。韩愈并不喜欢寡居独处,但是那些达官显宦无人肯与他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结交,他只能徒叹奈何。不过,韩愈并不悲观沮丧,怨天尤人,他坚信只要努力读书,终究会有否极泰来的日子: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处处受阻,有的先苦后甜。韩愈猜测自己的道路是目前尚不平坦,但冥冥之中的天帝是不会欺骗读书人的。

要在京师读书,首要的前提是衣食无忧,而韩愈阮囊羞涩,饥肠辘辘,自然无法继续读下去。好在当时的北平王马燧是其堂兄韩旧友,于是,百无聊赖之中,他忽然萌生奇想,何不去求北平王马燧帮忙说不定马燧会产生恻隐之心,助自己一臂之力,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祸患,至多是招来一顿羞辱罢了。想到这里,韩愈顿时信心百倍,有了绝处逢生的感觉。但如何才能见到马燧呢登门求见恐怕侯门似海,马燧未必能降尊纡贵,亲自接见,最稳妥的办法是在马燧出朝时拦住马头,向他诉说自己的境遇。当然,这个办法并非善策,但是事到如今,成败利钝,在此一举,别无计策可施了。

说干就干,韩愈从此留心马燧的行踪,终于有一天在大街上拦住了他的坐骑。

一提起来韩的名字,马燧心里便有了好感。他与韩原是故旧之交。韩为国捐躯,功在社稷,朝廷应该有抚恤才是。如今他的族弟千里奔波,寻找亲人,却落得困顿风尘,飘零无依,自己应该收留他。想到这里,马燧略一沉吟,便问韩愈:“你可读过书吗”

韩愈偷眼看看马燧,见他并无反感,便接说:“小人虽说不上学富五年,才高八斗,但圣贤之书读了一些,只是未应过科举而已。”

马燧捋髯微笑:“你既有如此才学,何不跟老夫回府,教犬子读书”

有了安身立命之地,韩愈自然是求之不得,他没有丝毫犹豫,便跟马燧回了府第,教他的两个儿子马汇、马畅读书。至此,韩愈才算是结束了穷困潦倒的生活,暂时有了个栖身之地。

韩愈在马燧家生活了两年,大约在贞元五年(789)便又回到了宣城,这有他自己写的《祭十二郎文》为证。“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在书剑飘零4年之后,又离开了京城,和嫂嫂、侄儿团聚去了。

韩愈回到了宣城,摒弃了一切杂念,他已经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了。

在摩拳擦掌准备考试的日子里,韩愈真觉得度日如年。为了这一次考试,他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受了多少苦楚!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考中了自然是从此出人头地,前程似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要是落榜了呢许多年的心血岂不都付诸东流了自己的一腔抱负自然也都无从说起了。为了稳妥起见,必须未雨绸缪,疏通一下关系。找谁呢韩愈不禁踌躇了。他在屋里不安地踱着步,突然想起来了,此次赴长安应试,必须取道郑州,而滑州离郑州不远,在那里任刺史的贾耽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说不定会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韩愈经过精心准备,特地给贾耽送去了自己的行卷,希望得到他的提携和援引。

贾耽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学者型的封疆大吏,后来又当了13年宰相。他性格恬淡,每从朝中归第,接待宾客,终日不倦,家人也未尝见其有喜愠之色。韩愈与他素昧平生,毫无交往,之所以要把行卷交给他,无非是因为他既当官又做学问,知道读书人的甘苦,或许能惺惺相惜,助他一臂之力。所以韩愈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贾耽身上!

信是捎出去了,但却泥牛入海,毫无消息,韩愈急得抓耳挠腮,贾耽却按兵不动。是贾耽不赏识韩愈的文字,没有把行卷送给主考官,抑或是主考官不肯送这个人情,不得而知,反正韩愈的第一次应试失败了。

韩愈虽然铩羽而归,但并不灰心,贞元六年(790),他第二次参加了考试,考前又去过一趟河中,写了一篇《河中府连理木颂》。文中说,司空咸宁王浑任河中尹、河东节度使的第七年(河中府即蒲州,开元九年改蒲州为河中府),木连理生于河中府的东邑。不用阅读全文,单看看题目及开头这句话,就知道韩愈要说什么了。古代的帝王或地区的行政长官,只要实行了仁政,便会有祥瑞出现,比如普降甘霖、凤凰来仪、一禾多穗、木生连理等。河中府出现了连理木,不言而喻,是说浑在河中府任职时勤政爱民,因此感动天帝,在府的东邑长出了连理木。果不其然,接下来韩愈便一口气讲了浑的五大德政。在这篇短文的末尾,韩愈又写了几句颂辞:“木何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愿封植兮永固,俾斯人兮不忘!”

韩愈为了求得浑的帮助,又一次写了谀文。但是吹捧并没有获得回报,韩愈第二次名落孙山。

流年似水,转眼到了贞元七年(791),韩愈第三次参加考试,依然榜上无名。

愈挫愈奋,在三次考试失败之后,韩愈毫不气馁,决定第四次参加考试。他抱定了一个宗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他都在所不惜。

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应试,这一次果然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