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之最
世界上现生的鸟类共有8000多余种,如果对它们进行比较,就会产生许多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世界冠军”。
最小的鸟
许多人都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全世界的蜂鸟共有315种左右,分布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它们的体形差异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当然不能说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了。而产于古巴的体长只有5.6厘米,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它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它们的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称呼。
最大的鸟
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非洲鸵鸟,它的身高达2米~3米,体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达75千克。但它的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它的卵重大约为1.5千克,大约等于30个~40个鸡蛋的总重量,是现今最大的鸟卵,它的卵黄则是现代生物中最大的细胞。
寿命最长的鸟
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国利物浦有一只名叫“詹米”的亚马逊鹦鹉,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岁,不愧为鸟中“老寿星”。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
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70千米,最快时每小时可达352.5千米,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飞行时间最长的鸟
北美洲的金鸸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在空中飞行35个小时,越过2000多千米的海面。
最大的鸟卵化石
17世纪中叶以前,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生活着一种象鸟,现在已经绝迹。象鸟的卵化石的长径为35.6厘米,相当于148个鸡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鸟卵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是隆鸟的化石,估计它的身高达5米左右,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在公元7世纪时灭绝。
飞行最高的鸟类
大天鹅和高山兀鹫是飞得最高的鸟类,都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飞行最远的鸟类
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它是体形中等的鸟类,习惯于过白昼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白昼鸟”。当南极黑夜降临的时候,便飞往遥远的北极,由于南北极的白昼和黑夜正好相反,这时北极正好是白昼。每年6月在北极地区“生儿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领“儿女”向南方迁徙,飞行路线纵贯地球,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两极之间,飞行距离达40000多公里。
最大的飞鸟
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凶猛的鸟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6米。它有一个坚强而钩曲的“铁嘴”和尖锐的利爪,性格凶悍残忍,专吃活的动物,不仅有鹿、羊、兔等,甚至还捕食美洲狮等兽类,因此又有“吃狮之鸟”和“百鸟之王”的称呼。
尾羽最长的鸟类
日本用人工杂交培育成的长尾鸡,尾羽的长度十分惊人,一般长达6米~7米长,最长的纪录为1974年培育出的一只尾羽长达12.5米。
长尾鸡
如果让它站在四层楼房的阳台上,它的尾羽则可以一直拖到底楼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鸟类羽毛。
鸟类趣闻
鸟类的羽毛五光十色,歌喉委婉动听,生命充满活力。它们的体温一般都高达40℃~43℃。如果你细心观察,一定注意到它们的整个身体都随着脉搏的跳动而剧烈震颤。鸟类吸进的空气,不但充满肺部,而且经过数不清的毛细管,注入气囊。这些气囊与许多骨头相连。鸟类的骨骼与其他动物的不同,里面是空的,没有骨髓。
雌鸟下蛋,通常每窝总是同样的数目——知更鸟下3个~5个,燕子下5个~6个。如果有些蛋被拿走了,鸟类会再下几个蛋补充。雌鸟在这种情况下所特有的“生殖力”,几乎令人难以置信。50年前,国外一家名叫《海鸥》的杂志记载了一位鸟类学家的观察纪录:一只啄木鸟,巢里的蛋给人拿得只剩下一个,但这只不屈不挠的啄木鸟,在73天里居然下了71个蛋。
雄鸟和雌鸟抚养子女时,觅食的技术十分高明。幼鸟食量大得惊人。24小时内,常常要吃掉超过其本身体重的食物。一位观察家曾仔细统计过一只雌鹪鹩从黎明到黄昏觅食的次数。它一共喂食给幼鸟1217次。雌鸟每次怎样决定该喂哪只幼鸟呢?
原来幼鸟的喉部结构特别。在快要吃饱时吞咽的动作便开始慢下来。雌鸟只需随便把食物塞进幼鸟的小嘴里,然后注意看,假如那只幼鸟没将食物立即咽下去,雌鸟便把它衔出来,塞给另一只幼鸟。立即咽下食物的幼鸟,一定是肚子最饿的。为什么鸟在睡觉时,不会从栖息的树枝上摔下来,这是由于鸟有独特的身体结构。鸟有使脚爪蜷缩的筋,通到脚踝关节后面,鸟栖息时,身体重量便压弯这个关节,那筋就立刻把脚爪扭成一个紧绷绷的弯钩,自动抓紧了栖木。鸟类没有牙齿,所以必须用肚里的砂囊磨碾食物。砂囊和强有力的胃液一道工作,能力惊人。鸟类用吞下的砂砾搅拌食物,起到牙齿的作用,不管吞下什么都能碾碎。棉凫鸟能吞下整条软体动物和整只甲壳动物,并能把甲壳碾成细粒。这些砂砾和甲壳就是鸟儿的假牙。
鸟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7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第二天清早,7只燕子中有5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巢里。
人们历来将“鸟乳”作为不切实际的事情和绝对行不通之类事物的代名词。鸟类似乎是绝对不可能有乳汁的。但斑鸠产乳恐怕是鸟类家族绝无仅有的唯一例证。斑鸠的乳汁不是由乳腺而是由嗉囊内壁的一种再生作用所产生的。这种不可多得的鸟乳时常与潮湿的谷物混合起来,成为斑鸠幼鸟的可口食物。
更令人称奇的是,斑鸠不论雌雄都能产乳汁,因而其父母双亲都能承担养育雏鸟的职责。同哺乳动物的生理机制一样,斑鸠的乳汁分泌也是受脑垂体前叶激素(催乳激素)控制的。
鸟儿还开“招待所”。南美杜鹃像知了一样老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啊尼!啊尼!啊尼!”的啼鸣,因此又得了一个“阿尼鸟”的别称。阿尼鸟筑巢解决住房问题时,从不搞独门独院,而是群鸟聚集起来盖“招待所”——构筑又大又深的鸟窝,供鸟群在同一屋檐下共享劳动成果。尔后,雌鸟各自下蛋。单只产蛋量为15个~20个,高产鸟可达50个之多。当大鸟窝里布满了蛋之后,便有好几只鸟同时承担孵化任务。
“招待所”里的所有房客都必须轮流承担这项工作,即使是雄鸟也不例外。
松雀、太平鸟、鸫这3种鸟都是森林中的义务播种能手。它们之所以能为林木播种,是因为它们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即它们所爱吃的浆果,其种子在肠胃中没有被消化。“树种穿肠过”之后,萌发能力不但没有失去,反而还在鸟粪的肥料作用下得到了强化。因此,它们的粪便拉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林木生根发芽、繁衍生发。它们飞到哪儿就把生命之绿播撒到哪儿。这些鸟所播撒的树种与它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关。花椒、稠李、鼠李、酸樱桃的果实都是它们的美食,还有一些草藤的种子也是它们的可口食物。因此,这些浆果树和灌木在它们的栖息地和活动区域内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追祖溯源话企鹅
企鹅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进化来的等等有关企鹅起源问题,是生物学家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也就是在距现在大约5300万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动物在海洋的上空飞翔,它们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这块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最后决定降落到这块土地上。开始,它们在那里过得十分美满,丰衣足食,尽情地追逐、狂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陆的南下,天气越来越冷了,它们想飞也无处飞了,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走投无路,只好安分守己地待在这块土地上。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只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了下来。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原来宽阔蓬松的羽毛变成了细密针状的羽毛,原来苗条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它们终于变成了现代的企鹅,成为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上述说法虽然有些离奇,但是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分析结果认为,当时的这种类似企鹅的鸟类具有两栖类动物的某些特征,高1米左右,重9.3千克。也许,这就是企鹅的前身。
不会飞的鸟中巨人
在鸟类王国中,有些鸟与众不同,它们不像大多数鸟那样善于飞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适应了在地面奔走,这些鸟中,最为人熟知的大型鸟有鸵鸟、鸸鹋等。
鸵鸟
生活在广阔的非洲草原上。它们身材高大,站立时可高达2.5米,体重可达135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
鸵鸟
鸵鸟的样子很有趣,成年雄鸟除了翅和尾有部分白色羽毛外,全身的羽毛都是黑色的,在胸部有一片漂亮的花斑,雌鸟全身灰色,鸵鸟不论是雄是雌,脖子都是半裸露的。它们的脖子上生着稀疏的绒羽。鸵鸟的头跟它硕大的身体相比显得极小,嘴很短,又扁又宽,但眼睛很大,透出机警的神情。鸵鸟的祖先原来是会飞行的,只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丧失飞翔能力。它们的胸骨变小,翅退化,而后肢却得到加强,成为现在这样只会奔跑的类群。据化石研究,鸵鸟曾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鸟。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上新世,在俄罗斯南部、印度和我国北部,都曾有鸵鸟生活。后来,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变化,鸵鸟从这些地区绝迹。
鸵鸟
鸵鸟的腿很强壮,它跳跃时可腾空2.5米。鸵鸟跑动时,双翅扇动以协助奔跑,奔跑时一步可跨出8米,飞奔时最高时速可达70千米。但鸵鸟不善长跑,奔跑一般只持续5分钟左右,因为鸵鸟奔跑主要为了避敌,它在遭袭击时,飞速奔跑,能在短时间内逃出险区,无须长时间奔跑。鸵鸟的另一种避敌方法是卧在地面,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种方法常被人讥称为鸵鸟政策,用来讽刺不愿正视危险、明哲保身的行为。然而,如果你也认为鸵鸟的这种避敌方法是不愿正视危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原来,鸵鸟巧妙地利用强烈的阳光照射沙漠表面产生的反射光和热空气的漫反射光形成的强光层来保护自己。它把身体隐蔽在光层之下,头如同一架潜望镜一样窥伺敌人的动向,这确实是保身行为。如果一旦被敌人发现,威逼之下,鸵鸟会奋起反击。它倚仗高大的身躯和强劲的腿,可以跟土人锋利的标枪较量,狮子、猎豹等猛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它毙命。相对说来,小鸵鸟比较容易被捕捉。非洲土人常常将猎获的小鸵鸟调教驯服,经过训练的小鸵鸟可以骑乘,据说还可用于拉车。
鸵鸟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
每年,为了争夺一群雌鸵鸟,两只雄鸵鸟会凶狠地争斗。雌鸵鸟轮流将卵产在窝中。一般情况下,一窝卵有10枚~30枚,有时可多达60枚。鸵鸟的卵乳白色,长达150毫米,宽约l25毫米,重约1.3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卵。孵卵工作由雌鸵鸟轮流孵卵,而夜间全由雄鸟孵卵。40天后,毛绒绒的小鸵鸟破壳而出。小鸵鸟一出世就可以行走,一个月后就能紧跟成鸟奔跑了。
鸸鹋
鸸鹋,又称澳洲鸵鸟,身高1.5米~1.9米,体重约50千克~60千克,是仅次于鸵鸟的世界第二大鸟,只分布于澳洲大陆。它们跟鸵鸟外形相似,但雌、雄鸟都呈棕色,羽毛蓬松,这是因为它们的羽毛缺乏羽钩而构不成羽片。鸸鹋的腿也很强健,善于奔跑,虽然它们被称为澳洲鸵鸟,但跟鸵鸟并无亲缘关系。
鸸鹋不像鸵鸟那样机警胆小,它们温和好奇,它们见到有意思的东西,特别是颜色鲜艳的物体总要啄一啄。这种好奇的本能给鸸鹋带来不小的麻烦。它们常常偷饮牧场上供牛羊饮用的水,啄食发光的叶子,给牧业生产带来灾难。因此,在1964年以前,鸸鹋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澳大利亚政府甚至悬赏捕杀这种好奇的鸟,据记载,1937年仅在澳大利亚的诺思安普敦一个地区就有3.7万只鸸鹋被杀。即使在澳大利亚当局下令放松对鸸鹋“管制”的1964年,仍有14476只鸸鹋被打死。1964年以后,澳大利亚当局虽不再提倡捕杀鸸鹋,但还是用绵延几百千米的铁丝网栅栏将其隔在霍普敦以北地区,以防它们进入西南部的农牧区,幸好鸸鹋并没有因此而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