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19

第19章 问强(2)

磨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验,只有经过磨练出来的人才能担当重任。相对于人际交往,也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有可能在实际为人处世中得心应手,不会在面对和处理事情中过于偏激,也才可以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如果想进入公司,就得拿出你的忠诚来。”这是每一个去索尼公司应聘者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索尼公司采用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工资制,也就是在公司辈分越高、越有功绩的人,工资越高。一旦进入公司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公司,任何人都会以此为荣,对公司忠心耿耿。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不能忠于公司的人,即使他再有能力也不会被录用,机会通常只有一次,要么是成为公司的终生员工,要么彻底地被排除在这个组织之外。他们对“忠诚”是这样诠释的:在这里衣食无忧,但你必须积极进取,努力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经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得到一份奶酪。

磨练,可以使一个人成长,也可以使一个成熟。所以《中庸》上说:学习更多的知识;认真考证所学的新知识;用心去思考它;清醒地辨别是非;在实际工作或为人处世中应用它。这就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从日常的学习、工作的磨练中获取新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资本去应对前面的挑战。

君子为人,和而不流

现在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中庸的真正内涵,它们往往仅凭字面上的判断就误以为中庸是“和稀泥”。若要朋友交得长久,温良恭俭让的谦和之德与礼貌之举,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朋友之间倘太重视让,老是打躬作揖,自贬而崇人,则恐怕更加糟糕。所以,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份,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其关系的处理,恐怕用得上这么一副对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也就是“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大事“不流”。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应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趋避。有时候,立定了脚跟做人,的确是会冒风险的,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的。

尉迟恭是一名勇猛的将军,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架炮跳马,把唐太宗的棋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尚不干休,又找了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要借他而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份,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把手中的玉版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

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后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加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明正”,同时,他当然也感激尉迟恭。设想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陷唐俭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明正”起来,不治罪尉迟恭呢?这就是“和而不流”,该坚持自己的一定要坚持。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种种的难关,而且也要帮助他克服种种弱点,天长日久,朋友们自然了解你的为人和品质。

古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西塞罗曾经说过:“人类从无所不能的上帝那里得到的最美好、是珍贵的礼物就是友谊。但是友谊之花需要人们精心呵护和培养。这其中坦荡正直的心理很重要。”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

洪应明说:“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生活中的确如此,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由于受不了你的刻薄而离去;交友太轻率随便,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人们明白社会关系的重要,所以很多人希望攀到靠山结交到有用的朋友,可是一旦怀才不遇,便郁郁不得志。人怀才不遇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共事。这种人的处世策略是:退居一隅,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用现在的话说,不急于让人接受、认可,不随便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不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弃自己的追求。

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自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看似是退,实际上是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他就能平静对待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体创伤……

王猛慧眼识君,他不是见一个君主便要委身于他,而是经过耐心地分析,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上司,这也是怀才不遇的人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诏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的,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认为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授予他高级官职“都护”。王猛拒绝了,继续隐居华山。他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第二次拒绝人的邀请和提拔。

前秦的苻健去世后,继位的是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人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他终于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王猛不像一般人那样求遇心切,他不急于求取功名富贵,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处世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样才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甘守寂寞,认真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发现上司真的不赏识自己,感到自己的前程将被耽误,可以选择离开。不要盲目地追随人,要认真观察,否则你或许因为选择错了上司,他的不顺利连带着自己不顺利,影响仕途的进取。

自尊自强,安身立命

16岁那年,他是学校的小混混,骂人、打架、吸烟、逃学,连老师都不敢管他,他常常为此引以为傲。他喜欢上了一个女生,给人家写情书。谁知那女孩根本瞧不起他,转手就把情书贴到了公告栏,他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羞辱。后来,他换了一所学校,开始努力学习,竟然考上了大学。

22岁那年,他大学毕业,进了一个机关单位,一杯茶,一张报纸,日子过得轻松惬意。那次,他去乡下看望朋友,惊奇地发现朋友竟然用一头狼来看家。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狼自小跟狗一样训练,也就失去了野性。那一刻,他看着温顺的狼,就像看到了自己,心惊不已。不久,他离开了工作轻松的单位,独自去深圳闯荡。

24岁那年,他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刚开始到深圳的时候,他总是特意去找外资公司,想很多办法给外方经理递自荐信。那些经理很纳闷,自己并没有招人计划啊,可他说你们总会招人的,那他就有机会了。最后,他成功了。

27岁那年,他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调到美国总部上班。第一天上班,他想请同事吃饭,好在公司里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同事们坚持自己付账。那一刻,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以后更加努力提高自己。

他就是王其善,美国丹佛市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

他说:“16岁,我明白了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22岁,我明白了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24岁,我知道自信是成功的法宝;27岁,我知道了人只能自强,不要奢望别人来帮你。”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遭遇一些事情,唯有自尊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