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48

第48章 自成(1)

儒家强调道德自我觉醒。人要真诚,要自觉的行道。真实,从自然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人的方面来说,就是无私奉献和专注投入的精神,就是宽广的胸襟与宽厚包容的气度,就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唯有真诚能够陪伴我们走向永远。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且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这叫“合外内之道”。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自己要真诚的东西最主要的是仁和智两种品德,都是靠诚来起作用,因时而措之,天下万物都会停停当当,妥妥帖帖。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②,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③。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④。

译文

真诚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己运行的。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怀以诚,就是中道。

注释

①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自道:自我引导,自我设计。

②成己:完善自己。

③知:同“智”。

④时措:日常行为举措。

活学活用

君子之人,诚之为贵

美国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丹尼斯·韦特莱博士说:所谓“因果定律法则”,无非是看一个人诚实与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所显示出来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只做到自我真诚,那样就无法拥有真正的成功。就好比用蜡塑成的人或房子,在某些情况下会融化。但内心不真诚的人,最终必将显露出自己的真面目。诚实是人生中无可替代的财富,是人与人之间处好关系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很简单的道理,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可以从赢得的尊敬荣誉中得到回报。

真诚是一个人最大的也是最值得骄傲的资本,没有人能将真诚置之脑后。真诚是自我完善的根基,也是与人交往的发端和最终的归宿。如果没有了真诚,人性和事物就无法达到统一,也就无法谈及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不过,真诚并不是只是为了让自己问心无愧,而是更要以“诚”为基准,要完善事物。完善自我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人和事物之间共有的“本性”,是人融入社会而又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矛盾的准则。所以,修养“真诚”,表现“真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施行都是适宜的。

“诚”充实天地之“和”,能够完善天地。只有先做到了自我完善而且能“至诚”,则圣人才可以为圣人,英雄豪杰才可以为英雄豪杰,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正自我,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之道”。你所得到的就是你应该得到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毫无怨言,和谐至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魏时期,北雍州一带因为山林茂密,经常有盗贼出没,官府拿他们也没辙。当地的刺史韩褒了解实情之后,心里很是着急,于是连忙派人四处明察暗访,结果手下人风风火火地跑回来,说那些盗贼都是当地豪门旺族的弟子,以前的盗窃案也都是他们干的。韩褒了解情况以后,不作声响,假装还不知道是这些纨绔子弟干的勾当,表面上对这些豪门旺族还是挺客气。

等到有一天,韩褒把这些大家族里的人都召集在一起,用十分恳切的语气对他们说:“我这个刺史是个书生起家,哪里懂得什么缉拿盗贼,所以,只好依赖诸位共同帮韩某分担这个忧愁了。”开完会,就让那些平时在乡里为非作歹的子弟,分别临时做各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他还声明,有发现盗贼而不捕获的,就按故意放纵罪论处。这下子,这些有“公命”在身的纨绔子弟们,没有哪个不惊慌失措,几经商议,纷纷到官府投案自首,说前些时候发生的偷盗的案子,都是他们干的。韩褒倒也没有严厉地处罚他们,把他们偷的东西交还失主之后,让这些子弟继续做主管。他们也都变得积极起来,把所有的同党都供了出来,那些逃跑的躲藏起来的,也都说出了具体的位置。

韩褒拿过名单,嘱咐那些主管先回去。第二天就在城门边贴了一张告示,让那些干过偷窃的人,赶快到州府自首,可以免除他们的罪行,而对于那些在十日内不自首的人,一旦抓捕马上当众处决。果然在十天里,各路盗贼都纷纷前来自首。韩褒拿过名单一看,一个人也不差。那些盗贼都战战兢兢,怕韩褒说话不算话要杀他们的头。韩褒二话不说赦免了他们,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而这些盗贼十分佩服刺史,从此不再为恶了。

韩褒能做到对盗贼真诚,而最终让他们不再就犯,可见“真诚”的作用可以感动人心。没有感动不了的人,如果有,那也是因为你诚意不足。只要人将自我修养“至诚”,则可以感动他人,成就所想成就的。此《中庸》所谓“至诚自成”。

人际关系的好坏,当然也取决于“真诚”与否。“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做到了真诚,别人也就待你至诚。这样,天下人都将真诚作为交往中的规范,也就没有什么人会做出违反规则的事了,你来我往,融融乐乐,不亦乐乎?

胸怀宽广,不计恩怨

《中庸》认为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例如,人与人相处方式很多,聪明人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而是多给对方保留面子。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愚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会不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屡遭弹劾,晚年重被起用时,著名诗人陆游曾写长诗一首送行,结尾两句就是:“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霸亭夜。”意思是希望辛弃疾能胸怀宽广,以国事为重,不要去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这里有个典故,说的是汉朝李广当年的做法不可取。李广罢官闲居时,曾在晚上与人到乡间饮酒,夜里回家时经过守护霸陵(汉文帝的陵墓)的亭驿,被守霸陵的尉官呵止,不让通过。本来对下台的将军似可网开一面,但喝醉的小尉偏要按章办事:“现任的将军尚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遂勒令李广停宿在驿亭中。这就使李广怀恨在心了。不久,匈奴犯境,李广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耿耿于怀的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种公报私仇的举动显露了李广气量狭隘的一面,也有损“飞将军”的美誉,所以后人对此颇有非议。但换个角度,那个尉官由于不给人面子而埋下了祸根,做人处事很没学问!

《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来看个故事。汤姆·韦恩原先在电气部门的时候,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到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用非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当局不愿伤他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还十分敏感。于是,上级给了他新头衔:奇异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去主管计算部门。

此事汤姆很高兴。奇异公司当局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怒的明星遣调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仍保留了面子。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作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要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