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49

第49章 自成(2)

小王和小李原来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可后来却关系紧张,大有“割袍断义”之势。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否则形影相随的两个人绝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可事实上远没有那么严重,他们只是为了一只钮扣而已,一只最多价值几分钱的钮扣。小李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高档西服,刚穿不到一周就丢了一只关键部位的钮扣,惋惜之余偶然发现整日挂在洗手阀上的那件不知是哪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扣子,与自己丢失的纽扣简直如出一辙。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到自己的衣服上滥竽充数,并得意地将此“妙计”告诉了小王,不料未出数日,多数同事都知道了小李的这个笑料——小王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小李开玩笑,弄得当时在场的人都笑做一团,而小李也终因太没面子而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大揭小王的许多很令其丢面子的“底牌”,于是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朋友、同事、下属面子难保,甚至当面撕破脸皮,以致因小失大。

互相信任,利于沟通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讲时,曾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竞选。

当时,在场的人们都沉默了,他们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说些什么来反击那位参议员。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

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接着,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

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惟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善于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正是关键时刻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这成就了林肯生命的辉煌。

人都是有一定的自尊心的。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也会同样以真诚、尊重回报别人。作为一名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给人台阶下,尊重了他人的人格。这样的人谁不尊重他呢?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

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来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的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北大的新生由此细节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作为领导者,在你的下属当中,会有少数人出身“高贵”,他们或有亲朋好友手握大权,或家庭背景显赫。同样,也会有些人出身寒门,是凭着自己的执著和才干一步步走到今天。你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些人呢?

对待前一种人,客客气气,态度温和,甚至他们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想尽办法说服自己网开一面,宽恕他们;而对待另一种人,从来没正眼瞧过人家,只要犯了错误,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失误,也要严加斥责,大抖领导的威风。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团队内部的分裂。因为你不尊敬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因为你截然不同的态度使第一种人难免傲气十足,另一种人心怀不满,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你的团队恐怕该分崩离析了,或者你走人为先。

所以,对待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尊重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

自责之言,感动人心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作为领导者,如果你在下属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卸责任,就显不出广博、高大,而露出自己的狭隘自私,那么你的下属迟早会对你产生不满,你与他们说话就没有力度,与他们沟通就得不到信任。要消除下属的不满,你要做的就是广博高大起来,负起责任。甚至,你也可以向他们认错,表示自己的诚意。

明朝人徐存斋不到30岁时,朝廷派他到浙江主持通考,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年少气盛了。

阅卷之间,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颜若孔之卓”这个典,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是不及格。等着“发落”后,卷铺盖回家。凡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这位士子捧着卷子上去,一看这位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吓得不知该如何应对,但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杨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

在人们心目中,领导者是不会出错的,而主考官尤其不会出错,皇帝把他派来主考,他出错,岂不是说明皇帝也有错了吗?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即使为了皇上的英明正确,也不能认错。但这位年纪轻轻的徐存斋先生,却颇有一点肯勇于道歉、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

知错必改是难能可贵的,这位主考官的行径,可算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次特例,他的虚怀若谷的精神实在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的。

一个领导者被上级或者敢于直言与批评的下属指出自己的缺点,要虚心倾听、乐于接受。出于善意的关心和真心的爱护,有时别人会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你自己尚未意识到的缺点或弱点。此时,别难为情,更不能因一时面子上难受而不悦甚至生气。维护自己的缺点,是软弱的表现。应当虚心倾听人家的话,让人把话讲完。如果对方讲的是事实,有道理,就应立即接受,表示感谢,同时表明下决心改正。如果讲的不是事实,可适当地解释,肯定人家的动机是好的,但切不可过多争辩甚至发火。

必要时有意地说出自己的缺点。让下属知道自己的缺点,不仅不会削弱大家对自己的信赖感,反而会增强对自己的信任,有利于彼此的沟通。在一定条件下,缺点还可能转化为优点。英国散文作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自觉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承认自己的缺点和过错会增进自我了解,进而使人产生自信心。有时候我们要等到自己看见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才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肯冒险承认错误时,其实这是很安全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借助于承认错误而表现更人性化,使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亦较具人性,这样别人的批评也就少些。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如果顽固地不承认过失,便是将韧性用错了地方,此即谓“固执不能择善”,这正是一个最大的缺点。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表现,充分表现了固执而不能择善的个性,硬要掩饰水门丑闻的内幕,结果欲盖弥彰,反致破绽百出。最后让全国人民及国会议员认为总统说谎欺骗了他们,此时就是想支持他,也感无能为力了。事情爆发之初,如果尼克松肯开诚布公地公布真相,很可能美国人民不会为了这件小事,逼他下台,因为美国历任总统几乎都曾干过这种事,但是没有一位出过纰漏。只因尼克松固执而不能择善,以致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之路。

遇到下属提出一些要求或对工作不满,领导者一定要抽些时间,私下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样做。除了可以及时缓和员工内心的压力外,也可以了解一下日常工作分配是否出现不均,员工对工作上的编排是否有异议。在和员工交谈时,态度尽可能温和一点,避免以一种对抗式或质疑式的语调,使会谈沦为互为揭短的谩骂。

同时,如你对下属提出的问题,已有解决方法时,不妨首先把你的方法向他解释,看看他是否满意。即使他仍有不满,最低限度已表示了你的诚意。

多和下属沟通,多为下属着想,多承担一点责任,多体谅下属,这是领导者“收买人心”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