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21394300000050

第50章 无息(1)

至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核心。

圣人是至诚的,最大的真诚是永远不会间断的。不间断就能持久,内心长久如此,就会发于外,就会久远。长期积累,就会博厚,进到高明境界,从而可以和天地相比,承载万物,覆盖万物。说到底,还是强调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从而化生万物的终极目的。所以,命运是可以预知的,在于慎微与自律,在于颖悟与把握。在于至诚。

天地生物之道和圣人是一样的,都是真实无妄的。天地也展现了博厚、高明、悠久,所以圣人是和天地同德的。

最后引诗颂扬文王的道德是真纯的,发用是不停止的,和天道是相通的。这实际上把人的作用提升了,由被动的适应自然转为主动的配合自然。

原文

故至诚无息①。不息则久,久则征②。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③;高明,所以覆物也④;您久,所以成物也⑤。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⑥。如此者,不见而章⑦,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所以,至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久长远,悠久长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能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能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能一以成就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配,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现也会自然明显。不运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注释

①无息:不间断,不休止。

②征:征验,显露于外。

③载物:负载万物。

④覆物:覆盖万物。

⑤成物:成就万物。

⑥无疆:没有尽头。

⑦不见而章:最然不刻意显露,也会自然彰显出来。见:显露。显现。章:同“彰”,彰显。

原文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①: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②。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③。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④,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⑤,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⑥,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⑦,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⑧,鼋鼍蛟龙鱼鳖生焉⑨,货财殖焉。

译文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就概括尽了: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从小处看只是一点点的光明,可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上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从小处看只是一撮土,可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上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我们所说的山,从小、处看只是拳头大的石块,可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从小处看只是一勺之多,可到它浩瀚无涯时,鼋鼍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注释

①一言:即一字。这里指“诚”字。

②物:指天地。不贰:专一。诚就是专一,所以不贰。物:指万物。不测:不可测度。这里指生物之多。

③斯昭昭之多:这是由众多的一个个小的天体的光芒汇聚积累。斯;此。昭昭:明亮,光明。郑玄曰:“犹耿耿,小明也。”《楚辞·丸歌·云中君》:“烂昭昭兮未央。”

④日月星辰系:太阳、月亮、星体运行着。星辰:星系,天体。系:悬游,运行。

⑤撮:容量单位。一撮为一升的千分之一。意为很少。

⑥华岳:即华山。振:整顿,整治,引申为约束。

⑦一卷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

⑧不测:不可测度。这里指浩瀚无涯。

⑨鼋:大鳖。鼍:扬子鳄。

原文

诗云①:“唯天之命,於穆不已②”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③,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天道的运行,多么肃穆啊,永远不会停止!”这大概说的是天之所以为天的道理吧。此诗又说:“啊!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道德是那样纯正!”这大概说的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道理,他的纯正也是没有止息的。

注释

①《诗》云:此诗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②於:语气词。穆:肃穆。不已:不停止。

③不:通“丕”,大。显:明显。

活学活用

徵则悠远,博厚高明

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矜,小人骄矜而不舒泰。”孔夫子这里讲的“舒泰”与“骄矜”,是就君子和小人的器量、见识而言的。由于君子“舒泰”、胸襟宽广,所以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则“宽容”“博爱”;与此相反,小人由于“骄矜”,则处处表现的狭隘、计较。所以说君子和小人因为各自不同的“修炼”,在言行举止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与人相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容人之心。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有好人缘,要想有好人缘就需要与别人友好相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以善良、仁爱的心对待一切,时时处处检点自己,严以律己。同时,要宽以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与人交往要求个人素质的体现。通常来说严以律己还不是太难,而是要具备宽以待人的品质则不是那么容易了。

现实生活中的人各种各样,在性格、爱好、职业以及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在对待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时刻记住双方的差异。《中庸》说:“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也就是说,在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都要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或经验来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其关键就在于“忠恕”二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代文士袁采说过:“圣贤犹不能无过,况人非圣贤,安得每事尽善?”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或大或小的错误,这个时候不要动不动就横加指责,大声呵斥,甚至恨不得将其置于走投无路的境地才罢休,而要做到乐道人之善,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对于这一点,孔子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知道了用辨证法来对待。他说:“君子不因为言辞动听就提拔人,也不因为人品不端就否定他讲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应辨证地看待,当然对于别人的行为也该如此,也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偏激,避免走上极端,也就顺应“中庸之道”了。

晋代有一个叫谢万的人,是谢安的弟弟。有一次,去别人家吃饭,谢万就和一个叫蔡系的人争抢同一个座位,蔡系不小心把谢万从椅子上推了下来,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掉了。在场的人都以为谢万要发火了,甚至要动拳头了,可谁也没想到,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甚是为人称道。这的确是值得人钦佩的,如果换了别人,那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吧?

《菜根谭》里有这样的话:“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流痕。”“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也就是说,不管是待人还是接物,都应该留一点余地。对于别人的过失,就应该像用彩笔在天空画画,用快刀斩水,做到适可而止,就可以保存天空的干净,绿水的长流,就可以保存彼此原本的关系,不会因为对方的过失而影响到彼此的和谐、融洽。

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若是对方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或是有什么过错,我们都不应该怀恨在心。因为怨恨只会加深彼此的误会,而且还会扰乱我们的正常思维,引起急躁、偏激的情绪。所以说,彼此的交往是缘分,不必计较太多,也不必苛求对方尽善尽美,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彼此之间一切不愉快,都会迎刃而解。

过火竞争,两败俱伤

中庸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做到。短时间还可以,一旦时间久了就不免出现矛盾,特别是双方存在着竞争关系的时候,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甚至不惜使用各种卑劣的手段,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处处戒备和设防,继而笑容少了,冷眼多了;知心话少了,抵牾多了。

社会理所当然地需要竞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竞争的规则。没有竞争,就没有蓬勃的生命力,社会就不会进步,但竞争不是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地欺压和排挤,更不是“你死我亡,势不两立”。过火的竞争只会导致彼此理性的倒退和丧失,最终也只能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