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即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书·苏绰传》)治理民众的根本,其首先应当从思想上予以教化,使他们从内心拥戴。因为思想是人身心行为的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本原。
民心就是天意,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③,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注释
①王天下:做天下之王,统治天下。王,作动词,称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事:仪礼、制度、考文。
②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
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不尊:没有尊位。
原文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①,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②,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③。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④,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⑤,近之则不厌。
译文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因为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注释
①本诸身:本源于自身。征:验证。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通“谬”,谬误。建:立。悖:违背。
③质:质疑,证实,求证。一说为卜问。疑:疑虑。俟:等待。
④世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世:世代。道:道路,楷模。一说通“导”,先导。
⑤望:威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
原文
《诗》曰①:“在彼无恶,在此无射②。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③。”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④。
译文
《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众人永远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注释
①《诗》云:此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
②射:《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
③庶几:几乎。夙夜:早晚。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
④蚤:即“早”。
活学活用
互助互进,互惠互利
世事难料,一个人活在世上难免会有身处危难、举步维艰的时候,所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来听听爱因斯坦的说法。
一个富人对爱因斯坦说:“人们都不喜欢我,都说我太自私小气。可是我的遗嘱上已经写好,要把我所有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爱因斯坦说:“也许有个牛和猪的故事,可以给你一点启示。有一头猪到牛那里,抱怨说:‘别人总是说你很友善,因为你给他们牛奶。可是他们从我身上带走的东西更多,他们得到的香肠、火腿、肉什么的不都是我的吗?就连我的蹄子也让他们拿去炖了。可是谁都不喜欢我,对他们来说,我只是一只令人讨厌的猪,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牛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就给予他们了。”
一个平时一毛不拔的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但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自己便一无所有了。可见,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个“成本”问题,使用的方法得当,就降低成本,从而获得人心。比如,社会上的捐助、义卖等公益事业,表面上资助一方是毫无利益而言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却变相地做了“广告”,并且这种“广告”所取得的利益要远远比其他方式得到得多,所以,每一个资助的人就从中收回了成本。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在他人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从而帮他渡过难关的话,他一定会记着你,也必然要感激你。要想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去关心、感动别人,这样才有可能赢得他人对你的感激或回报。李嘉诚就是最好的证明。
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当年,金融危机波及到香港,而当地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有不少厂家被迫停产,甚至是濒临倒闭。就在这涉及香港大部分企业命运的时刻,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原来单个塑胶厂家由于规模小,需求量也少,从而无法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料,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那些作为中介的进口商还要大,因此国外的原料商也都愿意与他们直接合作。公司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这样,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了。李嘉诚也因此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不管你是一个多么有才能的人,也不可能孤身一人打拼天下,避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如果你见死不救,甚至是怕他东山再起对你不利而落井下石,那么,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别人就会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你在关键的时候助人,别人也就会在关键的时候帮你,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等价交换,但这就是互助,是双向关系。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都是说小人心胸狭窄,不能善意地对待别人。而君子则会以德服人,以善待人。总是对人施以恩德而不是怨恨别人,正是中庸待人的最好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舞台上就上演了一幕幕令人伤心不已的小人斗君子的人间闹剧。如屈原投江、韩非囚秦、孙子膑脚、贾谊痛哭、杜甫落魄、李白飘雪、苏轼贬放、嵇康下狱、岳飞被害……每每提及这些人间悲剧,善良的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悲愤不已。
司马迁《史记》卷六一中历数小人得志、君子落难的史实后,对天道常常助佑天下善良的说法,表示了绝大的怀疑和绝深的困惑!一千年后,韩愈在《与崖群》书中又写道:自古贤良的人少,恶劣的人多。虽然贤良的人生存艰难,不贤良的人处处得意,但那些贤良的人却不会放弃自己的贤良。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韩愈也发出了同样的困惑和诘问:“不知上天什么时候才会扭转这样的局面,让贤良的人得志,让不贤良的人受难?”
就韩愈的困惑,李国文在《谢宣城之死》中说:“如果有上帝的话,一定是他老人家有这种恶作剧的偏好;当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总要安排一百个嫉妒有才华的小人在其周围。”
萧乾先生在回忆了历史惨痛遭遇后,曾谓“我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这些先贤名人对小人的痛恨而又无奈之情由此可见一斑。有句话说:“惟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小人之所以难养,不在于他身矮体弱身材小,而在于心胸、气量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小人通常心胸狭窄,记仇就记一辈子,任你再做千件事也抵不上你得罪他的那一件事。
公元前527年,楚国的国君楚平王给儿子娶亲,选中了一位秦国姑娘,楚平王让大夫费无忌前去迎娶。费无忌到秦国看到姑娘后大吃一惊,这姑娘太漂亮了,美若天仙。在回来的路上,费无忌开始琢磨起来,他认为这么美丽的姑娘应该献给正当权的楚平王。这时,车队已接近国都,国人也早知太子要娶秦国姑娘为妻,但费无忌还是抢先一步到王宫,向楚平王描述了秦国姑娘的美丽,并说太子和这位姑娘还没见面,大王可先娶了她,以后再给太子找一个更好的姑娘。楚平王好色,被费无忌说动了心,便同意了,并让费无忌去办理。费无忌稍作手脚,三下两下,原本是太子的媳妇,转眼就成了楚平王的妃子。完成这事后,费无忌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楚平王越来越宠信他,害怕的是这事得罪了太子,太子早晚会掌大权的。于是,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那事之后,太子对我恨之入骨,我倒没什么,关键是他对大王也怨恨起来,望大王戒备。太子握有兵权,外有诸侯支持,内有老师伍奢的谋划,说不定哪天要兵变呢!”楚平王本来就觉得对不起儿子,儿子一定会有所动,现在听费无忌这么一说,心想果不出所料。便立即下令杀死太子的老师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进而又要捕杀太子,太子与伍奢的次子伍员只好逃离楚国。
用“小人”两字来形容费无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谁得罪了这样的人,不被他弄死也得被他剥了一层皮,日子一定不会好过,因为这样的小人是没有情义可言的,他们心里想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绝不会心慈手软,什么歹毒的办法和歹毒的手段都会使得出来,在他心里没有半点中庸的仁慈可言。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坏事有余;君子大度,小人小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好色,苟苟且且;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小人爱财,不择手段;君子知恩图报,小人恩将仇报;君子助人为乐,小人损人利己;君子不念旧恶,小人睚眦必报;君子爱脸如命,小人没皮没脸……君子之比小人,犹如泰山之比沙丘,黄河之比细流,阳光之比阴暗。得罪了君子,君子自然不会放于心上,大家仍是亲朋好友,而得罪了小人,却等于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顽敌,早晚会受到小人的报复。
这个世界里,只要有君子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有小人存在,就像有真必有假,有明必有暗一样,有君子的存在,小人就永远不会灭绝。既然处世之中,我们都免不了要与小人接触,与小人共事就很有必要多长几个心眼,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更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自古以来,君子常常斗不过小人,因此小人得志便张狂。但邪不压正。小人为恶,终究会有力量克制他们。
首先,应与小人保持应有的距离。用中庸待人的方法即不要和小人太亲密,只保持淡淡的关系就行,但也不要过于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样。否则,他们会这么想:有什么了不起,看我怎么收拾你,那你就要倒霉了。
其次,不要乱说话。祸从口出,不知道哪句话就会得罪了小人,让他们抓住了口实,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第三,不要有利益纠葛。千万不要与小人有利益上的往来,不然你的那点血汗钱就会被人算计跑了。到那时,没有人能帮助你。
最后,与小人交往要做好“吃亏”的心理准备。小人也会因为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事就算了,千万不要与他计较。因为你计较了,就会使你们的积怨加重,结下不能解开的仇恨。那就莫如咽下这口恶气。如果是重大原则问题,则可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中庸之策妥善加以处置。
德刑并用,四方敬服
最成功的为官者是不屑于以权压人的。他们让人口服心服的手段除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外,大都在行事上秉承赏罚分明这一中庸之道。对于实绩和政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对于成绩平平或者没有政绩者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就会让能力卓越的人看到希望,使能力平庸的人看到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从小就嗜好读书,尤其熟读历史典籍,并善于借鉴、运用于领兵治军。他身材高大,体魄健壮,武功很好,尤其擅长步射、骑射;对勇士也特别喜欢,继承父位后,也就十分重视擢拔勇士。
1628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包围了明朝的遵化城。天刚放亮,皇太极下令攻城。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攻坚战。明军壁垒森严,箭矢、滚石如雨,八旗兵士冒着炮火,迎着箭矢、滚石,奋勇攻城。很多战士抬着云梯冲到城下,攀梯而上。士兵萨木哈图不顾乱石飞矢,第一个奋勇登上城头,挥舞着明光闪亮的大刀,一连砍倒十几个守城的明军,使后援的清军乘机一拥而上,攻破了明军的城防,并迅速扩大战果,占领了全城。
萨木哈图勇猛奋战,第一个登城而入的事很快就被皇太极知道了,皇太极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萨木哈图,并与之畅谈了许久。
过了几年,皇太极在遵化城举行庆功大会。会上,凡立功的都被叫到他面前,由他亲自授奖。当萨木哈图走到皇太极跟前时,皇太极端着最名贵的金卮,亲手斟满美酒,赐予萨木哈图,并看着他把酒喝下去,然后当众宣布封他为“备御”,授予“巴图鲁(英雄)”的荣誉称号。顿时,整个会场欢声雷动,沸腾起来,因为萨木哈图原来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无名小卒。
接着,皇太极又赐给萨木哈图一批贵重物品予以嘉奖,一峰骆驼、一匹蟒缎、二百匹布、十匹马、十头牛,还规定萨木哈图的子孙后代承袭备御爵位,他本人今后如有过失可以一律赦免。
在以后的战斗中,皇太极对萨木哈图一直予以爱护,不再让他冒险冲杀。但此次凭功授奖,让皇太极手下的兵将们看到,只要有真本事,能够杀敌立功,即使是无名之辈,也会受到提拔和奖赏。由此,每逢攻坚,将士们都冲锋陷阵,争当勇士,清军的战斗力也大为提高。
论功赏罚是领导者管人的最佳手段。当官者对人功过清楚,赏罚分明才能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调动人们向着争取奖赏的目标努力。同样,对拒不努力者施以必要的惩罚,鞭打懒驴,才会对下属有警戒作用,使之克服人性的弱点,努力投身于争取奖赏的工作中去。
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明确指出:“凡治天下,必用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不论是刘邦、曹操,还是李世民、朱元璋等,无不是深谙赏罚诀窍的好手。
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至帆固和保持。而惩罚则属于反面强化,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这两种方法,都是领导者驾驭下属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