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运用时,必须掌握两种不同特点,适当运用。一般说来,正面强化立足于正向引导,使人自觉地行动,优越性更多些,应该多用。而惩罚,由于是通过威胁恐吓方式进行的,容易造成敌对情绪,要慎用,应将其作为—种补充手段。
强化激励,可以获得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但并非任何一种强化激励都能收到理想效果。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一种行为和对这种行为的激励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就不黻到好的激励作用。因此要做到“赏不逾时”。
对违背了规章制度的人进行惩罚,必须照章办事,该罚的一定要罚,该罚多少即罚多少,来不得半点仁慈和宽厚。这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必要手段,西方管理学家将这种惩罚原则称之为“热炉法则”,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内涵。
抗战时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受命组织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战役中,山东战区的韩复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拒不执行合围命令,以致丧失战机,给了日本人喘息的机会。对韩复榘此举,李宗仁既冷静又愤怒,果断给予军法从事,就地执行枪决。此举极大振奋了民心、军心,为台儿庄大捷扫清了思想障碍。
历史上,孙武杀吴王宠姬,一下子就慑服了宫女;吴起重赏士卒,魏文侯为将士父母妻儿摆宴,使数万士卒不令而战。可见,赏罚分明不失为有效的执法手段和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方法。
奖赏人是件好事,奖一人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为之献计出力。惩罚显然会使人痛苦,但也是绝对必要。领导者必须兼具软硬两手,实施起来要坚决果断。
无论你的能力是否超越了上司,只要你的职位还在上司之下,就不要表现出比上司更有能力、更有水平的样子。如果为官者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时时让上司感受到来自于你的威胁,你的位子很快就会不保,这也会轻而易举地断送掉自己的晋升之路。
身在江湖,每天面对的都是聪明之人,即使有的人可能尚很卑微,但也绝对不可有丝毫的轻视之心,对待自己的上司就更是如此。始终要有这样的理念:也许你的上司不如你优秀,但他既然是你的上司,就必有他的过人之处,绝对容不下你的高明。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处处想表现自己能于上司,自己的为官之路恐怕很快就会遇到阻力,任何一个上司都不会眼睁睁地任由你逞能,必然会想尽办法掐掐露出来的“尖子”,让你有苦难言。退一步说,即使眼下容忍了你的逞能,在心里也会给你记下一笔账,等时机一到,就会给你来一次彻底的清算。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说自己“命途多舛”,但他的命运与他喜欢在上司面前逞能有很大关系。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名声显赫,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他,打算把他召进自己的王府。后经高宗批准,他来到刚刚受封的沛王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充当指导教师和谋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其时宫中盛行斗鸡的游戏,沛王也是一个斗鸡爱好者。他有一只毛色鲜美、体高性烈的公鸡,多次比赛中都大获全胜,但却屡屡战败于英王李显的“鸡王”之下。英王无限得意,神色飞扬,而沛王却十分尴尬。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产生了创作灵感和冲动,提笔立成一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当场吟诵,博得一阵阵笑声。后被高宗发现,读了盛怒不已,指责说:“无比庄重的文体竟以儿戏出之,如此放肆,这还得了!文章说是檄鸡,实则意在挑动兄弟不和,真是可恶得很。”于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在汉中献计攻打陈邑,平定三秦,率军打败魏,俘获魏王豹,攻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越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连最后消灭项羽垓下之战,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韩信打下了三分之二。但是他功高盖主,犯了兵家的大忌。当年刘邦曾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自显其能,夸夸其谈:“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让刘邦很没有面子,一直耿耿于怀于韩信之能。也许韩信真的在带兵打仗方面高明于刘邦,但他却不懂得作为臣子应善于推功揽过,相反却又常常在刘邦面前逞能,与刘邦讨价还价,终于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人人都想表现聪明,在上司面前尤其如此。但是,如果不懂得掌握示能的分寸,而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来,不给上司丝毫表现的机会,把话说满,把事做绝,就会弄巧成拙。这样逞能实际上是给了上司难堪,让上司出了丑,这样结出的苦果子当然只能由自己吞咽了。而聪明的为官者绝不会这样不识肘务,相反,他们善于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上司,宁可自己表现拙劣一些,宁可自己丢尽面子,也要维护上司的面子。这种看似愚蠢实则聪明的为官之道正是中庸为官的魅力所在。
一次,子路穿着很华丽的衣服来拜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是什么原因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开始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用两只船并列,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危险的缘故吗?今天,你衣着华丽,脸上显出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子路快步退出,改穿朴素的衣服进来,表示顺从。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都显示在脸上,显出能干的样子,那是小人的作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中庸处世,不可明目张胆讨好人。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自视甚高”的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能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作为一名臣子,和珅真是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他也确实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只就和珅的为官策略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
而故意在上司面前逞能,什么时候都显得比上司更高明,堵住了上司的回旋余地,实在是一种愚蠢的处世策略。当上司感到岌岌可危,同事们感到你爱表现、不谦虚时,你会觉得自己轻松吗?相反,即使自己很聪明,很有能力,也不表现出来,给上司留下说话的机会,让你的上司占上风,对上司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诚意,不是更有利于你的进步和提升吗?
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的写生画家,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他是现代木刻艺术学校的创始人,曾做过剧院美术师和建造纪念碑的建筑师。法沃尔斯基作品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含义隽永,在木刻艺术上更是神工鬼斧,在1962年获得了列宁奖章。
然而,每当法沃尔斯基画完一本书的插图后,他总是在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猫和一只狗,毫无疑问,美术编辑一定要他把猫狗去掉。而法沃尔斯基却总是与编辑争论不休,固执己见,非要保留猫或狗。争论到最后,法沃尔斯基才作出让步。这时,编辑不再提出别的要求,因为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但更满意的却是法沃尔斯基本人,他的巧计成功了——将以他拟定的形式出版画册。如果没有编辑所讨厌的那只猫或者狗,编辑在画上还不一定要改什么呢!
修身道立,尊贤不惑
待人处世无疑是复杂的,有些事情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事情根本就是争论不清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尽量做到适可而止,能退让就退让,不可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明朝陈耀文在其《天中记》里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有一次,夜里睡觉白天出来的燕子和白天睡觉夜晚出来的蝙蝠争论起来。燕子认为日出是在早晨,日落是在傍晚;而蝙蝠却说日落是早晨,日出是傍晚。它俩叽叽喳喳,争论个不休。其实,大家都知道,由于燕子和蝙蝠的生活习性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早晨和傍晚就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样相异的观点通过这样的争论是永远是不可能达到统一的,当然也就毫无意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某天晚上,卡内基在伦敦参加一个爵士的宴会。宴席中,坐在卡内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并引用了一句成语,大意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说这句话是出自《圣经》。“什么?《圣经》?”卡内基知道这句话并不是出自《圣经》而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卡内基当即纠正了这位先生的错误,可是,这位先生却反唇相讥道:“什么?你说是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确实是出自《圣经》的。”
卡内基的老朋友葛孟先生也在场,他研究莎士比亚已经很多年了。这时,他在桌子下用脚踢了踢卡内基,说道:“卡内基,你弄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确实是出自《圣经》”在回家的路上,卡内基不解地问:“葛孟,你不是明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吗?”“是的,”葛孟回答说:“《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卡内基,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一定要证明他错了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要与他抬杠呢?卡内基,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为人处世中不要轻易与人争论,即使非争论不可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分清对象,与根本没有争论基础的人争论,是争论不出什么名堂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慎之又慎。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幽默的口吻或者是开玩笑的口吻来指出对方的错误,既然彼此是好朋友,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与你斤斤计较的。但是,遇到好抬杠的人,或是不管有理无理就喜欢争论的人,我们最好适可而止,哪怕装一回愚笨,也不要与之争辩。因为这种人本身就是一个无理取闹、心胸狭隘的人,如果你过于指责他的话,他会口不择言,甚至诋毁、辱骂于你,这就远非是争论的范畴了。
有一次,华盛顿率领他的军队驻扎在亚历山大里亚。那里正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当时有一个叫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具体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情绪激动的华盛顿就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而被激怒的佩思则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开了过来,摩拳擦掌,准备为他们的司令报仇,华盛顿阻止了部下们的冲动,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早上,华盛顿递给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一家小酒店。不一会儿,佩思便如约赶来,他是准备进行一场决斗的。而令他感到惊奇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手过去:“佩思先生,犯错误是人之常情,我想纠正错误是一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你握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从此以后,这位佩思先生成为华盛顿最坚定的支持者。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拜访他人是我们日常与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古人云:“出门如见大宾”,就是说在拜访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庄重得体,不失分寸。
一般说来,拜访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拜访是指有正式的理由,还要通过事先预约,确定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并按时赴约而进行的拜访。比如,一些商务交往。而非正式的拜访则多出现在朋友之间的往来。当然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界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
首先,拜访前要做一定的准备,要事先预约。拜访他人应该先约好时间,既可以避免成为不速之客,又可以防止“吃闭门羹”。如果对方工作繁忙,就最好选择节假日,尽量避免在对方吃饭时前往,更不要在对方临睡前拜访,以免影响对方的休息,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另外约定时间以后,一定要准时到达,如果确实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而不能赴约或需要改期,要事先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因为失约或赴约时迟到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这一点应该注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就是说,拜访者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如需要商量什么事情,或者请对方帮忙,应该在拜访之前考虑一下怎样交谈更为妥当,都要认真地设想和安排。如果是看望老人、病人或走亲访友,需要哪些礼品,也要事先准备好。
拜访者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拜访目的的实现。到朋友家或是拜访对象的办公室,事先都要敲门或按门铃,等有人应声允许或出来迎接时方可进去,千万不要擅自闯入,即使是好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否则,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如果对方家中铺有地毯等地面装饰物,则要征求主人的意见,是否需要换鞋后再进入。进房间以后,如果还有其他人在,不管认不认识都应该向对方打招呼。如果主人端上来茶水,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接过来,并表示感谢。还有吸烟者也要注意场合,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抽烟。如果要抽的话,也应该征求主人或在场女士的同意。
拜访时注意交谈的时机和技巧,要随机应变,处理妥当。交谈中除了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外,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对方谈兴正浓,交谈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些,反之就短些。自己说话时应注意给对方留一点插话或建议的时间和机会,切忌一个人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以免喧宾夺主。
专程拜访和朋友之间的闲聊不同,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如果想请对方帮忙,应该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用几句话把事情讲清楚,不要一会谈谈这个,一会说说那个,令主人无从做起。如果对方由于什么原因不能帮助你的话,也不能强人所难,硬逼着他去办,否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在与对方的交谈中,如果发现对方心不在焉,或时不时地长吁短叹,说明他心情烦躁,根本没有听进去你的话。或者对方另有朋友来访,就要把握好时机,有礼貌地提出告辞。不管拜访的目的达到与否,告辞的方式也要注意,千万不可显得急不可耐。辞行时,应向主人及其家属或在场的客人一一握手或点头致意。
总的来说,拜访别人一定要遵循“客随主便”的规矩。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对待不同的人,应尽量采取符合对方特定身份和环境的不同礼节,不能一概而论,以免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