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问及盖蒂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主见,对成功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不要满足于已拥有的成绩,局促于自己熟悉的范围,也不要迷信权威。”成功是每一个人所渴求的,但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成功呢?这是因为这部分人敢于接受挑战,有足够的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梁启超说:“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无自信心,每处一事,既看得透彻,自信得过,则以一往无前之勇气赴之,以百折不挠之耐力持之。虽千山万岳,一时崩溃而不以为意。虽怒涛惊澜,蓦然号于脚下,而不改其容。”但是有的人在风调雨顺的时候,都能够慷慨陈词,信心百倍,可一旦遇到逆境就萎靡不振,如霜打秋荷一样。其实,不管顺境、逆境,都需要自信,都需要励精图治。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正确,要成功,但一个人体力、智力、适应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能领先别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所以,一个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的话,那就是高傲,也必定会自己封闭自己。
现代社会竞争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激烈,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强不息,整天垂头丧气、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心的话,那就成为一个随着世俗浮沉的庸碌之辈,就等于自己放弃了获得成功的工具,就只有等着被淘汰吧。
穷困之中,坚守操守
孔子说:“圣人,我看不到了;能够看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看不到了;能够看到有操守的,也就可以了。把没有当成拥有,把空虚当成充满,把贫穷当成富裕,这种人就难以有操守了。”孔子认为,天底下的事,都要以操守为前提。的确,如果一个人没有操守,那也不能算是人了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要求人们坚守自己为人的操守大家都知道汉朝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和苏武同行的还有副使中郎将张胜和兼吏常惠。正当他们准备回国的时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来见张胜,他对张胜说,他和过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准备谋反,张胜就答应了。这天,单于出外打猎,宫中只留下王后和她的几个孩子,虞常准备第二天动手,但就在这天夜里,手下有一人叛逃,并进宫将虞常谋反的事告诉了王后。在随后战斗中虞常被抓。
张胜知道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会牵连到我们,与其被侮辱之后再死,还不如现在死了。”当时苏武就想自尽,在张胜和常惠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果然不出苏武所料,虞常果然把大家都招供出来。于是单于就召见苏武等人。苏武对常惠说:“如果屈自己的节操,辱国家的使命,即便是活着回到汉朝,又有什么脸见人!”于是拔刀自刎,又被常惠等人阻拦。单于十分佩服苏武的气节,于是就想办法让苏武留在匈奴。但是苏武对荣华富贵毫不动心,单于没办法,只好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一点吃的东西。后来又把苏武迁到遥远的没有人烟的北海,叫他去放羊。没有吃的东西,就挖野鼠洞里储存的植物种子吃。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苏武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气节。
匈奴扣留苏武十九年,一直等到汉昭帝即位的时候,才被放还,当他回来时,胡子和头发全都变白了。苏武在匈奴期间,完全可以得到单于官位,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苏武做到的是坚守节操,不变不移,从而青史留名。
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这就是强调一个人要有做人的尊严和节操,不要成为外物的奴隶。
一九四八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严重。这天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过就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两个月后,朱自清便逝世了。当时,对于他的胃病,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没有。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而宁愿承受病痛的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做人的价值取向。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人只要坚持自己做人的操守,那么,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的时候,随从的学生都饿倒了。子路满脸不高兴地问老师:“君子也穷得这副模样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中坚守节操,小人就无所不为了。”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同样的穷困潦倒,但是君子和小人却用不同的态度处之。君子“不食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而小人却与之相反。
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是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这种坚守操守的精神,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值得钦佩和学习的。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君子之品德,无所不施,不像一器一物,作用有所限止。君子为人处世,要拿正直来报答怨恨,拿恩德报答恩德,所以孔子又说:“君子之德如风。”
孔子所谓的“德”,主要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德行”的诠释。“温”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节约、不浪费;“让”就是谦让。所以,君子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包容了这五个字。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要符合“中”道,把握其中的“度”,无“过”也无“不及”,为人处世能如此,那也就无愧自己的良知和品格,当然人际关系也就能变得更加和谐了。
同行悖径,这是文人的通病。齐白石虽然誉满华夏,但他对前辈和同辈的画家都非常恭敬,显示出一位大师、一位有修养的长者应有的品格。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齐白石所说的“三家”是指徐谓(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对老前辈可谓是恭敬有加。齐白石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十分尊敬,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所以,他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都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在艺术上也能取长补短。上世纪三十年代,外界有人造谣说齐白石瞧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在国外镀了一层金而己。齐白石听说后,不以为然。后来他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还有一次,又有人造谣说张大干为人太狂妄了,一点儿都瞧不起齐白石,还自诩说“大千可以怒视一切”。齐白石听过,微微一笑,不说一句话。不久他刻了一枚“我怒视一人”的印章,门下的弟子就问“一人”指谁?齐白石说:“我是指造谣说”大千可以怒视一切“的那个人。”此语一出,谣言便自然而然的平息了。后来,张大千来北京办画展,齐白石不顾年事已高,亲往助兴,走时还买了一幅画,来表达对大干的厚意。
可见齐白石先生不仅艺术成就为世人叹服,而且其人格也令人景仰。齐白石可谓是艺术界的大人物了,但他一点也没有所谓“大人物”的架子,这就是一个有高品格的人的魅力。相反,有许多人,不但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人们称赞的,而且还处处与人为难,不可一世,对于这些人,人们只好“以怨报怨”了。
晋代有个叫刘道真的读书人,因为遭受战乱,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好到河边当纤夫。一天,刘道真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只船上摇橹,他就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边划船呢?”那老妇人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呢?”又有一一天,刘道真正在与别人共一只碗吃饭,见到一个妇女领着两个小孩从门前走过,三人都穿着青衣,于是,刘道真嘲笑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看了他一眼,说:“两猪共一槽。”刘道真无言以对。
通常来说,天底下做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做事,一种就是小人做事。孔子说:“君子做事用道义作基础,按礼仪来施行,用谦虚来表达,凭信誉来促成。”而小人则言不及义,为人气量狭小,爱占人便宜。做事如此,为人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就是君子,相反则是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