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提速,但生活却要减速。我们的一切努力原本想使人类自身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想活得更轻松,于是我们造了手机,造了汽车,造了机器人。结果呢?恰恰相反,机器活得越来越上档次,人类自身却活得越来越下贱;机器人将越来越聪明,人却越来越没有灵魂;手机是想加强沟通的,结果我们却越来越隔膜;汽车是想加快沟通的,结果我们都在疲于奔命。一切的发明反而成了一种讽刺,一切的努力反而更加加重我们的工作量。
我们发明了牛车、驴车、三轮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等。外物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而且还将更快,甚至无止境。只可惜,人,这个一百多斤的人的双足动物,却很难再快。100米短跑50年仅提前数秒钟而已,而且几乎难再提速。
这就是一个两难。人类可以叫外物提速,但很难叫自身提速:双足很难跑得更快,双手很难举起更重的杆铃;肩膀很难担起千斤重担;思维很难快速算出789乘以987;……
总之,外物的潜能无限,而人类许多方面的潜能却十分有限。
这里就有一个麻烦,当外物要求人类自身加速时,人却只能苦笑摇头,而且是根本做不到。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没有考虑人自身的承受力问题,都一味要求人自身也应以身作则提速前进。如此一来,人必将越来越赶不上外在的速度。如此下去,人必将累得趴下。绕了一大圈,我们原本去寻找轻松,结果却找来一大堆麻烦。我们经过曲折和苦难,经过一连串的努力,到头来只不过是在为自己挖坟墓而已。我们总在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和我们的同类快速整疯、整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创造难道错了?
显然没有。那么,错在哪里?错在创造要一切为了人这个中心。社会所做的一切,都应考虑人的自身不足。人是主人,人是主语,人不能参与到机器比拼之中去。
因此,我们要时常谨记,高速进取的智力也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据我分析,高速进取的智力至少有三大致命误区无法自身消解,他们分别是:
一是不停地操纵大脑,导致大脑烦乱;
二是不停地驱赶身子,导致筯疲力竭;
三是不停地制造枷锁,导致身心囚禁。
是的,整个社会似乎都疯了,都在日夜不停地赶路,都在狂奔不做稍微地短暂停留。停下来休息,那是很可笑的,是不符合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的。
你每天必须闪电般地一弹就起床,然后是快速地穿衣,漱口洗脸,吃路边早点。其实不叫吃,你为了赶时间,那叫吞早点,而后行色匆匆上车,或小车或自行车,一路朝前赶,你讨厌路上人太多,你讨厌红灯太多,你讨厌路面不平开不快。
虽说不快,但你还是很快赶到了目的地,或单位办公室,或其他岗位,于是便开始管理三台电话机,二部手机,你开始与上百人联系,这是你的任务,因此你要讲速度,不然就完不成任务。
要速度就自然要技巧,要会很快从对方的话语中套出关键字眼。你讨厌客套话,就是说,也是很快不带感情地一语带过。中餐只能在单位或附近吃工作套餐,一边吃一边眼睛斜瞟着工作,或想着工作。
下午你出差谈判,自然更是紧张,你要对对方进行摸底,而后是用几套方案去设计对方,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良策,因为对方也有如你差不多的大脑,他也在设计笼子以便诱你入套。
每当夜晚来临时,你匆忙向家赶,疲倦的身影终于被押运到家,你先是义务性快速地问问儿子作业咋样,快速问问老婆休不休息,然后你打开电视,里面又在推介新人新事。日子就这样在快速运转中做机械运动。
为了迎合速度,我们社会推出了什么快餐面、快餐饭、速食商品、速溶补品、麦当劳、肯德鸡、路边店、三合一方便面等等,当然,目的只有一个:提速。否则会被别人赶上和超过。
除了吃的、穿的,还有用的、玩的等等,都无不贴上了速度的标签。总之,我们无处不被速度包围,不被速度干扰,不被速度束缚,我们终于成了速度的奴隶,成了速度的牺牲品。
另外,你只要看看每年死在速度之下的人数,你就知道我们人类个体对速度的承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是有一个不可跨越的度的。
飞机一年杀多少人,火车一年杀多少人,汽车一年杀多少人,摩托车一年杀多少人,快速建筑一年杀多少人,快速掘矿一年杀多少人,快速拼命工作一年要杀多少人,等等,只要认真统计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最少在一千万以上。
而后你再看看速度每年间接伤害(此处指精神伤害、心理伤害)了多少人。因速度而下岗的人,因竞争而淘汰的人,因不能胜任速度而无法就业的人,因虽在工作虽未下岗但压力重重的人,因负荷太重的人,因机遇少而被勾心斗角伤害的人,因不胜速度而走上犯罪的人,因忧虑过度而愁眉苦脸的人,等等,这个数目全球最少不下于五十五亿人。
普天之下,除了很少的几个没听说过电的少数民族之外,你很难找到几个没被速度弄得精疲力竭的人。
当然,你本来可以每分钟走三十步,现在要你走三十二步,要你适当的快一点,那倒没什么问题,现代社会关键不是要你只快一点点,而是要你每分钟走六十步,走一百步,走二百步,此时,你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你又怎么能应付日渐提速的“速度社会”呢?
提速可以,但疯狂地提速,我们就无法承受了,而当今现状却是在疯狂提速。
那么,究竟怎样从速度中解脱出来呢?
人生要学会慢慢品味。
今天,又有几人体验过“品”字?
慢。当然这只是临时处方,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处方。正如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慢》中说的,速度是出神的形式,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你跑步时,你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会更意识,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个时候起,身体己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那些休闲的吉它手不见了,那些在冬日暖洋洋的日光下掏耳朵的人不见了,那些几个朋友围着一个红泥小火炉品茶的人不见了,那些一边散步林间一边哼着小调的人不见了。一切悠闲的形式都不见了,都被速度赶跑了。
我们成了速度的仆人,我们成了竞争偏执教育的牺牲品。
仅凭一个人要想阻止时代的疯狂那是不可能的,惟一有点实际价值的是你管好你自己,你适当地放慢一点脚步,因为你并不必为了几个臭钱而拼命,不必为了早到十分钟来得到好评而快速赶路。总之,你不必太注重那个结果。你应当在工作中、生活中将注意力从结果上调适到过程中来,否则,你就会成为了一个空虚的人,没有乐趣,没有感知的人。
品味,就是要全面进入感知,体验双向情感。要想真正深刻而全新地进人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得先搞清楚与进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进入首先是感知的。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一切新事物或旧事物时,首先对事物的把握是感知的,即从感性的角度去体验事物的最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步是认识事物的感性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正因为这层感性层面,才会决定我们是继续认识下去,继续深入下去,还是立即停止。所以在这一层面上虽然没有真正认识事物,但对我们能否真正客观地把握事物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我们不得不对感知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忽视了这一认识过程,我们在进一步认识时就会带有偏见和肤浅,就会流于庸俗和随便,就不可能透彻理解事物,就不能敲开基本能量库,不能进行能量连接和能量交流。
现代社会有个阻碍智力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省略了感官体验而直接进入理性,这就是舍本逐末,这必然会将人们带到疯狂竞争的地步,会使人们疲于奔命!
4、从狭窄中解脱出来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心理的宽度。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要想获得智慧,有一个最基本的品质,那就是心要尽量的宽广。
现实是狭窄的,时间一长,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也被同化,被填满了垃圾。现代城市是一种紧逼的生存形式。高楼让人失去抬头的意义,狭巷让人心情压抑,工作让人陷入其中,人生总是在狭窄的某个环节上自吊自杀,再加上数不清的约束,数不清的责任义务,如此一来,天长日久,人不变成神精才怪呢。就算没那么严重,人们的才智几近窒息这是很普遍的。因此,外出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都一定要外出散散心,“放放疯”。外出就是“放疯”,外出就是清洗心灵垃圾,外出就是建筑生命新能源。如果能于节假日与闲云野鹤,与绿林清泉聚会,把魂儿交给自然界清洗、涵融一下,实在是诗化情感,优化灵智的聪慧之举。人生应时常来一次心灵放牧,给心灵洗一洗澡。
我曾游历过世界的大山名川,无不对大海高山的博大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人生智慧也一样。一个人的财富和命运绝不会超过他的思维宽度。一个没有宽度的人,必然是一个冲突不断、心烦意乱的人。大海之所以博大,就是因为它从不拒绝四面八方奔流而来的各种水流,有的浑浊,有的肮脏,有的臭不可闻,有的还有剧毒,但这对大海来说,都不要紧,都来吧,它都能包容。如此博大的胸襟,自然造就的就是大海,而绝不是小沟,小溪,更不是清水澡堂。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朋无徒。一个人只有包容一切,他才会博大,才会丰富多彩。高山之所以高,是因它从不拒绝小草的低矮,泥土的肮脏,丛林的杂乱,顽石的丑陋,如果我们将石头搬走了,泥土冲刷了,丛林砍掉了,那么,高山还会成其为高山吗?
我十分赞同我的一个学生所说的。人生如海,一个人若真能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则必然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我常对学生们讲,千人千面,人各有不同。在人海中,的确有的人会陷害你,有的人会打击你,有的人对你阳奉阴违,各种不利的手段可能会全杀向你,叫你防不胜防。你若没有大海的包容,高山的肩负力,你是很难撑得过来的。
其实,人活着,聪明也好,愚蠢也罢;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心”,人生自然就多了很多快乐。
你去观察,凡是那些有才能但心胸狭窄的人,他们的一生大都争斗不断。因为这种人总是恃才傲物,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筹而瞧不起别人。另外,他也看见不得别人强,看见不得别人过上好日子。因此,这种人就有必要读读下面这首《宽心歌》。
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
遇事莫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自食其力挣到钱,多也不嫌,少也不嫌。
荤素搭配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衫都可穿,新也御寒,旧也御寒。
住房条件不攀比,宽也安眠,窄也安眠。
夫妻恩爱过日子,苦也心甘,甜也心甘。
面对忧愁巧处理,日也乐观,夜也乐观。
言虽浅意却深。这首“宽心歌”,人人都能读懂,但许多人都很难做得到,尤其是心狭而有才的人绝难做到。因为他们自恃有点才能,总是以一种不公平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无故地生出许多是非,平静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出现而变得一地鸡毛,烦躁不堪。到头来,这样的人大多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真正的聪明人,永远不会将别人当作呆子。将别人当作呆子的人,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真正的呆子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问到在《三国演义》中谁的心胸最狭窄,即使是没有读过此书的人都可能会答出同一个人,那就是周瑜周公谨。因为周瑜被人活活气死的典故,是大家所熟知的。
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
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人人生是否顺达的决定性因素。
看看我们身边,或者想一想我们自己。有周郎之才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破口大骂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大多数人都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道理,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
我们常看到自认为有一点小聪明但心胸狭窄人的举动:他们总爱比这比那,自寻烦恼,无气找气受,诸如什么别人的退休养老金凭啥比我多,别人的住房凭啥比我大,别人的生活凭啥比我好,别人的儿女凭啥能力比我的强,别人凭啥比我幸运……一连串的“凭啥”成天堆满头脑,充塞心头,搞得心也忧面也愁,吃也不香睡也不安,大有“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样子。哎!这又何苦来着?
有人说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把自己看得轻一点再轻一点,把自己放得轻松点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不是陷入无尽的争斗与痛苦之中。
总之,一个人有才,但还得心宽才会得意一生。俗话说,天宽地宽不如心宽。人生一辈子,不能预演,绝难测量,啥事都可能碰上。挫折磨难,痛苦忧伤;欺诈诬陷,刁难诽谤。但只要放宽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对于那些有才的人,更是“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了。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一个心宽且有才华的人来说,一切的苦境、险阻、失败等等,都不过是人生对自己的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并欣然接受。这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苛求生活。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一般认为,心宽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心宽即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
常言道:不如意事十八九。既然一生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要面对,那么,我们不得不找到一种方法来化解这些问题。
人无远虑,必须近忧。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问题也一样。要想解决目前的烦恼,你只要看向远处,往往就能烦恼顿失。假如你的目光看得太近,就会过分地关注今天的得失、高低、功过,我们会在人生的枝节上斤斤计较,从而流小家之气,流于平庸和令人讨厌。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从狭窄中解脱出来呢?
做人不妨宽一点。
我们为什么活得如此之累?我们为什么活得如此不开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想不开。
单位独你去讨死账,你想不开;同工不同酬,你想不开;能力比某某强多了反而不被聘用,你想不开;你干的活最苦最累而报酬最少,你想不开;你被同事陷害向老板申诉老板却抱以冷笑,你想不开;你学历最高资格最老而提拔的却是别人,你也想不开。总之,你有太多的想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