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头脑是原始的头脑加上灰尘的头脑,是灵性的头脑加上灰尘,是神圣的头脑加上灰尘,是主人的头脑加上仆人。那个灵性的头脑永远是主人,它是从生下来就土生土长在每个人头脑里的,那个外来的文化、教育、艺术、宗教、方法、技巧等等一切都只是仆人,只是后来的。虽然现在每个失败者的头脑都被外来文化占据了,而且在占据后发号施令,耀武扬威,但它仍然只是从灵性头脑那里租来的房子,房子的主人只可能是灵性的头脑。
你要想活一种真实的、自由的、有主见的生活,很简单,想办法抹去灵性头脑的灰尘即可。一旦你知道如何移去它的覆盖,如何从灰尘当中来恢复它,你就已经知道了所有值得知道的,你就会得到自由和快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如何解放你的头脑,如何抹去那些灰尘。
三、双向摆平——合智慧运用
1、人生是有境界之分的
这世上肯定是有境界一说的
境界主要说什么呢?说层次和高度。
分层是万物构成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叫绝对真理,即天地人等所有的存在结构都一定有层次之分,有的在表层,有的在深层,有的在低层,有的在中层,有的在高层。如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又由顶子、中子、电子构成,质子,中子,电子又由夸克成,夸克由弦构成,弦又由看不见的那个“无”构成,“无”也许就是佛家智智慧讲的“空”构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是就是这个问题,用现代直白语言说,就是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无能生有,无能显有,有能见无,有能转无。
山的外部植被出是有分层的,由下向上层次分明,高山的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景。人也是有层次之分,孔子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看出了人类社会的构成是有严格的层次规律的。因此他提出了社会组织结构分层管理理论,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的层级关系管理模式。儒家之所以几千年成为主导市场上的学问,主要依赖这套社会关系层级管理模式,当权者觉得这很好,很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总之,一切存在都是有层次之分的。只不过对某个具体的人来说,却不一定看得很明显。许多人认为人生平等,其实,对人生来说,平等的事极少,不平等的倒是相当多。“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这是时间的不平等,还有空间、权力、学历、智力、意志力等等都是不平等的。
因为不平等,就必然可以分出层次。所有横向的问题都可由纵向层次描述——即境界高低表达。
2、人生三境界:正、反、合
千百种不同境界都可归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即正、反、合。
人生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我们称之为正向起步阶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发展价值由差异决定,由不同决定,物以稀为贵,少数的才值钱,真理是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于是,这些先知先觉者便开始走向大众的反面,走向背叛,走向打破习惯和传统的创新之路。于是,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二层境界——反向发展阶段。
一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他又会发现,地球是圆的,无论从正向出发还是反向出发,只要努力再努力,最后必然回到起点,于是豁然开朗,人生原来如此,条条大路都还真通罗马,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呀!此时,人生又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合的成熟阶段。
人生三境界
正向起步阶段;
反向成长阶段;
合一成熟阶段。
人生虽然有三境界之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看清三层境界。
低境界的人一般看不懂高境界的人,而高境界的人却能看情低境界的人。低境界不会理解高境界者,高境界者却能理解低境界的人,君子眼中有小人,小人眼中却无君子。
人生虽然有三境界之说,但并不是个人的一生都能历经三层境界,有的人到死也同到第二层反叛的价值境,更多的人则没有到第三层天人合的的大境界。有的人到死才知道第二层境界,有的人到死才知道第三层境界。
本书三篇也是讲人生智慧三层境界,即第一境界摆平自己,才有快乐幸福;第二层境界,摆平他人,才有快乐幸福;第三层境界,又向摆平,才能真正快乐幸福。
第一层境界,只摆平自己显然是有问题的,孔子我们都肯定他本人的才能和道德,但他一生都在旅途,都在推行他的“救国方略”;但遗憾的是没有谁真正接受过他的建议,为什么?不了解权权者,至少了解得不透,没有方便法门,不能摆平统治者,故人生十分遗憾!
第二层境界,只摆平他人显然也是有问题的。如鲁迅没有真正摆平他人,倒先摆平了自己(54岁就死掉),屈原、李白、王国维三个跳水冠军,尼采、海明威、川端康成、托尔斯泰摆平了他的人,却没有摆平自己的内心,却只能以自杀终结自己的生命,这在我看来,也就到了第二层境界,离第三层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仍有一步之遥。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们真有什么了不起,你看到听到的都只是假相而已,只有自导短见才是真相,虽然以死以博同情,但其凄凉的内心却并不被人真正理解。
可以肯定地说,人生是有第三层境界的,而且的确有大智慧者曾到达过这一览众山小的光明顶。
佛陀就是证明,悲能就是证明,庄子就是证明,老子就是证明,王阳明、曾国藩、毛泽东就是证明。
儒、释、道都有人大彻大悟,都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且用行动践证了境界的存在。最可喜的是,三教原来是一家,百川归海,万流归宗,人生至竟是大同,是同一。所谓的天人合一,成圣成贤、得道成仙,高峰体验等不同的名相,都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内容所指皆是同一境界,大通境界。
总之,由此看来,人生的确如登山,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那光辉的顶点——山高人为峰!
人生实用智慧的具体策略
生命有限,许多人花十几年时间,学了很多东西,但一旦踏入社会,却一点都用不上,这本身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屠龙之技,纯粹好听不中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两种实用的智慧是十分可取的。
一是低调做人的经验;
二是平衡身心的经验。
西方文化只有一种实用的智慧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它是高调做事的经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做人要低调?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有深入研究,知道人与人相处的目意和现实意义,从性恶的角度来说,你如果做人十分高调,必然会遭到平庸大众群起来反对,会遭到对手的攻击。在我身边,有太多太多高调做人而失败的案例。你有钱没关系,但你一旦显耀财富,就算对手、朋友、业务活伴不打击你的,抑制你,那些当地小混混或有组织的黑社会盯上。枪打出头鸟,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恶习,谁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
从人性善的角度来说,你低调就会抬高他人尊重他人。无论儒家的谦让,还是道家的谦虚,还是佛家的谦忍,都是在展示人性的光辉,在展示人的优良品德。
《易经》中64卦,只有第十五卦谦卦是完美无缺的一卦,是能退能进的一卦,是大吉大利的一卦。谦虚不仅只是使人进步,而且最重要的做人能进能退。
在复杂险恶的人性从林中,如果有一种成功做人的办法,那就是谦远不胜。
谦虚是没有低线的,无论是对子女、家人,还是朋友,同事,下级,最好是越谦虚越好,越低调越稳妥。
在中国,凡做人调调的人,多数是年轻气盛者,他们初涉职场、商场,由于阅历不够,意气用事,不知社会人心险恶,最后只得以失败或惨败来换低调做人的学问。
其次,我再讲讲为什么要高调做事?
本来中国人做事向来也是低调的,自从西方文明近三十年来全面系统地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人做事也就高调起来。
炒作的广告,是高调的最经典表达,一件事在八字还没一撇时,就要向全国人民宣告,此事已即将做成。炒作几乎惯串事件的起始,没有注意力,就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起注意力,带来人气,带来经济效益;二是提升品牌的关注度;三是鼓舞自己或内部人员的势气。
高调做事虽然不符合中国文化做事的传统,但总归利于成事,利大于弊,于是便被大多数人接受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人心态平衡的技术。
虽然,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但针对我们的心,却即不要高调,也不能低调,只能是采用平衡法。人的最后追求都是为了心的修炼,都是为了将妄心贪心心和嗔心修炼得平心静气,修炼得心平气和。
中国文化讲三心:平等心、清静心和仁爱心。代调做人要有平等心和仁爱心,否则,就难以低调。而清静心显然更侧重于心的状态修炼。一个人最不清静的便是心,平凡的人总是闹轰轰的,片刻也难以安静。
总之,智慧的底线是实用,而三项实用的智慧内容并不多,但十二字而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心态平衡。
只要能记住这十二字,在中国你就算一天书没读,一个文凭也没有,你也可以活得开开心心,从从容容,有滋有味!
3、既要摆平自己,又要摆平他人
有一个问题必须在此说明白,即智慧,一切智慧究竟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所有的学、悟、参都是惘然,都是一头雾水,都不彻底不究竟。
我认为:一切智慧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二字。即智慧都是用来处理关系的,关系处理好了,人生也就“快乐幸福了,处理不好,就失败痛苦。”
由于意识成长具有二分性,故意将我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而客观真相却是一体的,只有因为我们的意识和智力不够而认为我的是我的,不是他的,认为我与他、它是对立的冲突的。这才是人生烦恼痛苦之根。
人生活着很无聊,吃饭做饭的事每天干着。你看我从识字开始忧患,开始与整体决裂,走向对立面而烦恼不已,这种烦恼显然是自己努力反叛整体的结果,是自己在整自己,但我们却不自知,于是发明了一第列智慧来解决这种二分星问题,而且还只有极少数人悟到了大智慧,有更少的人才重新使自己回归到了整体的怀抱之中,驾照到了天人合一的一体中间,就象雨水消失在大海中一样,鱼儿回到大海一样。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使走向反叛的离家的孩子回到母亲身边。十分遗憾,人生总是自我制造分裂,总是误认他乡是故乡,在外绕了一大圈,吃了无数的苦,上了无数的当,到最后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大彻大悟,回到心灵的故乡。
此处讲既要摆平自己,也要摆平他人,实际上是指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哪四种关系?
人生四种关系
我与肉体关系;
我与他人关系;
我与万物关系;
我与事业关系。
只要处理好四种内外关系后,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处理内外关系有先后吗?儒家认为有先后,先要内圣才能外王。道家、佛家也赞同此观点,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无论是静、定、虑、得的内圣外王模式,还是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模式,都说明不收拾内心,是没法平天下的。
当然,这只是圣人的理想模式,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反证;先摆平他人,再摆平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如蒋介石先生年青时就已摆平了外部许多人,但没法彻底摆平自己的欲望和个性,直到晚年才算彻底摆平了自己的灵魂。
另外,也存在二者同时摆去的人。如曾国藩先生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他一生无论是生意时还是走下坡路时都十分注重内外双修,内圣外王。
4、快乐的三层境界
快乐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快乐的人像太阳,九大行星围着转;
消极的人像月亮,孤孤单单没人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之,快乐是最好的药,快乐是生命开出的鲜花!
不过,单就快乐本身而言却是“鱼龙混杂”,如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快乐——篆书的快乐太纤巧,隶书的快乐太张扬,楷书的快乐太拘泥,草树的快乐太飘浮,这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行书的快乐既沉实厚重,又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这才是真快乐!因此,我觉得快乐是有境界之分的。而且应分为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竞争式的快乐
根据我对快乐20余年的体验、思考和感悟,我认为从竞争得来的快乐是最低的层次,因为竞争的过程一般是没有快乐的,只有结果出现时人们才会快乐。
竞争有如钓鱼,钓鱼的人,心在等鱼,心只是在等待,在等鱼咬钩的时刻到来。心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所以,凡是在期待之中的人,都难免有些急躁、烦乱和痛苦。钓鱼的人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等待就是痛苦。
等待只重视结果的到来,中间漫长的过程他都只是在作准备,在为结果作准备。他对现在没有丝毫兴趣,没有丝毫情感,他讨厌过程太慢,当然,更不要说他会对现在有丝毫感动,丝毫爱心。他只爱结果。结果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欣赏。他的爱和欣赏以及他热情、友善的面孔都是留给结果的,结果若不出现,你是休想见到他的笑脸的。
人生本是由一系列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的人一生目标少得几乎只有一个。那么,这就给那些只等待结果,只享受结果的人带来了难度,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他只是在等待最终的结果到来,而那个结果却并不那么容易达成。人生苦短,很快便等到白了少年头。到那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等待是在空耗生命,等待是在浪费生命。
人生百年,多不随愿;种种期冀,多成惘然。于是便苦了等待中的人,苦了期盼享受结果到来的人。活着只是为了享受结果,而结果有时却是苦不堪言。即便是有好结果,也是在漫漫长夜中熬过后才等到的。当我们再去品味那迟来的结果时,才发现我们早已没有了那份当时的心情。
是的,常人的人生,快乐的日子太少了,幸福的日子太少了。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到达目标的智力;二是变享受结果为享受过程。前者,对一般人来说,离目标还相差太远,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知阶段,对生命中的诸多变数根本无法悉数把握。后者,却是我们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只是你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人为何总感到苦多乐少,主要是不懂得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享受。
要想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就得提高享受的质量和频率。美好的结果我们不一定抓得住,正如鱼不一定会咬钩,咬了钩也不一定保证能提出水面,提出水面也不一定能捉到篓子里一样。天地间的变数的确太多,唯一能抓得牢的就只有过程。我们应充分享受每一次行动,把握每一个细节。若我们只重结果,我们就会把结果看得太高,于是,结果便是一切,结果就成了生命质量的判别式,于是我们往往便成了结果的仆人。我们便会不顾一切,甚至动用虚伪、残酷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纵然抓住了结果,但我们却会失去更多的东西。所以说,只重结果,只追求结果是可怕的。
总之,竞争给人带来的快乐的确十分有限。生活中,许多人永远困在企图达成竞争式快乐的状态里,他们输的时候往往变得怏怏不乐且具有破坏性。这些人完全经由竞争来界定自己和个人的价值,并且把“输”这件事看成是个人最终的失败。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