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佛经》学生活
21397200000021

第21章 思得正——心无妄想,即是佛国(4)

本寂禅师回答道:“也会人头落地!”意指照样也能让修行者断除一切毛病。

僧人疑惑不解地问道:“无刃剑威力大,逢者皆丧那是自然。碰不到的也会人头落地我可不明白了!请师父开示。”

本寂禅师回答道:“此无刃剑的特点就在于‘空无’,当然能穷尽一切事相、物境。”

僧人又问:“穷尽一切之后又如何呢?”

本寂禅师回答道:“修行的人斩除一切牵挂,真正达到无相、无物的境界之后,才知道确实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无刃剑!”

佛语云:“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无暇顾及。”明代高僧憨山老人开示说:“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这样的佛理还有一个典故。

金碧峰禅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皇帝便聘请他为国师,并特别赐给他一只金钵。金碧峰禅师见这只钵精美华贵,本来已经修得的一颗无所执之心,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喜爱得无以复加,有时在禅定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只金钵。

年复一年,这一年金碧峰禅师寿命将尽,黑白无常二鬼要来捉拿他。此刻,金碧峰正沉浸在禅定之中,他的身心都是了无踪迹的,所以每次二鬼都是无功而返。后来二鬼听说金碧峰特别喜欢皇帝所赐的金钵,经常在禅定时偶尔想到这只金钵。于是,黑白二鬼来到金碧峰禅师的住处,等待他动了心念显现身形就捉拿他归案。

这一天,金碧峰又进入禅定中,黑白二鬼仍然是无处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禅定中的金碧峰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钵,身形一时显现,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一警觉便马上收了心,霎时又无影无形了。

金碧峰禅师也吸取了这次教训,他一狠心,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钵彻底毁掉了。他作了一偈:“锁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意思是说,你锁了虚空才找到我金碧峰。从此,他真正达到了无牵无挂的境界,就连黑白二鬼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无我的时候就像虚空一样,你找不着。如果你的心在无我上,虽然说你还是这个肉体的存在,实际上你的“我”谁都抓不住,任何事物都抓不住你,它都抓不着你。

《坛经·机缘品》上面,卧轮禅师有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作么长。”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渐修就要不停地断除各种杂念妄想,以对境心不起。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我们的人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褊狭都是绳。摆脱了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被外物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欲与心灵思想,那么原本使我们幸福的东西也会成为我们的枷锁、痛苦的根源。

思想就像一把双刃剑,控制不好难免会伤了自己。所以,适时让自己的脑袋休息一下,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别再想了。很多事情不想还没事,一旦深入地去想,反而让自己陷入一团混乱,徒增烦闷。

一个小孩儿看见一个老人留了一尺长的花白胡子,就好奇地问他:“老爷爷,你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呢?”老人竟一时语塞,答不上来。到了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老人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很不舒服,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仍然觉得很难受。就这样,老人把胡子拿出来又放进去,直到天亮了还没有想起来以前睡觉的时候胡子究竟是怎么放的。

我们常常想得太多,该想的、不该想的全都丢进脑子里,积压过久,全成了疏通不开的烦恼,将我们的心紧紧裹住无法呼吸。

佛语:“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后念不生,前念自灭。”迷惑的起因在于二念,若在一念兴起时,能如红炉点雪,顿作消溶,就不会生起迷执。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清理脑中垃圾。心灵净化了,自然就能透彻天上地下的一切。心中明了,一切也就顺了。

心无妄想,即是佛国

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达摩

贪欲心没完没了,想超过所有的一切,于是就不断地产生贪欲。这个欲望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就是我们的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的确,“一念清明”才能让人生安心自在。

《菜根谭》上说:“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若海垒。”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毫不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迷恋贪色物欲,即使置身快乐的仙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的深渊。

见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得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不能贪心不足。人过于贪婪会丧失道德,又会被他人利用,所以,忍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国君如果太过贪婪,那么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作为一个官员,如果贪无止境,那么他的政治前途也将要丧失;作为一个商人如果贪心不忍,那么他在商战中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人由于贪欲不止,往往只见利而不见害,结果是利也没有得到,害反而先来到了。

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在东晋王朝中权倾朝野,威震君主,但他仍不满足,“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他曾在中夜抚枕起叹:“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其野心勃勃,意在受禅。

为了邀功固权,他在国家未振、形势窘迫之际,置朝廷上下的意见于不顾,率兵北伐,在枋头战役中,“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从此朝野震动,国家日趋衰亡。桓温功名未就,反受咎害,不久病死。

人一旦贪欲过分,就会方寸皆乱;谋虑一乱,欲望就更加多了。贪欲多,心术就不正,就会被贪欲所困,离开事物本来之理去行事,就导致将事做坏、做绝,大祸也就临头了。所以贪欲不忍,什么事情都会办不好。受贪欲的影响,只见眼前的利益,有损人格不说,长远的利益也同样会失掉。

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我们可要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最终能够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东汉名臣杨震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学者,有“关西孔子”的美誉。杨震客居异乡二十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大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其为秀才。他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

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怀揣十斤黄金呈献给杨震。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王密以为他假意推辞,便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种事情,请大人放心收下吧。”“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快给我收起来!”杨震严肃地训斥了他。王密惭愧地收起金子拜辞而回。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品德一直被后世赞美。

做人是要坚持一种东西的,而仁德节操既是一种良心底线,更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上不断地将它升华,这不是一种自咏自唱的高调,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秀”来给自己的分量加上不实在的砝码。

现实中有一些人,做了坏事之后心里也感到不安,于是他们就向各种“神灵”祷告,以求让自己的罪恶消失于无形。其实,这些都是没用的。消灾避祸之道在于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干违反道义的坏事,不要让自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以致无法自拔、自救;否则,早晚都要遭到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