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无风不起浪,诽谤自己的人固然可恨,但自己的行为是否也有过失和不足之处呢?对于别有用心的攻击,置之不理,让它不攻自破,但对于针对自身问题的批评、指正,虽然话很刺耳,但也要从中分析,总结教训。这才是对待诽谤正确的态度。
智慧金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诽谤之言一出,暴露的是一个人的卑鄙心理,人格的低下,同时也伤害他人,扰乱视听,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中伤诽谤他人都是无能的表现,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是不屑这样做的。26.将聪明隐藏在糊涂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鼻:鼻感浊气并无涕)
解读
“鼻:鼻感浊气并无涕。”即嗅觉敏锐而承受能力强,以难得糊涂去领悟万事皆空的道理。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却依赖糊涂得以体现。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莎士比亚亦曾说过:“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自己是个傻子!”
糊涂并不是目的,而是认真严肃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为了取得理想人生的韬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人难得糊涂,而大智慧正隐藏在这难得糊涂之中。
活学活用
将聪明隐藏在糊涂中
说到难得糊涂,我们许多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甚至许多人的厅堂之上也都悬挂着“难得糊涂”的条幅或匾额,但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这其中的深刻内涵呢?许久以前,人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悟出了许多有关为人处世的道理,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名言: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东坡
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吕坤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一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洪应明
这些名言所讲的,有处世的修养,有与人交往的态度,也有社交的道德规范,但它们之中却有一共同点,而这一点正是通过“难得糊涂”一语道破。
是啊!难得糊涂!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明白做人有时要将糊涂时且糊涂的道理。有的人一生谨慎,却因为一点小事而前功尽弃;有的人聪明一世,却因为糊涂一时而毁掉一生;有的人貌似愚钝,其实聪明绝顶;有的人绝顶聪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葬送了卿卿性命。无怪乎有人叹息,人生无常,祸福难料,但如果他能全面了解难得糊涂的内容,相信他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为人——低调生存的艺术
人的本性总是不服输、爱强出头,殊不知,在你显示自我聪明才智的同时,却被别人“枪打出头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恰是聪明人对糊涂学的巧妙应用。为此,我们必须牢记,善于表露聪明是祸害的开始,而善于装糊涂则是精明人的智慧。
为事——以退为进的策略
龙虎寺的学僧正在墙上描摹一幅龙争虎斗图。图中龙在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此时,恰逢禅师经过,学僧便请禅师评鉴。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没有把握好龙与虎的特性。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然向后退缩;虎要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头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都非常佩服,其中一个说道:“师父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太高了,因此总感觉动感不足。”
禅师借机开示道:“为人处事与参禅的道理也是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
自古以来,聪明与糊涂、前进与后退是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精明的人在聪明与糊涂、前进与后退之间还用了一种巧妙的智慧,并将它们和谐地统一起来,这种智慧就是“难得糊涂。”将聪明隐藏在糊涂中,将前进隐藏在后退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策略。
处世——以和为贵的原则
所谓处世,实际上是指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而在此强调的是对人和事保持一种含蓄平和的态度。举例来说,如果待人过分认真,常常会得罪人,伤了和气;相反,如果待人能够不计小过,嘻嘻哈哈,一团和气,看似有些“傻”气,实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处世智慧。
社交——八面玲珑的技巧
“难得糊涂”是一种较高的修养境界,更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态度,可誉为“社交界的太极拳。”“难得糊涂”教会我们与人为善,化解冲突;教会我们和气待人,珍惜友情;更教会我们求同存异,忘却仇恨。有了这样宽容的智慧,我们会变得开朗;有了这样睿智的策略,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希望。
智慧金言
完全真实与明确往往缺乏魅力而显得苍白,模糊与朦胧才更加诱人。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空灵”,所谓的“尽在不言中”,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模糊与朦胧产生的巨大效果。
27.苦中求乐才是真甜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舌:舌感交加并无苦)
解读
“舌:舌感交加并无苦。”即能吃一切苦,苦中求乐才是真甜。
佛陀在宣讲佛经时说,人不只是要养成一种真正吃苦的习惯,还要把吃苦当作一种修行。
《论语》告诉后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见,能吃苦,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要件之一。
古人张载也曾有过这样的议论:“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困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是告诉我们,人生中艰难困苦在所难免,应该以艰苦的环境来磨炼自己,不畏艰苦,激励自己奋发进取。
活学活用
苦中求乐才是真甜
苦难虽然难以忍受,但它却是人生一笔丰厚财富。苏武牧羊于杳无人烟的北海之地;重耳流离在外一十九年;宁戚穿着单衣在城门外喂羊;西汉王章病卧于牛衣之中与妻子相对落泪……上天将大任降于某人身上,一定会使他历尽各种艰难困苦,这样就可以磨炼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
仪山禅师对禅学有很深的领悟,德高望重,经常有很多人去拜谒他。
在寒冬的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滴水和尚不畏严寒,去天龙寺拜见禅师。但是禅师却不让他进门,滴水就一直跪在门外,而且一跪便是三天。禅师的弟子纷纷为他求情,可禅师丝毫不为所动。
日复一日,滴水身上皴裂的地方都流血了,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旧跪在那里,雷打不动。到了第七日,他再也支撑不住,倒了下去。禅师的弟子马上向禅师报告。这时,禅师才下令将滴水扶进寺院,并同意他在自己门下参学。一日,滴水对于无字与般若的异同十分不解,便去请教禅师。
禅师却当即给了滴水一拳,并且喝道:“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
滴水和尚被禅师的拳头打得头昏目眩,冥冥之中却恍然大悟:“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在仪山禅师的严格要求下,滴水自己苦心参禅,最终成了一代名师。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想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其实,苦难并不可怕,俗语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经过一夜寒风彻骨之后,迎来的必是扑鼻的梅花香。
智慧金言
遭受过痛苦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正是因为他曾处在困苦中,经过不断地磨炼,最终得到了幸福,他才真正地明白了,何为苦?何为乐?他才能珍惜快乐,而且将以前的困苦牢记于心,不至重蹈覆辙。
28.忍安逸才能成就大事业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身:体有灵气方能正)
解读
“身:体有灵气方能正。”即身体首先要与意念配合,勤劳向善,脚踏实地走正道。
对于“身”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欲望:希望舒服些。正是由于有贪图安逸之心,所以由此产生了种种不良的后果:贪图安逸,人就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面对挫折则放弃自己的志向,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
所以,要忍安逸,艰苦奋斗,才能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活学活用
忍安逸才能成就大事业
人生能有多久,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
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奋图强?所以,古人把贪图安逸享乐比作是在饮用毒酒,味道虽然甘美,喝下去却是要致人于死地的。
佛经典藉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沙弥好逸恶劳,整日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一日,风和日丽,沙弥在凉亭呼呼大睡,恰好百丈禅师经过,唤醒沙弥,说:“我突然想起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见你在此,遂有心考你。”沙弥十分好奇,百丈禅师问:“野兔能活十几年,而家兔的寿命才有四、五年;野狗的寿命有二三十年,而家狗只能活十几年;野猪比家猪的寿命高一倍……为什么野生动物比饲养的动物寿命长呢?”沙弥百思不得其解,求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微笑着说:“我们寺院所在的山上,原本有很多鹿群,也有狼群。人们心善为了使鹿不受伤害,把狼全部赶走。鹿群开始安享太平,数量开始猛增。但是,由于鹿的生活过于安逸,体质下降,没过多久便大批死去,最后人们只好把狼又请了回来,从此鹿群又重现生机。”沙弥闻言顿悟,拜谢离去,从此十分勤勉。
其实,无论是谁,只要贪图安逸,都会毁掉自己的进取之心,从而毁掉自己的人生。
智慧金言
忍安逸,首先要珍惜时光,人生苦短,只顾贪图享乐,就什么事业也无法成就;其次,忍安逸,要积极进取,否则,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甚至有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
29.利用思维意念的力量控制与引导自己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意念无邪本属正)
解读
“意:意念无邪本属正。”即首先是人的思想意念,人若想走正道,必须排除妄想邪念。
《菜根谭》有云:“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意思是说,在邪念萌发时,便意识到这是走向贪欲的邪路,应该立刻打消这种念头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坏念头一产生就立刻有所警觉,有警觉就立刻加以挽救,这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重要关头,绝不能轻易放过这至关重要的一刹那。
思想的天地是广阔的,思想的触角是敏锐的,我们确实应该更好地利用思维意念的力量,控制与引导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的更好。
活学活用
利用思维意念的力量控制与引导自己佛陀云:“善恶迷悟一念间。”人的每一言行,是由人的一念决定与控制的。
一名叫信重的武士慕白隐禅师之名而来求教:“难道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却反问他的职业,当听到他的回答后,白隐禅师以不屑的语气说道:“武士?你是武士?哪家主人会请你当保镖?看你的面孔气色,活脱脱就是一个乞丐。哦!你还佩着一把剑,你的剑一定是钝到连我的脑袋也砍不了的。”
武士都把荣誉与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受到了奚落而马上怒不可遏的信重,立刻就伸手拔剑。
此时,耳边传来了白隐禅师那毋庸置疑的话语:“地狱之门正在打开。”
信重闻言,一怔之后,当即意识并信服了白隐禅师的言行高深,于是,他马上收剑并向白隐禅师鞠躬致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道。在这则禅的故事中,白隐禅师通过设问,说明了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说明了人或因行善而升天堂,或因作恶而堕地狱,只不过是受当事者的一个念头所支配的行为决定的。
于是,信重先是用他的拔剑之手,即将打开了地狱之门;再又通过他的收剑之手,打开了天堂之门。其中的差距,仅仅是一念而已。
其理确如佛家所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可见,在标有正负取向的人生坐标中,个人的一念之确,能促使人步入天堂,走向成功;一念之差。则能使人堕入地狱,备受煎熬与惩罚。
你,我,他,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进程,都免不了受这一念或那一念的影响。即使是大至救人或杀人,拒贿或受贿……都是在一念之下而致。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妄想邪念做到“一起便觉,一觉便转”而这种扭转是每时每刻的事情,需要恒心毅力,在于自己平时的磨炼。切记,对自己的心灵不能有半点松懈,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智慧金言:
人生,每每令我们每个人在一念之下,作出相应的抉择与应对,而某些一念又能改变人的一生,天堂地狱一念间,悲哀欢乐一念间,成功失败一念间……把握好人生,必须落实到一念的作出与施行,万不可儿戏,万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