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21444600000019

第19章 成事的智谋(3)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政策而去游说齐宣王,说:“天下强国没有强过齐国的,朝廷大臣、宗室贵族,人众而富有、快乐,也没有哪一国能超过齐国。可是,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万世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政策的人游说大王,他们一定会说:‘齐国西有强赵,南有韩、魏,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地广人众,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拿齐国也没有办法。’大王只欣赏他们的游说之辞,而不去考察事实。

主张合纵联盟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无不以结成合纵联盟为辞。我听说,齐国与鲁国三次交战,鲁国三次取胜,可是鲁国却处境危险,亡国之祸随后就来了。名义上胜利了,实际上却亡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现在赵国跟秦国就相当于鲁国跟齐国。秦、赵战于黄河、漳水之间,两次交战,赵国都战胜秦国;战于番吾,两次交战也都战胜秦国。四次作战之后,赵国损兵数十万,仅仅保住国都邯郸。即使有战胜秦国之名,可是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现在,秦国的女儿嫁到楚国去做妻子,两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见秦国,献出河间,向秦国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国示好,秦国就会令韩、魏进攻齐国南面,赵国就动用全部大军渡过清河、漳水,直指搏专关,而临淄、即墨就不会是大王的国土了。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向秦国表示友好,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

齐王说:“齐国地处边远,寄居于东海之上,从来也不懂得如何为国家盼长远利益考虑。现在幸蒙您教导,我同意奉上土地与秦国结为友好。”于是给秦国献出了鱼盐之地三百里。活学活用

一个人损失一点利益可能不要紧,但企业就不同了,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扎实做一个“百年老店”应该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梦想。

2001年中秋节前,南京冠生园用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被媒体曝光。一时民众哗然,南京冠生园月饼顿时无人问津。其他产品如糕点、元宵等也受到牵连,冠生园的食品逐渐被逐出市场。生产难以为继的南京冠生园从此一蹶不振,2002年2月4日。南京冠生园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一个具有70年历史的知名老字号企业就这样倒下了。使用冷冻一年的陈馅做月饼,是节省了生产成本,可是损失的却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南京冠生园管理者们目光短浅,造成了最终的破产。

智慧金言

人们总会有目光短浅的时候,贪图一时小利,失去了将来更大的“蛋糕”。

潜心研究而成大功

原文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战国策·秦策

译文

苏秦说:“嫂嫂,为何以前对我态度傲慢,而今天却谦恭有礼?”嫂嫂说:“因为弟弟你如今地位崇高且有钱啊!”

苏秦说:“唉!人贫穷时,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人富贵时,所有亲戚都对他敬畏有加。可见人活在世间,权势、地位、富贵,怎么能够轻忽呢?”(怎么可以不追求权势、地位、富贵?)

活学活用

战国时代第一名的纵横家苏秦,最初前往秦国求发展,上书秦惠王十次,都未获下文。黑貂皮的大衣也穿坏了,黄金百斤的资金也耗尽了(游说诸侯必须花钱打通门路),穿着草鞋,挑着行囊,形容枯槁地回家。

回到家里,妻子继续织布不理他,嫂嫂不给做饭,连父母亲都不跟他说话。于是他立志发愤,从书箱中找出《太公阴符经》,潜心研究一年后,再出发游说诸侯,终于身佩六国相印。

这一次顺道回家,父母亲赶紧为他清理房间、打扫道路,雇用乐队、备妥酒席,到三十里外迎接;妻子对他侧目而视(不敢正眼看)、侧耳而听;嫂嫂匍匐跪拜请罪。于是有前述之对话。

明太祖朱元璋在和方国珍作战期间,一次路过浙江括苍山清风寺,入寺讨一碗山泉水喝,庙里住持见来人相貌不凡,一再请教姓名,朱元璋不耐烦,在墙壁上写了四句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兀自哓哓问姓名。”写完,扔下笔就走。

庙里和尚也火大朱元璋无礼,用水将墙上诗句洗去。孰料,三个月后,朱元璋平定方国珍班师,刻意回到清风寺,这下子寺里和尚慌了,住持急中生智,在原题诗处旁边写了四句诗。等到朱元璋去看时,只见耶四句是:“御笔题诗不敢留,留后深怕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神光射斗牛。”朱元璋见诗,龙心大悦,赐字改寺名为“黄龙寺”。

寺僧“前倨”是因为不认识朱元璋,胆敢洗掉是一时火大,且天下鹿死谁手尚未知,等到朱元璋再来,赶紧补四句“后恭”,才免了杀身之祸。

智慧金言

我们现在多用“前倨后恭”来形容一个人的态度由傲慢到谦恭,前后一百八十度转变。而苏秦最后的感叹,又可作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典故。同时,正因为人情冷暖如此,多少可体会那些恋栈权位人的心情。(体会但并不谅解!)

制略要明确

原文

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战国策·韩策

译文

从前君王拟定战略时,视敌方国君是想要名声还是想要实利而定,对手好名声就攻他的心,对手好实利就攻他的城。……要攻对方(秦国)的心,就该让对方像吴王夫差一样;要攻对方的城,就该让对方像越王勾践一样。可是今天的韩国,攻城不如越国,攻心又不如吴国,却全国上下一致高呼“霸王之业已成功”,我认为那就好比落到井里还要说“我来帮你寻火”一样(荒谬)。

活学活用

某人对韩厘王指出韩国对秦国的战略不明确,引述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故事为喻。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勾践派文种去请降,答应越国人“男为臣,女为妾”。勾践自己去服侍夫差,夫差答应请求,没有消灭越国。这是因为吴王夫差好名,而勾践“攻其心”成功。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反攻吴国成功。夫差派人请降,也答应“男为臣,女为妾”,可是勾践不接受,灭了吴国。这是因为越王勾践要的是实利,吴王夫差“攻其心”当然不成。

战国七雄的韩国,就败在战略不明确。面对强邻秦国,时而对抗,时而臣服,时而割地,最终成为第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攻心”抑或“攻城”倒不是完全相对的,视情况也得交互为用。

孙膑对齐王说:“秦王之所以盛气凌人,就因为燕王和赵王(对合纵)态度游疑、立场摇摆。如今齐国应该用实利(城池)唤回燕、赵之心,这就是所谓‘攻其心’。”孙膑的策略,其实是“攻”燕赵二王讲求实利之心——二王想的仍是“攻城”。

诸葛亮南征,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不取尺寸之地,终于收服南方民族之心,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在孟获是保全了土地,在诸葛亮则是“名实双收”。

智慧金言

《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上策,但若不得已,仍然只好开战,这是原则。“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则是决定战略时的因敌制宜策略。

战略要周密

原文

免国于患者,必穷三节,而行其上;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下不可,则明不与秦。

——战国策·魏策

译文

想要避免国家的祸患,必须对上中下三策反复推演、深思熟虑,并且是了然于胸。然后先采行上策,上策不行再采中策,中策不行还有下策(亦即随形势变化而调整策略)。如果连下策都不可行,仍得坚守底线,讲清楚不与秦国结盟的立场(以免盟国猜疑)。

活学活用

五个“合纵国”(韩赵魏齐楚)联兵攻秦,无功而退。秦国宰相魏冉企图拉拢东方的齐国(远交近攻),一方面自立为“西帝”,同时尊称齐王为“东帝”,但是齐王采纳苏秦的建议,并未接受秦国的“好意”。

这篇名句的故事便发生在五国联军失败之后,魏昭王想要与秦国讲和,于是有主张合纵的人士向他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出兵伐秦,中策是坚决抵抗秦国,下策是坚守合纵盟约,但是态度上和泰国表示友善。不过,底线是不能和秦国签和约,不能让合纵盟国离心。

汉高祖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征询薛公对形势的判断。薛公分析:“如果英布向东攻吴(江南),向西取楚(长江中游),然后联络北方的燕、赵(河北),自己固守淮南(鲁南、安徽),那是上策;如果他攻取吴楚,然后向中原进兵求战,那是中策;如果他向南进兵,攻取江苏(吴),然后再进兵浙江(越),那是下策。若英布采取上策,他可以占领东方与汉(关中在西方)分庭抗礼;若采取中策求战,胜败未可知;若采下策,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派人侦察英布行军动向,结果是“下策”。他就问薛公:“英布为何舍上策就下策?”薛公说:“英布是个亡命之徒(在秦时犯罪而遭脸上刺字,因此又称“黥布”),哪有什么大志?”后来英布果然败亡。

薛公分析英布可能的“上中下”三策,是基本战略的高下之分。而本文故事的“上中下”三策,是视情势而采取对应,有不逆势而行的意思。前者“一着错,满盘输”,后者灵活有弹性,立于不败之地。

智慧金言

世间事往往“计划跟不上变化”,只有缜密的周全计划可以应付各种可能的变化。是以“上不可而行其中,中不可而行其下”,这和老子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不一样的。

把握事情的“度”

原文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可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卷九·齐策二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