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21444600000023

第23章 用人的远见(1)

善于发现人才

原文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卷一·东周策

译文

杜赫想让东周君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贵重珠宝来侍奉诸侯的方法,不能不考虑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又容易把鸟吓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但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网罗那些已经位高权重的人,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无权无势、地位低的人身上,这些人不能为您做什么,又浪费了钱财。君王只有网罗现在穷困潦倒、才能还没有显露但将来一定会成才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活学活用

杜赫在本篇中就提出了一个投资人才的理念:现在默默无闻、不为人所重用的人,本身的潜力一旦进发出来,就能成为可用之才。所以,作为领导者,要知人善任,看到人才的潜力,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才能使贤才为己所用,成就大事。

智慧金言

现在身居高位的未必真是人才,现在默默无闻的也未必不是人才。

授权下属之策

原文

臣闻之,贲、诸怀锥刃而天下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今君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枭棊之所以能为者,以散佐之也。夫一枭之不如,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

——战国策·楚策

译文

我听说,孟贲、专诸等勇士即使只身怀匕首,天下人仍认为他是勇者;西施即使穿着粗布衣裳,天下人仍认为她是美女。如今阁下担任万乘之楚国的宰相,负责抵御中原诸国的侵犯,却不能得到心中所想要的(意指未获天下人之称赞与声誉),那是因为臣等出力太少的缘故(说是自己不才,其实是指春申君不下放权力)。拿下棋来比喻的话,“枭”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有其他散棋帮助,所以,一个“枭”不如五个散棋的战力,道理就很明显了。阁下何不做天下的“枭”,让我们担任散棋呢?

活学活用

这是说客唐且对楚相春申君黄歇的进言。

战国四大公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都以“争(礼遇)下士、宾客”著称。然而,由《史记》对四人的记载观之,孟尝君有冯谖“市义”、有“鸡呜狗盗”;平原君有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陵君有侯赢、朱亥为他盗符夺兵。只有《春申君列传》没有门下宾客表现的记载,其可能性有二:一是春申君养了一群酒囊饭袋,一是他不肯下放权力。以本章观之,应属后者。

也因此,四大公子当中,春申君的下场最差。(详见“无妄之福,无妄之祸”一章)

人类社会愈进步,分工授权就愈重要,甚至连古棋都演化为象棋——将帅不出宫,而由“车马炮”在外面冲锋陷阵。

三国时的曹操,被当时“月旦人物”出名的许邵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就是说,若生在太平治世,会成为能干的大臣;若逢乱世,将成为群雄当中的“枭”——此所以曹操“闻之大喜”,因为他正逢乱世!然而,曹操以唯才是用著称,一“枭”已经够强,还能得众散棋之助,难怪曹操建立了大业。

智慧金言

现代较常用的类似意思句子有“一个诸葛亮,不如三个臭皮匠”,或“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都是众人之智胜过一人英明的意思。

别栽在“亲近”人手里

原文

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卷二十一·赵策四

译文

有位客人拜见赵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说:“有这回事。”“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去呢?”赵王说:“我还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客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说:“建信君有国事要处理,他又不懂得相马。”客人说:“大王为什么不派纪姬呢?”赵王说:“纪姬是女人,不懂得相马。”客人问:“买到好马,对国家有什么利益?”赵王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利益。”“买到坏马,对国家有什么危害?”赵王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客人问:“既然买到好马或坏马,对国家没有利益也没有危害,大王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会相马的人。现在大王您治理国家,措施不当,国家将成废墟,宗庙不能享受祭祀,可是大王不找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了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客人说:“郭偃之法,有所谓‘桑雍’的说法,大王知道吗?”赵王不能回答。客人说:“所谓‘桑雍’就是指国君所宠爱的左右亲近,以及国君的夫人、宠爱的艺人和年轻的美女。这些人都是些能乘国君醉昏之时对国君任意提出要求,并能得到满足的人。如果这些人的欲望在内得以满足,大臣就能在外贪赃枉法。所以,太阳和月亮内部受到蚀害,外面仍然光芒四射;人们总是戒备所憎恨的人,可是祸害反而发生在‘所爱’的人身上啊!”

活学活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利用其职务便利,单独或与其情妇李平共同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余万元。2000年7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成克杰作出一审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45天后,成克杰被执行死刑。考察成克杰的历史,他也曾是一个努力工作、有所作为的好官。然而,随着职位的不断提升,他受到外界的诱惑,贪欲慢慢滋长。特别是有了情妇李平之后,放纵奢糜、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一步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由一个人民公仆沦落为一个大贪官,而带来祸害的正是成克杰最亲近的那个人。

智慧金言

许多管理者,都在自己所亲近的人身上栽了跟头。

礼遇重臣以免贰心

原文

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

——战国策·齐策

译文

安平君(田单)事奉大王,不守君臣之间应有的礼节(分际),造成君主和臣下没有分别,而且他的内心是想要谋反篡位。

活学活用

田单打败燕军,恢复齐国失地,齐国人都以为田单会自立为王,但是田单迎接王子田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襄王则任命田单为宰相,号安平君。因此,田单的声望有凌驾国君之势乃理所当然,而齐襄王身边的悻臣经常在他面前“打针下药”,前述就是其中一次,而佞臣诋毁忠良,最常见就是“诬以谋反”。

齐襄王听了前述“小话”,有一天,下令:“叫宰相(田)单来见我。”田单取下帽子(披发)、脱了鞋子、袒露上身晋见(请罪的标准动作),自请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阁下并无罪,只不过希望阁下守臣子之礼,我则守君王之礼而已。”

齐国大夫貂勃出使楚国归来,齐襄王摆酒筵款待他,酒酣耳热,襄王吩咐:“叫宰相单来。”貂勃离开座位向襄王行礼,说:“大王怎么会说出这种亡国之语?想当年,周文王礼遇吕尚,称他为太公;齐桓公礼遇管仲,称他为仲父;但是大王今天却‘单、单’直呼安平君的名字。自古以来,有哪一个臣子的功劳比安平君更大?当年若不是安平君迎接大王与王后,大王哪能君临齐国?如今大王直呼其名,即使婴儿的智能也不致如此(愚蠢)。”齐襄王猛然醒悟,下令诛杀九位诽谤田单的佞臣。

开国君主如刘邦、朱元璋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因为他俩是赤手空拳打下来的天下,而那些一同打天下的“兄弟”没规矩惯了,以至于“君臣无礼,上下无别”,不杀掉难以治国。

豪族出身的开国君主如李世民、赵匡胤得天下之后,都能礼遇功臣,或“杯酒释兵权”,因为这些功臣不是“兄弟”,本来就是家臣、家将,规矩始终维持。

齐襄王是极为独特的例子,他的天下是田单拱手送上的,根本没有和田单翻脸的余地,其处境差可比拟的是唐代宗和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当时的唐皇室中衰,藩镇跋扈、外患嚣张,朝廷使唤得动的藩帅几乎全都是郭子仪的部将,回纥人只听郭子仪的,契丹与吐蕃则只畏惧郭子仪。郭子仪爵封汾阳王,儿子郭暖则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可以说当时唐王朝是郭子仪一个人撑起来的。

有一天,郭暖和升平公主小两口吵架,公主说:“我老爸是天子耶!”郭暖说:“我老爸才不稀罕当天子!”

公主一气之下进宫告状,代宗对女儿说:“郭暖说得不错。如果他老爸想当天子的话,皇位哪轮得到我们家呢?”说完,命令女儿回家。

郭子仪听说此事,急忙将郭暖绑起来,专车送进宫中待罪。唐代宗见了郭子仪,说出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大家长)。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平息了这场风波。

唐代宗运气好,郭子仪一丝丝篡位之心都没有,所以能当他的现成皇帝,同时也因为这位皇帝“识相”,所以和郭子仪之间得以和平共存。

齐襄王运气更好,田单基本上是齐王同族,当时齐闵王已死,田单复国后,自立为王也没啥不可以,他能迎立襄王而且毫无贰心,的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齐襄王不是唐代宗那种懦弱之主,幸亏有貂勃进谏,他又能顿悟前非,才没有逼反田单。

智慧金言

话说回来,历史上那么多权臣篡位的事例,莫不都肇因于“君臣无礼,上下无别”。权臣一再要求加封,皇帝则节节退让,直到“加九锡、假黄钺”——同皇帝仪仗,既然距皇位只差一步,局面也在掌握之中,那何不自己当起天子呢?所以,皇帝该不该“忏悔”?其实没有一定,得看情况。

英雄不问出处

原文

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卷七·秦策五

译文

姚贾是秦国的谋士。荆、吴、燕、代四国联合攻秦,姚贾出使四国,使他们打消攻秦的念头。秦王非常满意,任姚贾为上卿。韩非妒嫉姚贾的成功,在秦王面前诋毁姚贾。姚贾就对秦王提出了一个选择人才的标准问题。

姚贾说:“太公吕望,在齐国是被老婆赶跑的男人,在朝歌是连肉都卖不出去的屠夫,是子良的逐臣,在棘津时连卖劳力都没有人雇佣,然而周文王任用他却统一了天下。管仲曾经是鄙人的商贩,在南阳时隐身苟活,在鲁国是一个没有定罪的囚徒,然而齐桓公任用他便称霸诸侯。百里奚曾经是虞国的乞丐,相传他只值五张羊皮,然而秦穆公任用他做相国,使得西戎各国都来朝拜。晋文公任用中山的大盗,在濮城战胜了楚国。这四个人都有缺点,让天下人看不起,而英明的君主任用了他们,是因为知道他们可以建立功业。如果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这些古代隐士这样,国君能任用谁呢?所以明主用人,不必在乎出身,也不能听别人对他们的诽议,而要看他们是否能为自己所用。只要可以使国家得以保存的,即使有人诽谤他们也决不可听信;即使有高出世人的名声,没有建立尺寸功劳的也不可予以赏赐。因此群臣没有谁敢不建立功劳就向君王索取奖赏的。”秦王于是继续任用姚贾,杀掉了韩非。

活学活用

是人才就会受到重用,受到重用就难免会招致小人的妒忌和诽谤。秦朝的蒙恬被胡亥与赵高、李斯密谋赐死;东汉刘秀时的大将马援因几袋薏米被诬为珠宝而惨遭草席裹尸;宋朝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三字的罪名冤死风波亭……这些实例几乎会让人发出自古忠臣无好死的感慨。

智慧金言

领导者要擦亮眼睛、认清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好的人才会使企业更加强大,而优秀人才被打击压制,则会葬送企业的前途。

去邪无疑,任贤勿贰

原文

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

——战国策·赵策

译文

(赵武灵王对周绍说)寡人将王子托付给阁下,希望你好好教导他,不要嫌弃。引导他走正路,但不要让他读死书。事奉国君的人要体会国君的意志,不可违背;事奉先王的人要彰显先王德政,不辜负遗孤。所以说,有大臣可以托付重任,是国家的福气。阁下能做到以上所说,就是完成寡人交付的任务了。《周书》上说:“去除邪恶不能迟疑,任用贤能不存贰心。”寡人将(太傅)重任托付给阁下,不考虑其他人了。

活学活用

赵武灵王任命周绍为王子赵何的太傅,可是周绍不赞成“胡服”改革(参考“法古不足以制今”一文),要武灵王另请高明。于是武灵王对周绍说出前述推心置腹的话,一方面给他戴高帽子,除他之外不做第二人想;二方面要他“顺其意不逆其志”,加入“胡服”行列;三方面要他“不让王子读死书”,也就是不拘泥古礼俗、制度,以后仍能贯彻“先王”的政策。

周绍终于答应,于是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冠带,让他穿着胡服教导王子。

武灵王“用贤不贰”,可是传位给儿子却有“贰心”。他起初立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又废太子,改立前述那位王子赵何为太子。接着又传位给赵何(赵惠文王),自己统率三军号称“主父”(君主之父、太上皇)。

可是主父看见长子向弟弟叩拜称臣,又觉心中不忍,因而有意将国土分成两块,让两个儿子分治。结果惠文王发动兵变,将老爸围困在沙丘宫,最后饿死。

智慧金言

“用人不贰”已经成为领导者的圭皋,充分授权更是分层负责的精义。然而,充分授权的先决条件是用人得宜,若是人品不好、专长不符、才能不足者,充分授权反而变成灾难。所以,本句任“贤”不贰才是正确。

不要埋没下属的功绩

原文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埊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待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