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荀子》学生活
21446600000063

第63章 正名篇(3)

有尝试深观其隐而难其察者,志轻理而不重物者,无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无之有也。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①而体不知其安。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赚也。假而得间而赚②之则不能离也。故向万物之美而盛忧,兼万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故欲养其欲而纵其情,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乘轩戴绕。,其与无足无以异。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

【注释】

①平:通“枰”,独坐的板床。簟:竹席。②嗛:与“慊”、“歉”等同源,不足。③轩:一种有篷遮蔽的车,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等达官贵人所乘。绕:同“冕”,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

【译文】

我曾经试着深入观察隐蔽而又难以揣摩的人类心理,凡是内心轻视道义道理而又不重视物质的,根本没有;重视外物而又内心不忧虑的人,根本没有;行为背离道义道理而又不遭受危险的人,根本没有;遭受外来危险而内心不忧虑的人,根本没有。

内心恐惧,就是嘴里吃着美味佳肴也不知道味道,耳朵听着美妙的音乐也不知道旋律,眼睛看着华丽的衣服也不知道形状,躺在轻暖的褥子上,底下铺着平整的竹席,身体也不会安逸。所以,享受着世间的美妙却不能得到满足。即使得到一会儿满足,忧虑的心情还是不能离他而去。所以,享受着世间万物的美妙而怀有忧虑的心情,得到万物的利益却危害着自身。像这样的人,他追求物质,是为了养生命还是为了伤害生命呢?所以.想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放纵自己的感情,想要放纵自己的本性就会危害自己的身体,想要得到享乐就会伤害自己的心志,想要得到好名声就会败坏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即使封侯了或者成为君主了,也与盗贼没有什么区别;乘着高车、戴着责冠,也与衣食不足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被物质役使的人。

【原文】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①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②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芦帘、槀蓐③、机筵④而可以养形。故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和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己役物。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注释】

①佣:通“庸”,一般,平常。②蔬食:同“疏食”,粗食。③槀:谷类植物的茎秆。蓐:草垫子。④机:通“几”,几案,小桌子。筵:竹制的垫席。

【译文】

心情平静愉快,即使颜色不如一般的也可养眼,音乐不如一般的也可满足耳朵,蔬食菜羹也可满足口欲,粗布衣服、粗麻鞋子也可满足身体,小屋子、芦苇做的窗帘、草褥子、低矮的亲子也可满足身体要求。所以即使没有世间万物的美妙享受也可享受,没有高官厚禄也可得到好名声。像这样的人若是得到天下,就会为天下想得多,为自己享受想得少,这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物质的人。

没有根据的话语,没有人体验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谋略。君子要慎重地对待。

活学活用

成功的特质

荀子曰:“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

意思是,聪明的人说的话,很容易让人了解,做起来也容易有成果,坚持去做也站得住脚,成功了就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不会是自己不想要的样子。

成功的人有什么特质?在我们印象中成功的人是光鲜亮丽的,站在台上接受众人的掌声与欢呼。但我们看看各大颁奖典礼,所有被肯定的得奖者,上台的致词一定是:“感谢。”

是的,懂得感谢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懂得感谢的人知道他的成功是很多人一起努力而来的,不是自己的。懂得感谢的人知道他的成功是经过多少的努力、沟通、坚持与付出换来的。

智慧金言

我们常羡慕成功的人,但我们总是只看到别人成功的那一面。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是你是不是具备了那些成功者的特质呢?勇敢、执着、坚持、乐观、主动、热情,成功不是你想的那么难,但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但要追求成功之前,是不是先想一想,你想要的成功是什么?这样的成功你真的快乐吗?

约定俗成

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的意思是: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给某种事物命名的;约定了,习惯了,就是某种事物的名称了,而与大家一致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是不合适的名称。

《正名》一文,是荀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名、实关系的重要论文,对我国古代形式逻辑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荀子以前,孔子曾经提出了“一定要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的观点,认为:“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工作就不能做好。”而荀子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角度,并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约定俗成谓之宜”的名实观。即确定正确的名称是要达到对客观事物能分辨清楚,使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使一定的政治原则得到贯彻。而且他更强调所谓“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具体事物或者发生了变化,或者有许多新的事物出现,人们就应当根据实际定出一个新的名字,只要大家都认可就行了,不必一定按照旧的名字来要求新的实际。这对鼓励创造是有积极意义的。

据说,唐代孙思邈的针灸技术非常高超。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说他的腿疼。孙思邈给他开了药,没有效果,就给他针灸。可扎了好几个与腿疼有关的穴位,病人却老说没效果。孙思邈就有点纳闷:古代医书上只说人的身体上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呀。他就琢磨来琢磨去,难道还有其他的穴位?他就在病人的腿上一边尝试着按来按去,一边问:“这儿疼不疼?”按了好多地方,病人总是摇头,他就继续耐心地找。当他按到一个部位时,病人突然大叫了起来:“啊……是,就是这儿了!”孙思邈就在病人说疼的地方扎了一针,他很快就不疼了。

因为这个穴位医书上没有记载,孙思邈就根据病人说的“啊……是”,把这个穴位定名为“阿是穴”。这个穴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哪里疼痛,就在哪里针灸。后来,人们就把随着疼痛点转移的穴位,都叫做“阿是穴”。

事物名称的来源是如此,人的绰号也不例外。比如宋代的包拯,民间通常称为“包公”或“包青天”,又因他当过龙图阁大学士,也称为“包龙图”,但在宋代,百姓却称他为“阎罗老包”。这一称呼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包拯为人刚毅,处理案件时执法如山,铁面无私。还在庐江做官时,有个堂舅舅以为有了靠山,便乘机胡作非为。包拯派人把他捉到官府,严加训斥。堂舅舅向他求饶,亲戚们也都来说情,包拯一概不听,说:“不是我没有情义,谁叫他犯法呢?”命令差役将他当众打了一顿板子。那些亲戚们一看都胆战心惊,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法了。

后来,包拯到京城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都无法无天。有个叫王逵的,依靠与权贵的关系,出外担任荆湖南路(今湖南境内)转运使的时候,拼命剥削压迫百姓,以致百姓都逃进深山,联合起来反抗。后来,王逵又调江南西路(今江西境内)转运使,继续残害百姓。包拯知道后非常气愤,立刻上奏疏弹劾说:“王逵迫害百姓,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只把他调到淮南,继续做转运使。包拯继续上疏弹劾。不久,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桩罪行:原来,王逵在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怀疑洪州守官卞咸到京城告发他的罪行,就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制造了一个大冤案进行打击报复,株连到五六百人。包拯大怒,接连上了四封奏疏,弹劾王逵,并责问朝廷说:“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老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他前后七次弹劾王逵,又铁证如山,最终迫使宋仁宗罢免了王逵的官职。

更有个叫张尧佐的,侄女是仁宗的贵妃,他也凭借这重关系担任了四项重要职务。包拯认为不合法度,前后四次上书,甚至当面与仁宗争论,终于迫使仁宗免去了张尧佐两个职务。

包拯不畏权贵,又爱护百姓。以前的规矩,百姓告状不得走上公堂。包拯上任后,允许百姓直接到他面前陈诉,那些作奸犯科、敲诈勒索的差役就没法作弊了。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京城里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所谓“关节”,指古代打官司时,要想打赢,就得向有关官员行贿,这叫“通关节”。对打官司的穷人来说,关节不通,官司就不好打;但有包拯在,关节未通也不要紧,因为包公是阎罗式的人物。阎罗掌管阴间,人情、金钱、权势在他面前全不起作用,最为公正了。而且阎罗神通广大,对任何事都明察秋毫,任何人都欺骗不了他,而包公断案也是思维清晰,再狡猾的罪犯也无法抵赖,真是像阎罗一样。可见,“阎罗老包”是赞扬包公绝对公正、断案如神的意思了。

智慧金言

其实,几乎每个专有名词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缘由,很多的名称后面都有有趣的故事。这个“名”在开始并不是不可更改的,但一旦这个“名”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普遍接受后,就成为约定俗成的了,再这样说时也就有了它专门的含义,这就叫做“宜”;而也有一些却,没能流传下来,或I不为群众所接受使用,也就是“不宜”了。想想我们身边的事情,恐怕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故事吧。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荀子曰:“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意思是,人都是遵从自己认为对的而舍弃自己认为不对的事。这句话分明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师公。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这个倒也还好,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私心呢?

在经济学里面,就假定人都是有私心的,消费者总想要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产品,而生产者也想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去换取最大的利润;由于两者的私心,才能透过市场机能达到消费者跟生产者的满意极大值,而价格就是在这种互蒙其利的关系中取得平衡。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人有私心倒是一件好事,还是促进经济的好方法,根本也不用政府的什么振兴经济方案,当然这也是过度乐观的看法。不过,一样米养百样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会遇到,而你也无须过度震惊,那些你无法苟同的部分其实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智慧金言

在职场上最常遇到沟通的问题就是各自的立场各自表述,没有交集的沟通,想要突破这样的僵局,总得有一方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才有办法突破了,但这并不表示就是认输,站在对方的立场其实也只是代表了另一种沟通的方式。下次当两方僵持不下时,你可以先用这个方法试试,或许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