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17

第17章 一相无相分(2)

须菩提说:“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先把原因讲出来。其实这句和前几句所说的意思是一样。须菩提说:“如果我说我得阿罗汉道,那就是我执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菩提道上只要确认方法正确,接下来一直做就对了!不要老是想:“我现在到了哪里?”你问那么多干嘛?只要方法正确,就一直做,就算证阿罗汉,方法还是得持续啊!即使成佛了,依旧不离这个方法啊!所以说,行菩萨道是永无止境的。

不要老是问菩萨道要行到什么时候?无有止境,永远走下去!成佛后也是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啊!佛陀教化众生,众生也会摆脸色给他看,但佛陀不受影响,仅此而已。我们因为功夫不到,所以人家给一个脸色,我们就给他两个脸色。在那儿拜佛的是通缉犯或警察,佛都一律平等看待。难道他会说:“耶!通缉犯,你还不快跑!警察就在你旁边。”当然,佛也不会说:“警察,你怎么那么傻,隔壁那个就是通缉犯,还不赶快把他抓起来。”就佛本身而言,他在这里不起意,他都是一样。

按照人类大脑的立场来看,会有阿罗汉、阿罗汉道、阿那含、阿那含果等等名相的分别与执著,阿罗汉讲的是果地的部分,对于真的证到阿罗汉果的人,他根本不在意啊!

举个例子,你自己想想看,假如你有能力开一家公司,名片上是否一定得印上董事长的头衔?似乎无所谓嘛,对不对?公司赚钱才重要,反正赚的钱都是自己的,那个实质的东西才重要。同样地,真正证阿罗汉的人,他会安住在阿罗汉的那个境界、那个实相里,但就其本身而言,他是无相的,因为他只要安住在那里就好。

通常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人,不会刻意大肆喧嚷自己很幸福,只有歹命的人才会到处抱怨自己很歹命。所以,真正到达那个境界的人,他会去感受并存在于那个境界,真正在那个境界里才最重要,名相根本不必在意,更无需到处讲。至于那些还在意名相的人,大概都只是接近入流而已,更甭提是阿罗汉了。这种情况,有一点像我们开车要上交流道,赶快打电话告诉别人:“哎哟!我到交流道了!要上道了。”这就表示他还没上道,真的上道还能打电话吗,对不对?上道就好了,一再地讲有什么用。所以,真的到达那个境界的人,基本上是停在那里的,反倒是还没到的人,他会很在意。

初学念佛的人就有这种现象,他会一直想:“我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告诉你,要是真的已经念到一心不乱,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了,只有那些好像快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才会这样:“嗳呀!我就快要一心不乱了。”结果一通电话便把你吵起来了,喔!那个时候就有了,因为你已接近毫无妄想,却在快成熟之际被人家打断了。那时你会气得半死,其实你还未真正进入状况嘛!真正已达一心不乱者,基本上是听不到电话声的。一旦进入那个境界,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会有这种分别心,有的话仍是凡夫,还没有真正到达那个境界。

另一种情况是他真的已经成就、超越了,当他要回来教化众生时,必须要取这些名相作为分别之用。成就以后,他已经明了心的用法是怎样的过程,所以会用一些名词来说明第一阶段怎么样,第二阶段如何,第三阶段……但那时是教化用的。因此真正在教化的人,也不会说他自己已经获得什么果位。所以经文此处便告诉你,若是你说自己有“得”,那么你就错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得”,若是这样,就得求证于有经验的人。像永嘉大师去找惠能大师,“来,怎么样……”结果两个人吵一架后,惠能说:“好了,你可以出去了。”意思是“你成熟了,可以走了。”然而永嘉大师本身也从来没说过自己已经开悟了,对不对?他的《证道歌》只是告诉人家怎么修,并没说他自己已经开悟。只有傻瓜才会说:“我开悟了!”真正开悟的人,不会强调自己开悟。由此可知,为何诸佛菩萨、阿罗汉已经成就,却从来不说,经文这里也已经透露得很清楚了:“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继续讲:“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已经告诉须菩提他已经证到这种程度,而他有没有清清楚楚?他很清楚啊!但他告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讲的他都知道,对于境界也清清楚楚,然而就反应而言,他却迷迷糊糊啊!他弄那么清楚干嘛?世尊说的他清楚就好了,世尊证明如此就可以了,何必再去跟人家宣传说:“喂!你知道吗?世尊说我是人中第一!说我是离欲阿罗汉耶!”没有必要嘛!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自称“无上师”,无上师?为什么要讲这些?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而是在做广告!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何世尊不这么讲:“则不说须菩提得阿罗汉道”,而说“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采用前一种说法,不是整个前后语言才会一致吗?其实这种表达方式涵盖了“体”和“相”。世尊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是就“本体”而言;而得“阿罗汉道”,则是从“相”上来讲。因为就须菩提而言,他只是喜欢在“阿兰那”那边修行而已。“阿兰那”是寂静处之意,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的僻静场所,可能是山洞或树林里。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一直住在山洞里修行,就须菩提而言,他就只是这样而已。

但从世尊这边看,哎!他的境界、层次已经到达阿罗汉了。已经得无诤三昧了,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可以这样跟他印证。倘使须菩提如是问世尊:“老师!我有没有证阿罗汉?我觉得我已经证阿罗汉,我开悟了,我出三界了。”假如须菩提是这样,那世尊一定会说他本体上就不是乐阿兰那行者。真正的阿兰那行者,干嘛还没事去跟人家说自己已经证阿罗汉?

之前有个法师,住在山区里修行,修得很不错。有一天,某记者跑去访问他,并把他的事迹报道出来,结果弄得他没有一天安宁过。本来他是乐阿兰那行者,而记者又不是佛,硬是把他扛出来,弄出个世界最大的禅堂。完了!他要这样继续忙下去了,再过十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忙得完。别人说他有修有证,但不是佛说的就不一样。一个真正的“乐阿兰那”行者,就持续做那件事就好了,何必跑出来呢?既然跑出来了,那就错了,已经离开了那个心境。原来本体是“乐阿兰那”行者,现在则是乐“空中飞人”、乐跑“高速公路”了,那就不是“乐阿兰那行”了,要留意这一点。

乐阿兰那行,是指本体即是那个状况,而就相上而言,可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相和体是这样区别的,但事实上两者乃为一体。

乐阿兰那行是什么?阿罗汉做什么?“以须菩提实无所行”,须菩提也没做什么。告诉各位,大家都还不算是真的在修行啊!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世尊的十大弟子,像须菩提、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等等大修行者们,并非一开始就跟随着世尊修行,事实上在皈依佛陀之前,他们都已经修到“非想非非想”无色界天的境界,只是无法更进一步突破而已。后来,他们来到世尊这里,世尊只是稍稍地“点拨”他们一下,他们就出三界、成就阿罗汉了,如此而已。其后,他们便一直安住在那个境界里。

反观现在的修行人,问他:“用功到哪里了?”“不知道啊!”不知道就只能从头开始学,那样师父就得从头开始教。所以现在教人学佛,比世尊那时不知要累上几百倍。世尊成就以后,来跟他学的人都已经修到某个基础,所以能够一点即破。如今情况却不可同日而语,本来以为大家都修得相当不错才来听我讲经,结果,一问之下,很多人连基础工夫也没有,一说到打坐,连怎么坐也不知道。

昨天就有人问了:“师父,你说坐下来后要深呼吸,我呼吸弄好后,就开始数息,数息后怎么那么多妄想?”根本就乱来嘛!我叫他先看“呼吸状况”,看好呼吸的长短后,再按照呼吸的轨迹数一、二、三、四……这样是避免他一坐下来就开始数一、二、三、四……若是呼吸跟着一、二、三、四跑,那就不对了。结果他一坐下来,就一直数,那当然就一直起妄想了。我问他数到哪里去了?他说,我数到八百多啊!一数到十,他竟然数到八百多!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因为没有真正实修的基础啊!真正的实修,小乘禅法叫观息,即是观呼吸的状况,所以叫数息法;大乘禅法则是观心。人人都有呼吸,只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察觉到呼吸的存在;人人都有心念,心会起作用,但多数人都不知心如何起作用。

心念怎么生起的?心念生起后,就存在了嘛,接着它会起“作用”,起作用后就结束了。若是心念不起作用,那心念来也没有用。一个真正高明的人,是当心念起了之后就把它压下去,不让它上来,这厉害了。问题是我们的心念都是起作用后才发现的,并不是心念一起就发现的,“观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如,你察觉到很生气,生气时,“念”已经起作用了,念起之前就要看到了,那才叫“看念头”。念头生起、生起后念头的存在叫“住”,生、住的作用叫“异”,也就是开始产生变化,变化后就消灭掉,则是“灭”。生、住、异、灭即是心念的生灭关系,修行的工夫即在此。

“乐阿兰那行者”就是一直守住那个地方,心念一起,“啪!捕捉住了!不要来吵,下去!下去!”使那个念头不跑出来,这个叫“一念不起”;一念不起,顿超佛地。我们凡夫的念则是到处跑,不知道有几千几百万念,如何一念不起呢?念,不但很多,怎么起的更是不知道。

有些较有良知,较会反省、检讨的人,是念起、作用之后才察觉,察觉后便开始压抑:“哎!不行,不能起作用!”像这种情况就叫“修养”。修养,是念起以后,使它不起坏的作用,但实际上念已经起了;修行,则是要让念不起,二者差距甚远,不同处即在此。若不懂得整个修行的过程,绝对无法进行这个工作。所以,要了解佛经,一定要有实修的基础,否则绝对无法真正了解,而只能在文字上作解释。依文解义不叫“佛法”,只能叫“佛学”,佛学就会有很多注解了。

最近有一本黄念祖写的《无量寿经》的注解本,整本书都是引用“慧远大师”、“昙鸾大师”的注解,并没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像这样的注解本是没有生命的,只是将古人讲的通通集合在一起,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知识而已,如此便毫无意义了。

修行的真正工夫乃从实修而来。透过实修,才有可能捕捉得很清楚;由体验当中所表达出来的,都是生命的花朵,生命的芬芳才能藉此流露。如果只是将古人所讲的拼凑在一起,那有什么看头?不过是佛教知识,并非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带领我们进入生命的核心,再由生命的核心起无边的妙用。

每一个生命都是很独立、很殊胜的,所以谁也不能任意侵犯每一个生命。生命跟生命都是一样平等、一样伟大的,每个生命都有可能成佛,只是现在仍是幼苗,你看不出来。各位有没有到过惠荪林场?那里有几个苗圃,种有很多“肖楠”树的幼苗,肖楠树长得很高大的,属于红桧一类,比红桧还要硬,可是它们的树苗看起来却都小小的,一不小心便踩死了。同样地,我们现在也都是菩提苗,看起来小小的,有时甚至像杂草,但各位可别小看自己喔!就像树苗,若经历了一千年的成长,便成为国宝了。我们现在菩提心初发,虽然眼前看起来不怎么样,但要知道,经过一番好好修行以后,你就是佛宝。

每一个人都具有生命的宝藏,只是尚未加以发掘、开发而已,只因我们用惯了大脑,将它污染了,遗忘了自己的宝藏,因此不懂得运用全方位的生命,而只运用到生命当中的那个大脑取向而已。刚才提过,大脑取向会毁灭生命的人性部分,这并非说大脑对我们一点贡献也没有,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达,全是大脑作用下的成果,只是它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现在的物质比以前丰盈太多了,然而人们却感觉愈来愈空虚、愈来愈无奈。

小时候,晚上大家会坐在庭院里一起唱山歌、讲故事。现在呢?高楼林立,对面住的究竟是什么人,你也不知道,谁也不认识谁。以前的房子没有这么好,一碰上大雨天,屋里也跟着滴滴答答下起小雨来了,水桶、脸盆、碗公全都拿出来接雨。现在房子这么好,人性却危机四伏。为什么?这都是大脑过度发展的结果,以至于让我们的人性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这里就在告诉我们,佛法所说的修行,就是要我们真正的从根源修起,让生命端正起来,恢复美丽可爱的本来面目。生命的芬芳、生命的花朵要如何让它绽放出来,全看我们如何用功,如何去“转”。

“转”,不是用讲的。你看别人都很好“转”,可是轮到你转时,却铿锵!又被弹回来了。所以,我们一定得在这地方下工夫修行。故经文说:“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因为他的心都一直在这里“观心”,心起,他就发现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叫“看念头”。念起之前,那个才叫“念头”。念起以后就存在了,存在以后会起作用。通常一般人“看”的是念起以后的作用,作用就是“异”,变异以后就“灭”了,若是那样,已经是到尾端来了,我们应在前端时就要看到、捕捉到。最前端,念要起就“啪!”捕捉住,至于要不要让它起作用,那倒无所谓。你要它起作用,就导引它;不让它起作用,复原就好了。工夫在这里,这叫“神通”。

【智慧金言】

一般人掌握不到那个念头,所以往往念头起了,存在了,还没感觉,等到念头要作怪才发现。不过,那也算是很有良知了,若还能再加以超越,就能开始逼向巅峰、超越巅峰!那就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是大丈夫的行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