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20

第20章 无为福胜分

把握“空”的智慧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比如恒河里所有沙的数量,与这样多的沙的数量相等的恒河,这话怎么讲?这所有恒河中的沙数到底多不多?”

须菩提说道:“很多很多。世界之尊。但只说那些恒河就已经多不可数了,何况其中的沙呢!”

“须菩提,我现在把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用七种宝物遍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数般的三千大千世界,来作为布施,那么获得的幸福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道:“很多很多。世界之尊。”

佛告诉须菩提说:“如果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在这部经书中哪怕是接受行持四句偈颂等,为他人讲解说明,那么这种幸福和功德,远胜于前边通过布施所得到的幸福和功德。”

【活学活用】

“无为福胜分”分得也很好,无为福是不是最殊胜?有为的福怎么样?是可以计量的。所以有为的福是可以用时间,用速度,用算术计算出来的,但是无为相当于无穷大。有为是有限,无为是无限。既然是无限,就没有边际,算术、譬喻所不能知。心如果能够随时安住在无为法中,当下佛法就现成了,当下、眼前,佛法的一切就已经解决了,不需要死后,不需要剃头,不需要吃素,不需要拿个念珠把自己装扮得像个修行人那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大家可能知道,恒河的沙像小细面一样白白的,特别细,你在水里捞出来了顺着就流下去了。恒河中的沙子和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够不够多?够多,那么按照须菩提你的意思,“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不只是一条恒河沙,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恒河沙,够不够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像这样的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呢?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我给你坦白地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宝,装满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世是时间,界是空间,所以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叫做世界,那么时间和空间是如何融为一体的?我们留着讲《楞严经》的时候再说。时间和空间它们两个是怎么打结的,它们又是如何跟我们的心的认知打结的?很有意思。有个时间,有个空间,想想看没有生命,这个时间空间是不是死的?虽有犹无。只有有了生命,这些生命能认知它,这个时间和空间才是活的,对不对?非常有意思。我看学过矩阵、学过线性代数的,大概能算出时间、空间,再加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再加上过去的、空间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十方,然后每一方又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高度想象力真的想不出来,这就是佛教的世界。宇宙、无常,生命、变化,这些词全部来自于佛教,包括人们使用的单位,也来自佛教,并且是来自禅宗。

拿这么多的七宝以用布施,得福够不够多啊?须菩提说,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在此《金刚经》中乃至接受,持之四句偈等,并且能够为他人演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也就是前面这个人拿恒河沙数的世界七宝,恒河尚且无数,何况其沙,拿那么多世界七宝,以用布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做慈善、做志工,但是这功德跟有人拿这个《金刚经》四句偈抄诵,为别人解说相比,其福德胜前福德。所以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福德还不够,若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以此为实,常生信心。

【智慧金言】

这就是《金刚经》,非常有意思。有一类注解《金刚经》,认为《金刚经》纯粹是讲空的,这是一个不太圆满的见解。它是“空”“有”都不立,强调的是般若、中道、空性、智慧,强调的是关于空的智慧,而不是空。

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这种表达方法很有意思。像恒河中所有沙粒,一粒沙一条河,每条河都跟恒河一样大,你看这样的恒河沙多不多?讲浊水溪就好了:“如浊水溪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浊水溪,于意云何?是诸浊水溪沙,宁为多不?”就是这个意思啊!这样的沙多不多?

我们看浊水溪的盗沙新闻不断,那么多大卡车天天载,怎么偷也偷不完;那么每粒沙为一个恒河,那有多少恒河?又这么多恒河的沙,这样多不多?由此可见,印度人的数字观念实在让我们望尘莫及。印度人成天在那儿打坐,思维出这种数字来,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来看须菩提怎么回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里须菩提不讲“不也”,又用肯定的。甚多,光是恒河就很多了,何况它里面的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一个三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国土。这句话的意思是,须菩提!我现在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人,用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看他的福德多不多啊?那当然是不可说的多,对不对?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回答,很多啊!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现在佛从这个譬喻进一步来讲,假如有人把这经典里头的四句偈,拿来为他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超过了前面那个人的福德。这样你就明白其福德到底多不多了。佛陀的思维模式,前面主“破”,为何到了这里转为“立”呢?因为若不转为“立”,此处便无赞叹的立足点了,于是其思维便这样转过来。

前面第十一分的经文应该到“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就要断开了,之后的经文,应该要转到这分《无为福胜分》来讲。当然若不转为这样,以刚刚的讲法,你理论若能通达,也不至于会有问题。所以经文最好是不要分,昭明太子吃饱了闲闲,把它分段了,但分得不是很好。

从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金刚经》的两套思维模式,前面“庄严佛土者”的部分是先破,后面再“立”这个福德——拿四句偈来为人演说的福德,超过以三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七宝布施叫做“财施”,拿经法来告诉人家,叫做“法施”。这意思是讲法施大于财施,但为何法施的功德大于财施呢?因为法施乃无漏功德,财施则是有漏功德,这部分要先弄清楚。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究有坏时,一念净心成正觉。”净心就是无漏福,无漏功德。虽然七宝塔的建设功德很大,但耶是有漏福,有漏、无漏的差别在这里。我们为何要一直弘法,并不是贪着这个福德,而是藉着弘法让大家得到无漏功德、无漏福德,而非尽讲些有漏福德给你听。

有漏福德,只要因缘到,它就得来,你要它等会儿再来,它还是一直来,来过以后就不再来了,这叫有漏福德。无漏福德呢?“我现在要喔!”它就来了,而且用完了还是再来,它是无尽的。无漏福就是无尽的福,无尽就是无限;有漏的就是有限的,有限的再大,还是有限。

用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得的福德极大没有错,但这是有限的。你把这一个经文的四句偈拿来为人解说,那是无限的福德啊!哪四句偈呢?既然说是四句偈,你可以设定就是那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过,一般所指的四句偈、一句或者一段,是指将一个经法的理论告诉别人,这样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各位如果照这样子去修、去感受,不可思议的功德就会现前。

功德和福德不同,简而言之,功德要自己修才有。“布施”的部分,很多都是修福德的,而非修功德,修功德一定得从“定”中修。虽说修布施也可以修到功德,但禅定一定要修,才能改造我们的生命、增长真正的功德。生命改造、生命品质的提升,这才叫做功德!

【智慧金言】

一个人在这世间的因缘很美好,例如夫妻感情好、有钱、身体健康、子女孝顺等,凡此皆属福报。而功德乃指生命品质的部分。有些人福报很好,也就是生活品质很好,但生命品质不见得很好。有些人生命品质很好,但生活品质不见得好,因为生活品质乃属福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