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22

第22章 如法受持分(1)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错路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河南安阳灵泉寺宝山上的一座浅石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向佛表白说:“世界之尊啊,应当以什么名字称呼这部经书呢?我们应当供奉行持什么呢?”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书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智慧到彼岸)。用这样的名义,你就可以供奉行持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佛说的智慧到彼岸,就不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才叫做智慧到彼岸。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呢?如来佛说过什么法理没有啊?”

须菩提向佛陈述说:“世界之尊啊,如来佛没有说什么法理。”

“须菩提,这话怎么讲?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微小尘粒,算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道:“很多很多。世界之尊。”

“须菩提,这么多微小尘粒,如来佛说不是微小尘粒,所以叫做微小尘粒。如来佛所说的世界,就不是世界,所以才叫做世界。须菩提,这话怎么讲?可以用三十二种色相来见到如来佛吗?”

“不可以啊。世界之尊。不可以通过三十二种色相来见到如来佛。为什么呢?如来佛所说的三十二种色相,就是不是色相,所以才叫做三十二种色相。”

“须菩提,如果有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用与恒河沙数量相等的身体和性命来做布施的话,如果再有人在这部经书中乃至于接受行持四句偈颂等,来为他人解说,他的幸福会很多很多。”

【解读】

本段还是举例说明无相的道理。

佛在语言上所说的解脱理论(般若波罗蜜),并不是真正的解脱理论,仅仅是语言上的解脱理论。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微尘多得无法计量,然而微尘只是一种虚幻的现象,因而微尘仅是一个名词而已。同样,世界也是如也,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故而仅从名称上叫它世界。

佛的身相有三十二种优美的特征,但不能依据这三十二相认识如来的真实本质,三十二相是虚幻的外在现象,因而称之为三十二相。

【活学活用】

不知道大家读没读过《华严经》?它是唐朝时李通玄长者撰写的。这位长者是皇族王子出身,本来想跟哥哥争皇位,后来失败了,因担心哥哥害他,就出家了,后来撰写了《华严经》。他写过一首诗,有几句是这样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过去、现在、未来,对不对?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叫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自己和他人不隔于毫端,我这儿若染个传染病,这屋里谁跑得掉?有隔吗?没隔!我若现在痛苦了,谁还能欢喜?一人向隅满座皆悲呀!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教有一个修行方法,当我们不能原谅别人错误的时候,当我们被别人的误解伤害得很深的时候,叫自他交换的禅修法。坐在这里,我不再是明奘,我是那个伤害我的人,一想到是我自己伤害我自己,痛苦马上就没有了。这跟阿Q精神有所不同,阿Q是说被人打了,嘴上虽然讨句便宜,但是烦恼还在,但禅者却是真的让烦恼消失了,把它解决掉了。这就是自他交换的禅修法。

“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形容其小,世界形容其大,那么大家想想看,大小是一还是二?《华严经》中叫做“大小不二,念劫圆融”,念,形容时间之短,劫,形容时间之长。念劫圆融,大小不二。一和多,一是少,多是怎么样?一多一体。主伴圆融,我是主,各位是伴,但是任何一个人开口说话,他又是主,我们又是伴,所有人的主伴圆融,一多无碍,所以这是个缘起观真的通透。所有的辩证法,都比不上《华严经》的境界。所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世尊,不能用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那佛陀有时候他也不现这个慈悲相。有一次有个小鬼王,他很淘气,经常让老百姓不得安宁,夜里吓唬小孩子。佛陀派弟子去跟他讲法,他不听。佛陀便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鬼王,往这儿一走,这个小鬼王一看,哇!他比我还大,赶紧低头俯首称臣。然后说:“你怎么这么厉害?”佛陀说:“我是跟人家学习的。”小鬼王说:“你能不能教我?”佛陀说:“可以,那你盘下腿儿来跟我一起学。”两个人一盘腿儿,佛陀就教他慈心三昧修慈心观,一会儿这个大鬼王变成了佛陀那个满月相,小鬼变成一个小的月亮相,放下了杀心和淘气。所以佛陀有时候不现三十二大丈夫相,而现鬼相、凶相。那么在这点上,藏传佛教又有它极大的殊胜之处。讲到人临死时有一百尊神,一百尊神中只有四十二位显现的是菩萨慈眉善目的,五十八位则是愤怒的。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的身命布施,这样的布施,功德够大吧?够大!但是如果又有人,能够在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去为他人说,其福更多。这里关乎一个问题,为什么拿那么多恒河沙一样的七宝布施,又拿身命布施,反而他的福德不如有人拿个四句偈讲给别人或者自己受持读诵书写的福德多呢?它的道理何在呢?因为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善法,它是一个有为法,有为法它遵从一个什么法则?是无常生灭法则。好比说咱们捐建一个大楼,这个大楼依据水泥的寿命,能存在七十年,对不对?生灭法,那七十年之后昵?没人记得它。但如果一个人,比如蔡元培先生,尽管他去世很多年了,可他的德风、智慧、校风,大家还能够如沐春风般感知得到,这就是道。所以一个是有为,遵从生灭无常法则,一个是无为,不随时间而变化,不随环境而变化。

那我们以四句偈《金刚经》能够让每一个个体修为的人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成为一个圣贤。这个世间是造善的人多,造智慧的少。是不是?所以应该有更多的人来修这个智慧,智慧多了,行善的人就会更多。这个世间,当一个人从跟人的争斗中解脱出来,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就已经解脱了,别人可能还痛苦,还在跟人争斗,他便可以帮别人一起解脱。只要有一盏灯亮,依据薪火相传的自然法则,有了第一盏蜡就一定有第二盏灯,有了第二盏灯就一定有光明一样的海洋,是不是这个道理?就不担心第二盏灯亮不亮的问题。

所以佛法非常的达观,不存在这样的说法:哎呀!会不会永恒?佛教一时的衰败无所谓,为什么?法而如是,不是佛陀让它如是,也不是上帝创造它如是,是法本来就如是。每个个体生命,当他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当他的人生价值得到兑现的时候,他必然要关注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味,佛法解决了终极的生命价值与意味问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佛法从来不用担心没有信众的问题,也从来不用担心被人误解的问题,水到渠成,到那个时节因缘瓜熟蒂落,是自然而然的,非常的恬淡。有人来,就一杯清茶,无人来还是一杯清茶,人多了“阿弥陀佛”,人少了还是“阿弥陀佛”。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然后是中日分,然后是后日分,为什么要说这个三时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这里是不是存在一个可以根据佛经来观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