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24

第24章 离相寂灭分(1)

自然心清静就是实相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人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依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听说了这部经书,深刻地理解了它的意义和趣旨,涕泪交流,悲心哽咽,向佛表白道:“世界罕有的至尊,佛所说的这么样深刻微妙的经典,我在过去就已经得到了智慧之眼,但也未曾听说过这样的经典啊。世界之尊,如果再有人能听说这部经典,相信本心而清净无为,就会证得真买本相。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流的世界罕有的功行和福德啊。世界之尊,这种真实的本相,就是不真实的本相,因此缘故,如来佛说它就叫做真实本相。世界之尊,我现在能听说这样的经典,而且加以相信、理解、接受、持行,并不算什么难事。若是到了未来的世代,此后五百年,一定有众生能听说到这部经典,而且相信、理解、接受、持行,这个人就是第一流的世界罕有啊。为什么呢?这个人没有了自私贪爱的色相,没有了人我分别的色相,没有了愚蠢痴顽的色相,没有了长生不老的色相。为什么会这样呢?自私贪爱的色相,就是不是色相;分别人我的色相、愚蠢痴顽的色相、长生不老的色相,就是不是色相。为什么呢?脱离了一切色相的,就被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啊,是这样啊!如果再有人能够听说部经典。还不惊讶,不恐怖,不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实在是世界上罕有的了。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佛说第一流的到彼岸,就不是第一流的到彼岸,所以才叫做第一流的到彼岸。须菩提,忍受耻辱到彼岸,如来佛说不是忍受耻辱到彼岸,所以才叫做忍受耻辱到彼岸。”

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我当年被歌利王割解我的身体一样。我在那个时候,没有自私贪爱的色相,没有人我分别的色相,没有愚蠢痴顽的色相,没有长生不老的色相。为什么呢?我在过去被一节一节地肢解割截的时候,如果抱有了自私贪爱的色相、分别人我的色相、愚蠢痴顽的色相、长生不老的色相,肯定会产生愤怒和怨恨的。须菩提,再回想起过去在五百世前作忍受耻辱的仙人。在那一世里,没有自私贪爱的色相、没有分别人我的色相,没有愚蠢痴顽的色相、没有长生不老的色相。

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菩萨应该抛弃一切色相,发下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不应该执着于物质而生发心愿,不应该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感触、法理而生发心愿,应该生发没有执着的心愿。如果心中有所执着,就是不是执着。因此缘故,佛说菩萨的心愿,而不应该执着于物质色相去做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使一切有生命的生灵都获得利益的缘故,应该这样来布施。如来佛说,所有一切色相,都是不是色相。又说所有的一切生灵,都不是生灵。

须菩提,如来佛是说真话的,说实话的,说真理话的,不说谎话的,不说废话的。须菩提,如来佛所证得的法理,这法理既不真实,也不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的心愿执着于法理而施行布施,就好比人走进了暗处,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果菩萨的心愿不执着于法理而去做布施,就好比人有双眼,在阳光明朗地照耀下,会看见各种各样的形相。

须菩提,到未来的世代,如果有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能够依照这部经书来接受、行持、阅读、背诵,就会让如来佛以智慧之眼完全知道这些人,完全看见这些人,都能证得成就无可估量、无有边际的功行和福德。

【解读】

本段前部分描绘了须菩提听到此经后的感动情形,并记述了须菩提的心得。宇宙的真实本质就是非相(无相),能够摒弃一切现象的迷惑,就能即身成佛。“实相者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该经中的名言,集中反映该经的思想核心。

本段后半部分还是反复阐明无相的道理。与前文相比,又增加了从忍辱的角度来说明不着相的重要性。

忍辱波罗蜜,即通过忍受屈辱痛苦的方式求得解脱。佛教认为追求解脱的手段有十种,称为十波罗蜜,它们依次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方便、不退。

如来为歌利王割身是佛教的一个著名故事,说的是如来前生曾托生为南印度富单城的一位婆罗门,那时的富单王歌利非常残暴,有一次佛陀在城外的一棵树下修习禅定,歌利恰好带官人来此游玩,歌利借口检验佛陀是否已摒除贪嗔之心,用刀割掉了佛陀的五官双手,而佛陀岿然不动,苍天怒降沙石,歌利王吓得连连请罪,从此皈依佛门。

【活学活用】

到了十四品,《金刚经》第三次出现“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这跟我们浅尝辄止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真正的明白是“深解义趣”,深深走入的意思,法已经入他的心了,法水已经浇灌了他的心。那我们现在很多的佛弟子,佛教徒,是法不入心。做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人刚一听说佛法,马上就会说,好!可怎么好了?不知道。有可能会说吃素好。吃素怎么好了?血脂可以不高。磕头好。怎么好了?可以健身。说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真正的法怎么样好呢?叫自受用与他受用。自受用是说你自己听到这个法以后遇到烦扰时,你会用这个法来化解烦恼,生起那种般若智慧的力量,烦恼马上熄灭了。但是不是说一个人学了佛法深解义趣了,就真的再也没有烦扰了?可能吗?如果能做到,这个人一定是创造者,是不是?所以法水要入心。

“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号啕大哭,捶胸顿足,朝闻道夕死足矣那个样子。那么一个人修行佛法,如果说是在若干生中沉迷得很深很深的人,一旦他真的明白佛法后他都是会笑,因为总算从生命的迷惑中醒过来了,他开心得不得了。相反迷得浅的人他会哭,为什么会哭?觉得冤枉,本来生命不应该有迷惑,不应该受这么多痛苦和烦恼,结果却窝里窝囊地受了这些个轮回之苦,所以他感觉冤,涕泪悲泣。衣毛为竖,身上的毛发,不但是发,连汗毛都竖起来了,甚至不但眼中出血,还有毛孔出血。我们看有些修行人,他们到了真正得到那种法乐的时候,毛孔都出血,那个时候不用担心失血过多,那个担心是因为世俗之见。出完了,业障也就全消掉了,剩下的血全是纯净的。但是现在这样的修行人很少很少了,已成了一种传说了。

佛您老人家说了如是甚深经典,我从过去以来,所得的慧眼,从来没有得闻过这样一部深刻的、了义的、圆满的智慧之经。世尊,如果有人听到这个经,信心清净,就怎么样?则生实相。看这八个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相信自己的心清净会不会实相自然而生?别在这儿颟顸错过。

自然心清净就是实相,这里边是有因果关系的。心清净就好比湖水的平静,大家想想看平静的湖水,微波不兴、涟漪不起那个状态,空中有个飞鸟,水中立刻就显现出来,心清净,诸法的本来面目全部就自然生起了实相,当下既是。就当下,体会一下,现在,因为你听我说了,你也没思善,你也没思恶,什么都没想,没想下一个时间、下一个小时干吗?心清净不清净?灯光在哪里?声音在哪里?什么都清楚明白。但是什么都清楚明白,并不干扰你纯净的心,那就是实相。所以佛法当下就是,就看你信不信,信,这就叫做无上秘法。你看又没有念咒,但是你不信就没有那个作用;信了,你随时让自己保持在这个状态就是实相,它就是智慧。如果大家能做到了,就怎么样了?这个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前面已经说过功德与福德的差别,功德是无漏法,带我们走入解脱涅槃之门,那福德呢?是有为之法,带我们进入善法之门,但是善法用尽了,还要轮回到生死之中。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前面曾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如其本来的意思,既然一切相皆是虚妄,那么若见一切诸相皆是非相,是不是就见到如其本来了,就不受幻相的制约了。所以实相者即是非相,我们否定了这些虚妄的相,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实相在,这个实相是真的是假的?假的。唯有你执著于“有”,佛才说空,当你把“有”破除了,这个空还是假的。因有而立空,因生死而立涅槃,因烦恼而立解脱,你没有烦恼了要解脱干吗?你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向,你还要这个指南针干吗呢?因方向所以迷路,如果本无方位,无处所了,又哪来的迷失呢?这个道理慢慢玩味。

“世尊,我今天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信,相信了,解,正确地了解了,受持,就是行动。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者,当然了解这样一个甚深的般若之法是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指我们这个时代,“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听到这个经典,信解受持,这个人则为第一稀有,不但是稀有中的稀有,是第一稀有。“何以故昵”?因为此人已经超越了我相、超越了人相、超越了众生相、超越了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就不是实相,对不对?所以我相即是非相,既然我相违背了实相,他就不是我们应该抓到的如其本来的样子,他也就是非相了。那因我而建立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不是自然都是非相,为什么这样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