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金刚经》学生活
21446900000034

第34章 非说所说分

要有坚强的信心

【原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译文】

“须菩提,你莫要说如来佛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法理去说。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佛有法理去说,便是诽谤佛,是不能了解我所说法理的缘故的。须菩提,解说法理的,本来就没有法理可说,所以才是解说法理。”

当时,悟慧无生的须菩提,向佛表白说:“世界之尊,有很多生灵在未来的世界里,听说了这种法理,会不会生发信心呢?”

佛说道:“须菩提,他们不是生灵,也不是不是生灵。为什么呢?须菩提,凡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灵者,如来佛说就不是生灵,所以才叫做生灵。”

【解读】

这段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所以这里仅略加解说。真实的本质是绝对的,没有多少的差别,福德是属于虚幻的现象界,所以释迦牟尼说福德多。

具足诸相,即身体相貌各部分齐备。因为诸相具足是虚幻的,故称之为诸相具足。从实相的角度来说,无所谓是否诸相具足。

真理是无法言传的,说法就是没说法,所以认为如来曾宣说佛法,就是诽谤佛祖。须菩提问:未来的众生听到该经的内容,能否由此而产生真实的信仰?

对于须菩提的疑问,释迦牟尼是这样回答的:所谓的众生,并非众生,也非不是众生,仅仅是叫做众生而已。如果能产生真实的信仰和智慧,那么他已不再属于众生。众生是虚幻的,众生的真性却与佛同源,悟得真性,则非众生。

【活学活用】

须菩提问世尊:“将来有没有众生,听了这个法而能够产生信心的?他会相信吗?”佛回答的实在很天才,大概也只有他才会这样答:“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须菩提问:“产生信心否?”世尊却回答:“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我们经常在经文见到此种答非所问的状况,这到底怎么回事?很明显地,我们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都从色身这个方向来看。对于《金刚经》这类般若空性的经典,此一前提关键我们一定要有所认知。

我们应以刚才所说的那种背景来了解。前面是佛告诉须菩提,现在则是须菩提反问佛陀:“你讲的这种情况,也就是色身、法身背景所运用的思考模式不一样,二千五年后的众生来看这个理论,他们会相信吗?”

你看看,一个人(一个色身)要把他一生中所证得的真理、生命的真相告诉大家,说色身在讲,其实不是色身在讲,而是法身透过色身这个媒介来讲,这才叫做说法,所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现在须菩提问世尊:“这个理论,将来二千五百年后的众生来看,到时候他们会相信吗?”

这里面产生一个问题,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讲这句话时,须菩提马上即能感受到:“世尊,您发前人所未发,但您这样讲,我能接受,这没问题,可是两千五百年后呢?”不必谈那么远,就以我今天所说的,明天你转述给人家听,人家会相信吗?我现在讲,各位是第一手,在现场没办法,不得不接受;或者别人说的你听不懂,师父说的,勉强还能听懂,只不过“太新鲜”了,但要把这么新鲜的东西拿出去,人家会相信吗?

有位老先生病了,他儿子上班时顺便带他到医院,之后交代他:“阿爸,我去上班了,医生开的药,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吃。”过去人们吃药,常常草药包了一大捆,回去煎成一大罐,然后咕噜咕噜牛饮下去后就生效了。现在到西医诊所,药包却变得这么小,几颗药丸而已。他是高血压,医生开降血压的药丸给他,他拿了药后,心想:“这药这么一点点,怎会有效呢?”于是打开一包丢到嘴里,走走走,过一会儿又打开一包丢进嘴里,走到家里已经把一个礼拜的药通通吃光了,结果他眼睛瞎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习惯了中药那种大包大包的吃法,所以不能适应啊!同样地,现在我跟你讲这样一个观念,你能适应吗?你切莫觉得那个老先生可笑,其实我们比他更可笑。想要一个人接受新观念很不容易,即便他能接受,但这个观念之后的新观念,他却又没办法接受了,故而说是凡夫。尤其一个人一旦有过一个循环的成功经验后,那就麻烦了,他会一直以其成功的经验作为人生指导,所有新进的概念,他会一概拒绝:“我以前就是怎样……现在我是怎样……”既然如此,怎么还会失败呢?因为环境、条件已经不同了,但他调适不过来。

各位,一个观念要转化成另一个观念并不容易啊!现在我们也遭遇同样的情况,须菩提已经说了:“佛啊!你讲这个我能理解,但以后的众生听到这样的理论会接受吗?”须菩提问题的重点在于往后听闻的人,他能产生信心吗?但佛不是针对“能不能产生信心”这个问题而答,而是把重点放在“以后听到的那个人,是怎么样的人”这个地方。佛不针对信心、接不接受的问题作答,而是谈那个人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并非接不接受的问题,你若是硬要别人接受某种观念的话,你就完了,肯定得不偿失。

我们都说爱迪生发明电灯,其实是人家先发明了灯,而经由他实验成功而已。当时,早先都还以火把插在墙壁上或点油灯,有一天爱迪生在纽约市政厅召开商品发表会,邀集纽约市长、州长、议长等达官贵人来,当场做了个实验,叫大家把所有灯火都熄灭,打开电灯后问他们:“光亮从哪里来?”大家抬头找光源,都没找到,原来光是从桌上来的。他说:“桌上这个灯光不会引发火灾,是不是很好的东西?大家要不要?”众人齐声说好,于是开始投资生产。当时爱迪生发明的伟大之处,应该是促使发电厂、电线杆工厂、电线制造工厂、电灯泡制造工厂等等的诞生,若没有这些,光有灯泡也没用。所以他的成功在这里,你要人家接受这个电灯泡,并非光推销电灯泡即可,而是能否将人的观念全盘地加以改变。

因此,重点不在于这个人接不接受,他接受也没有用,一如前例,只有一个电灯泡,没有电能做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得先改变整个环境。改变整个环境又是什么?这就牵涉到众生本身的问题。所以佛陀看到的是根源,我们则看到结果。我们只是想:“他们到底接不接受?”你说真理,众生绝对接受,问题在于其根器、因缘成熟了没?成熟他就接受了,所以现在要讨论的是众生本身的问题。

“众生”二字,在此具有特别的意义。众生是什么?众缘和合而生其心。生信心否?众缘和合以后就产生信心了,众缘不和合就不生信心。所以现在要讨论的重点是“众生”,而不是“信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个人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个观念”,但佛陀的重点放在“那个人的因缘成熟了没”,这是关键不同之处。

重视法身的人,会重视生命品质,重视色身的人,在意的只是结果。所以我们常告诉诸位,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很简单,只要将生命品质提升到极乐世界的水平,自然就能往生到那里去,即使你不想去也得去,因为你的生命品质已经到达那个水平;你的生命品质在地狱的水平,那就只能到地狱去了,关键都在生命品质上。一般人总期望结果,所以为了得到他所要的,总是不惜一切;真正的行者,定然是不断提升本身的生命品质,至于其他部分,那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并不是要你拒绝财色名食睡,而是莫强求,命中有时自然会到来,应该把重心放在生命品质的提升上。所以重点是在众生,而非具有信心与否。因此佛才讨论众生不众生的问题。

这样子来看经文就很清楚,你不会觉得世尊答非所问了。我们探讨佛法时,应该要能达其究竟根本义,而非只停留在表面文字上。假如佛这时答复须菩提:“未来世众生能接受。”那他跟世间凡人有何两样?有同修常问:“师父,我们华严法化要如何弘开……”你先别操心,应先看看自己的道心够不够,如果本身信心坚定,法化一定能弘开。你若是抱着“反正师父要讲,我就姑且听听”的心态,那样,即使徒众很多又有何用?如果都只是姑且听听,又有什么信心可言?

【智慧金言】

我们应该要有坚强的信心,肯定法是这样没错,它会为众生带来大利益,但首先自己要能先获益,这点最重要。你不能老是说这个法很好,人家问你到底修得怎样了,你却答:“嗯!我还没修。”还没修,那你怎么知道它很好?对不对?自己要先感受法益,然后才推广给别人,这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嘛!这是道德良知,要负因果责任的,可不像政治选举,空头支票乱开,更不像那凯蒂猫,满街都是。修行不是流行,既非赶流行,就一定得先把基础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