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是你肚里的虫
21658800000014

第14章 每个人都有内存的行为模式(2)

请看,每一个母亲其实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别的孩子或大人的欺侮,但是她们的做法却不一样,有的讲理,有的不讲理;有的忍让求和气;有的泼辣让别人不敢惹;有的第一次受侮就开始反击,有的则是先软后硬,先把道理赚足。其实,这些母亲的做法便是各执一种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如果一种行为模式(模型)获得了胜利,那么,不但这位母亲今后会变本加厉照着做,孩子也同样在母亲那里学到了一手。

母亲的这些做法都起始于一个最简单的思考,或者我们叫它做行为模型内核,那种强硬的母亲很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我的孩子绝不允许别的孩子欺侮他,哪怕一丁点儿也不行。而那种讲道理的母亲则是想,哎呀,孩子与孩子打架是免不了的,若是大人掺和进去,问题就变复杂了。至于那些软弱的母亲呢?她们的想法可能是,咱们家里穷,又没有后台,也斗不过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能忍则忍吧,惹不起别人难道还躲不起?

请看,这些母亲在确定自己的行为方案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一些念头,而我们说,这些念头便是她们的行为理论,便是她们的指导方针。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称它们为行为模型的中心。

这个例子可以普遍性的扩大开来,孩子可以比喻成人们的财产和利益,每一个人在碰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遭到别人侵占、强夺、抢掠的时候,她们的行为模型就应运而出,而在这种行为模型的内在,实际上是隐含着这个人某些本质的东西,是这种本质的东西在起着根本的作用。这本质的东西就是人的个性与人性。

让我们试想一想,有一种人是凶狠的、霸道的、蛮不讲理的,或者是个性极强的,这种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是绝不会好说话,绝不会礼让三分的;而另一种柔善的、软弱的、知书达理的人,她(他)在遇到以上的问题时就可能忍一时之气,让一时之利,而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然而,必然还有另外的一种或几种人存在,试想,如果遇到的正是吕卓和张学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吕卓忍让了一次,张学光便得寸进尺,向前抢进一步,于是吕卓就让第二次、第三次……可是这种忍让不但令张学光不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敲诈勒索,那又怎么办?那么,剩下的办法就只能反抗(反击)迫使对方的敲诈中止。一忍再忍,几时是个头?吕卓或不是吕卓的其他人必定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并且付诸实施。

这种人我们可以称他们是有好心善心的人,但不是烂好人、糊涂善人,在他们的心里有一条底线,你可以欺侮我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你若认为我好欺侮,那么,对不起,我会给你点颜色看看。

这是善与恶同时具有,软与硬共同兼备的一种人,这很可能是我们人类中的大多数。

行为模型的核心我们找到了,那就是人性的善与恶,个性的强与弱。不管这些人或某个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内在的起主要作用的是这个内核。

美国有一位精神病医师,名叫杰罗尔德,波斯特,应美国政府的邀请,让他来分析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性格。为了助波斯特一臂之力,政府允许他与反恐战争中的许多俘虏面谈,和变节者聊天,阅读情报机构的报告。不过,到今天为止,他的分析并没有给美国领导人带来多少的宽慰。

波斯特分析的观点有价值之处在于,他认为萨达姆强硬性格的形成在于他的受伤的自我,而这又要追溯到他痛苦的成长经历和幼年的生活。

波斯特宣称:一切要从他的母亲苏芭孕育他的时候说起。萨达姆尚在母亲腹中,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也夭折了。他的母亲想自杀,还想去做人工流产。

后来,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伊拉克犹太人家庭救了萨达姆的母亲和未出世的他。据说,这家人目前生活在以色列,他们并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

20世纪30年代末,生活在巴格达西北160公里处的提克里特的苏芭仍然十分消沉,根本无法照料刚刚出世的儿子。她把孩子托给自己的兄弟照看,直到孩子年满3岁。

不过,即使在年幼的萨达姆与母亲重新团聚之后,她对儿子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改善。她已经再婚,听任新丈夫虐待这个小男孩。

波斯特说:他的继父是个残暴的人,母亲的冷漠和继父的虐待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在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之后,人们往往会陷入绝望无助的状态。不过,这种经历也可能会让他产生补偿性的非凡梦萨达姆的舅舅海拉拉燃起了他的这种梦想。他告诉年幼的萨达姆,他将会走上两位传奇英雄(古巴比伦国王布甲尼撒和1187年重新占领耶路撒冷的萨拉丁)的道路。萨达姆上中学后,纳赛尔成了他心目中的第三个偶像。

萨达姆借助政变、计谋和暗杀行动取得了政权。这种经历使他深信,他继承了这些领袖人物的衣钵。他身边的所有阿谀奉承、惊恐不安的追随者都加深了他的这种信念。

波斯特说:这种局面造就了最危险的政治性格,极为有害的自恋情绪。这种性格紊乱的具体表现是:对别人缺乏同情、妄想狂,不讲道德、随时准备动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就萨达姆而言,他在心理上是面对现实的,但在政治上往往脱离实际。

波斯特预言,在面临联合国核查的情况下,萨达姆会重复过去10年躲躲藏藏和耍花招的伎俩,以求避免战争。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他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波斯特说,这是他维护自己作为世界级领导人的自我形象所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没有武器,他就会一无所有。

波斯特预言,如果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萨达姆也许会像11年前在科威特所做的那样,在伊拉克的油田燃起大火,同时下令动用化学和生化武器。

这是一个西方精神分析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作一个参考。不过从另一种角度说,萨达姆作为一个小国的领袖,想与一个世界一等强国相抗衡,他不强硬不善变,不多用策略是不行的。但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儿时的艰辛,成长时的环境,以及以后的经历造就了他的心境和性格,而这种心境与性格又形成了他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即使今天美国一再威胁,重兵压境,逼迫他下台、流亡国外,也不能使他屈服,他是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

其实,诸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演007的着名演员,以及像中国的大文豪鲁迅,日本的着名漫画家、《铁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都在童年有过痛苦的经历。这种经历会产生反弹,产生补偿心理,儿时的受欺压令他们在成年时有着非要干出个样儿来让别人瞧一瞧的强烈意愿。凡是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有过强的自尊心,过于敏感而随时警惕着,并且愈是在重压下愈加坚强,具有永不屈服地要战斗到底的精神。这正像鲁迅先生所显示的,即使到了临死之前,人之将死,其言亦善的时候,他对政敌还是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宽恕。

这一种人构成了行为模式(模型)的一类,或者说是一大类,他们大抵都是会采用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对抗或报复手段行事,要使他们屈服或软弱下来是极不容易的。

察人其实是考察他们的行为模式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考察人与用人,其实是考察这个人的行为内核,考察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即了解他整体上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模式所内含的人性与性格的特征。这也许是人际交往中最大的难题。

有些人你即使了解他一辈子,也没有窥看到他的内心,有些人一见面就能了解大概;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有些人心里渴望嘴里不说。故而,人心似海,人心难测。用错了人而毁掉一个公司一个党派一个国家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三国时的傅玄曾经说道:知人之难,最难的是辨别真伪。当一个人静默不动的时候,怎样才能知道他将如何行动?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怎么能知道他真正是想说什么?在他从政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业绩?在他赋闲的时候,他的学识如何?这四种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仔细观察,总能发现他们的不同。所以也不是我们的难处。我们所说的难处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阴谋奸诈找理论根据。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受了侮辱却标榜自己如何品德高尚;贪得无厌却满口清正廉洁;残害众生却偏说自己多么仁慈;怯懦无能却说自己英勇非凡;为人奸诈却要信誓旦旦;淫荡好色偏偏装出坚贞不二的样子。凡此种种的伪君子,都有一套以假乱真的技巧,会花样翻新地迷惑人们的视听。

傅玄所讲的,也是一类人物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表里不一、外善内奸者的行为模型,正是由于他们的表面披着一层伪装,所以领导者往往看不透他们,以为是一个廉洁者而其实是个大贪污犯。就像今天,有许多的贪污犯都以廉洁奉公的面貌出现于人前,所以他们在某段时间里反而成了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甚至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在三国时代,有一次蜀主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希望诸葛亮能够重视他。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我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奸险,内藏邪恶。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后来果然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一般奸侯之徒大抵都是这样。

还有,在西晋时,何晏、夏侯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傅嘏回答说:夏侯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怎么能与之亲近呢?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样。

这两个例子寓意的丰富性是三言两语说不完的。

一、人与人的交往大体就是这样两种目的,第一种是考察人与使用人,即这个人能否为我所用或重用;第二种是可不可以成为朋友,相互信任和建立友谊。

二、像诸葛亮与傅嘏那样,说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连他们的内心善恶,表里是否一致,以及他们的所言所行的大体路数(行为模式)都一起说出来了。而他们说出来的,就是那个人的行为模型。

我们谁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自己的孩子如果交了坏的朋友,那么孩子也可能变坏,要是交了好朋友,孩子就受益匪浅。社会上有不少的孩子所以学坏了,成了偷儿或行凶杀人犯,通常的情况都是他们交了坏朋友,或者是受到坏人的引诱所致。

而往往,我们一般的人缺乏这种观察力,缺乏这种识别人的能力,不能像诸葛亮或傅嘏那样,看上几眼,相处较短的时间,就能用火眼金睛,把一个人看透。

表面道貌岸然而内心奸邪者,与内外表里如一者是不一样的,后者内外统一,所以坦荡怡然,前者内外矛盾,所以要作许多掩饰,但不论如何掩饰,总会流露出某些真相真情,令我们从表面矛盾中窥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动机。

诸葛亮所讲的,是一类叛徒、告密者、刺客、行将发动政变者人的嘴脸,也是他们的行为模式。表面上恭顺,但是神情游移,不时流露出桀骛不驯的样子。前面的表情是假相,后面的表现是真相,在假相中偶尔露出了真相,就是这种人的行为式样。

而傅瑕所讲的则是另外的一类人,他们夸夸其谈,好像很有学问,其实内心深处却急于求得功利,他们抬高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压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内心却嫉贤妒能,只想自己获得利益,把别人踩下去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如果与之交友,很可能在关键的时候被他们出卖,所以遇到这样的人应当及早躲避开去。

这里,这两位智者教给我们的既是识别人的方法,同时还应用了哲学观点告诉我们,行为模式与模式内核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简述如下:

凡是内心邪恶、急功近利、个人主义严重的人,也即是有一个很坏的行为内核的人,他们的外在表现是经常处于分裂状态的(即言行的不一致,神情的游移,目光的闪烁等等)。

反之,如果我们从表相中看到这种分裂者,例如时而恭顺,时而桀骛不驯,自以为是者,那么他们必有一个很坏的行为内核。让我们在这里为他们画出几张行为模式图来:

1、如果发现一个人他经常吃小亏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足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的名声,这是一种用仁爱贤惠包藏祸心的人。

2、如果向他发出提问,他不作正面回答,详细追问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问,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

3、有的人特别善于甘居人后,安安稳稳随大流,表面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果断;有的人善于不动声色回避困难,好像是胸有成竹,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办法;有的人善于利用别人工作中的成功、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绽开生花妙舌,说得头头是道,使别人理屈词穷。这是一种准备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人。

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相,内心恐惧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

这类人还有许多,但就是从上面的勾画,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行为模式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夸张、分裂、矫饰、掩盖、虚假,都可以察知这个人的人品不端,人性较坏。因为,一切的行为模式(模型)都是在这个人的内心是否良善还是邪恶,性格是否坚强还是软弱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