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名匾
21797400000010

第10章 清朝时期(1)

1.北京故宫“正大光明”

悬挂有著名“正大光明”匾额的北京故宫乾清宫,是明朝十四位皇帝和清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寝宫,但这里不仅是他们居住、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就连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选择在这里进行。所以说,当时紫禁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乾清宫则是整个紫禁城的中心。

确实,在清朝时乾清宫的地位无与伦比,因为那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清朝规定,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先把他的灵柩运送到乾清宫停放一定的时间,按照规定仪式祭奠后才能停放到景山的寿皇殿等处,最后再选定日期正式举行出殡丧仪。不过,最值得细述的是乾清宫正殿内悬挂的那方“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朝顺治皇帝的御笔亲书。“正大”,典出《易·大壮·

辞》中:“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光明”,同样典出《易经·履·

辞》中:“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意思就是说,帝王应明辨,不偏邪,上敬苍天,下顺民心,统治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正大光明”这四字遂成为清朝皇帝标榜的祖训格言,作为其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同时,匾后还是自雍正皇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后,用以存放藏有皇位继承人名字密匣的地方。秘密建储,就是皇帝生前不公开预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定一式两份的皇位继承人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存在“建储匣”里放到“正大光明”匾后,等到皇帝驾崩后再取出两份遗诏对照后才宣布皇位继承者的名字,这时大臣们便按照诏书上确定的皇子拥立其登基当皇帝,这也就算完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悬于乾清宫内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为墨拓木框纸匾,匾长四点四米,宽一点三米。“正大光明”四字书于正中,上款为“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康熙五十七年吉诞恭跋”,钤“广运皇帝”印一方;下款为“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笔匾额……乾隆六十二年冬月恭跋”,并钤“太上皇帝之宝”玺。据有关专家介绍说,原匾为顺治皇帝所书,后康熙皇帝摹勒刻石,今悬者乃是乾隆皇帝再次临摹。匾为行书体,用笔结体肥厚丰满,其撇捺随意拖出,逸气横宵。对于“正大光明”这四个字,康熙皇帝在跋中盛赞其结构苍秀,超越古今。

顺治皇帝,清世祖,满族,名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登极,公元1644年至公元1661年在位。

2.山东聊城“神光锺暎”

位于山东省西部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明清时为东昌府治所在地,伟大的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是沿河九大商埠之一,古时经济文化十分发达,被世人喻为:“漕运之襟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位于市古城区中心的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一座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和基座底边长均为三十三米(九丈九,术数之极),其中砖石砌成的方形基台高九米,四层主楼高二十四米,木构架为抬梁式。光岳楼,其名“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古人赞喻它:“台高数仞,楼高数寻,冲汉凌宵,连云梯月,巍巍然,峨峨然,如翚如翼,昔人所谓手可摘星辰不为过也……”作为一方名胜古迹,光岳楼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和帝王将相前来登楼观光,赋诗题匾,今存碑、匾、楹联甚为丰富。其中,如今那方悬于光岳楼二楼南檐下的“神光锺暎”匾额,就是清康熙皇帝南巡至聊城光岳楼时所题。

木质、蓝地金字的“神光锺暎”匾额,长三米,高一点四米,四边缘为红地,雕刻有七条鎏金蟠龙。“神光锺暎”四个大字丰腴端庄,清俊秀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字中竟有三个字与规范字有所不同,即“神”字缺了一点,“锺”字的金字旁往上露了头,而“暎”字本来是“日”字旁,此匾却写成了“月”字旁。不过,这些缺笔多画均是出于字体美观对称之需要,实为中国书法艺术之常见,也反映出了康熙大帝不拘一格的审美观点。“神光锺暎”源于“光岳楼”之名,“神光”一指“岳”(东岳泰岱)之光辉,二指“楼”(光岳楼)之光辉,意为山之瑞光与楼之瑞光交相辉映,山光城色充满祥云瑞气,也暗喻了国泰民安的盛景。

康熙皇帝,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八岁登极,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在位。

3.山东曲阜“生民未有”

悬挂有著名“生民未有”匾额的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是整个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五十四米,宽三十四米,高三十二米,重檐九脊,黄瓦朱棂,斗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南麓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大殿周环回廊,四边有二十八根精雕的大理石柱,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每根石柱高五点九八米、直径零点八一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石柱浅雕云龙纹案,每根石柱有七十二团祥龙,而前檐的十根石柱则各深浮雕云龙纹案,且都是两条正在戏珠的飞龙,四绕云熖,柱脚衬以山石波涛,造型生动而优美,雕刻玲珑而剔透,可以说是工艺绝伦,不仅是曲阜所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也是中国宫殿建筑中所罕见的。

在大成殿内,高悬有“生民未有”、“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和三副楹联,这些都是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的御笔手书。大殿正中,供奉有孔子塑像,只见他头戴十二支旒王冕,身着十二章衮服,手执镇圭,脚登云履,威而不猛,神态安详。在孔子塑像的两侧,还树有他那七十二贤弟子和儒家历代先贤的塑像,当然他们都是陪祭的。据说,当年历代帝王到孔庙祭祀时的重大庆典,都是在大成殿里举行,由此可见这实在是孔庙一处最为重要的建筑。不过,可惜的是孔子等十七尊塑像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如今人们见到的则是公元1982年所重塑。

悬于大成殿正门之上的“生民未有”木质匾额,长六米,高二点六米,匾缘浮雕云龙图案,贴金装饰,海蓝地上阳刻“生民未有”四字,这四个虽是楷书,却有行书之笔意。“生民未有”,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赞扬孔子的话:“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在同弟子谈话时,借孔子弟子有若的话赞扬孔子:“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据此,雍正皇帝题匾推崇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

雍正皇帝,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四十五岁登极,公元1723年至公元1736年在位。

4.北京颐和园“山色湖光共一楼”

位于北京西郊的清朝皇家御园——颐和园,其经典景点实在是数不胜数,其中有一处景点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那就是著名的长廊。

进入颐和园东大门,穿过乐寿堂的邀月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颐和园里名闻遐迩的长廊了。这一绵延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分成两百七十三个间隔,中无砖墙,全靠间柱支撑,经过长年风雨浸袭,无一倾倒。长廊依万寿山南坡地势起伏而建,而游人漫步廊中,如履平地,并无高低错落之感,这是由于在适宜地区修建亭阁而巧妙地发挥了其调节作用。长廊中的亭阁还兼有点景的功能,如东西两端各有一段短廊伸向湖边,并接廊修建了临水的鱼藻轩和对鸥坊,这不仅使长廊有所依衬,改变了长廊横直的轮廓线,取交错穿插之妙,还使湖边增加了两个视野开阔的采景点。这处长廊,不仅其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度是世界第一,而且其中那一万四千余幅内容丰富的图画,也是其他长廊所不能比拟的。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长廊,是一条彩色的游廊,它依据山水的走势而建,时而似一条直线,仿佛一下子能看到尽头,时而又曲直延伸,给人一种没有穷尽的感觉。在那两百七十三间枋梁上都彩绘有各种人物、山水、花鸟以及故事、典故等等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长廊之中。彩绘在长廊上的故事,大约可以分为历史故事、古典小说和神话传说三类。就是这么一处精美的历史画廊,却在公元1860年同样毁坏于英法联军的那场焚烧之中。现在人们见到的,是慈禧太后重新修建颐和园时派人到江南临摹后又彩绘上的。

与长廊相映成辉的,就是诸多匾额了。例如,长廊西端与鱼藻轩对称向北伸延出的一段短廊,连接着“山色湖光共一楼”。楼为三层八角式阁楼,底层八面设窗,中层八面架回廊。游人登临半临湖水半依山,开窗面湖,昆明湖水碧波似破窗涌入;北望万寿山,秀木琼宇似托云移木,使人恍然如溶入山水之间。“山色湖光共一楼”之名,即采取写实手法信手拈来。楼的南面檐下悬一匾额,长两米,宽零点五米,黑地金字,是风流天子乾隆皇帝御笔书写,行楷书体,出笔自然,楷行相间,七个大字顺势写成,行间错落,似和着吟咏山色湖光共一楼的铿锵音韵,分间布白,有效地增强了精美建筑与天成画图的诗情画意。

乾隆皇帝,清高宗,名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子,公元1737年至公元1796年在位。

5.甘肃夏河“寿安寺”

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北的拉卜楞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教派(黄教)六大宗主寺院之一。不过,这座寺庙的最初名称并不称作“拉卜楞寺”,而叫“噶丹夏珠卜达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就是“具喜论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为“扎西奇寺”。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的扎西奇寺,五年后又建成了一座嘉木样佛宫,在藏语中称为“拉章”,意思就是僧侣的宫殿,再后来“拉章”音变为“拉卜楞”,并一直沿袭至今。

经过历代僧侣历时近三百年的兴建,拉卜楞寺如今拥有六座经堂,八十四座大小佛殿,其中七层楼和六层楼各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两层楼九座,鎏金铜瓦歇山式顶楼四座,绿琉璃瓦大屋顶楼两座,嘉木样和各活佛府邸三十一院,还有印经院、讲经坛、嘉木样别墅、经轮房、普通僧舍和各种佛塔及山门等,建筑面积约八百亩。就其建筑形式而言,有藏式建筑、藏汉合壁式建筑,飞檐丽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庄严雄伟。在所有经堂和佛殿的内外墙壁上,都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以及制作精美的柱套和绣像。

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一所庞大的艺术博物院。寺内有众多佛像,高者达十多米,小者仅寸许,据统计一点七米以上的佛像有两百六十二尊,一点七米以下的有两万九千余尊,这些佛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除佛像外,还有许多藏传佛教的艺术精品,如壁画、卷轴画、堆修、刺绣等,多以佛教为内容,构图巧妙,刻画精细,线条流畅潇洒,色彩艳丽匀称。

拉卜楞寺内还有大量历史文物与古籍,其中包括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达赖、班禅多次颁赐的封诰、册文、印鉴等。此外,拉卜楞寺还有历代寺主嘉木样穿戴过的袈裟、坎甲、禅裙、皮鞋、皮衣、法器、法冠以及珍贵用具,如手摇经轮、珍珠念珠和猫儿眼念珠等。在寺院现存文物中,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如金器、玉器、宝石、珍珠、珊瑚树、象牙、樨牛角等古代动物化石,以及孔雀翎帐篷、虎皮帐篷和呢子帐篷等。

如今,拉卜楞寺经过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众的开发,已成为了一座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六大学院,一百零八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是除了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中心和中国西北地区最高的佛教学府,因此朝圣者终年不断,最盛时寺内僧侣井多达四千余人。

在这样一处著名的佛教寺院内,其中一座因殿内供奉有宗喀巴化身铜制鎏金佛像,即俗称“狮子吼佛”而得名“狮子吼”的殿堂,其殿门之上就悬挂着由清嘉庆皇帝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而御赐的“寿安寺”匾额。长一点七米、宽一点三七米的木质“寿安寺”匾额,黑地金字,匾额周围饰有九龙蟒袍等的缎幂,匾文字体端正,笔画严谨,属于清代时期极为盛行的一种书体——馆阁体。

嘉庆皇帝,清仁宗,名爱新觉罗·顒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公元1797年至公元1821年在位。

6.湖南益阳“印心石屋”

位于湖南益阳地区桃江县城西南十二公里处,有一座享有“小南岳”之雅誉的“楚南名山”——浮邱山。相传,这座又名“无量山”的浮邱山,在南朝时是潘子良修仙炼道之处,现为湖南省佛教圣地之一。有峰四十八座、主峰海拔七百五十二米、面积约五十八平方公里的浮邱山,巍峨壮丽,峰峦起伏,由于常年云遮雾绕,时隐时现,远看若浮,近看若沉,雨看若浮,晴看若沉,故有“浮邱山”之名。

在这座不算太高的浮邱山主峰顶上,有一座始建于两晋南北朝刘宋时期的浮邱寺,这座初为道观唐朝时改为禅寺的古寺,如今则成为道佛两教的古观寺。幽深恬静的浮邱古寺,最初为五进五宅五殿建筑,而今却只存有清朝时重修的三进四宅的一院。其中,镌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的匾额,就镶嵌在佛座台上。不过,这方匾额最初并非镶嵌在此,而是由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镌刻在资江岸边的一所学舍内。对此,还有这样一则故事:少年陶澍曾就读于资江岸边一所学舍,因资江江心有一方形如印章的巨石,当地人称“印心石”,遂将该学舍命名为“印心石屋”。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陶澍已身任封疆大吏,一次道光皇帝在召见他时问及他幼时的读书情况,陶澍回答说:“臣幼学于父,住安化资水之滨,资水流经臣里,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登潭萦状,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石,曰‘印心石’,(陶)澍即随父就读于这座名为“印心石屋”的书舍。”道光皇帝又问:“尔所说‘印’字即常时所用印乎?”(陶)澍对曰:“然。”道光皇帝再问“心”字,(陶)澍回答说:“以心心相印。”此时,道光皇帝轻声地说了一句:“印心诗屋。”陶澍则忙作解释说:“是石屋。”道光皇帝再问:“非书屋乎?”(陶)澍回答说:“本是书屋,因印心在江心,书屋适其上,借以为名,故称石屋。”听了陶澍的这番解释,道光皇帝深感兴趣,遂二次亲书“印心石屋”横幅御赐陶澍,以示褒扬。后来,陶澍便将道光皇帝的御书用祁阳石镌刻成石匾,并在印心石处修建了一处屋宇,又将石匾镶嵌于屋内。如今,这座石屋早已被拆除,而石匾却得以幸存。

长三点二七米、宽一点二米、厚零点一六米、字高零点六米的“印心石屋”匾额,四周饰以浮雕龙凤边框,上款为“道光乙未秋日”,下款为“御笔”二字;首印为“清静虚泰”,上钤“道光之宝”,下钤“慎德堂御书宝”。“印心石屋”四字,结体严谨,字迹平稳,方正端庄,为当时士人极为崇尚的官方书体——“馆阁体”。

道光皇帝,清宣宗,名爱新觉罗·珉宁,是嘉庆皇帝的第二子,公元1822年至公元1851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