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列子》学生活
21863000000014

第14章 黄帝(8)

刻意追求成功就不会成功

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高达三十仞,湍急的水流激起泡沫流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在此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沿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人游了几百步就出来了,披散头发边唱边走,在塘埂下散起步来。孔子跟上去问他说:“吕梁瀑布有三十仞高,湍急的水流激起泡沫流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在此游动,刚才我看见你在水里,以为是有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沿着水流准备救你。你出来后披散着头发,边唱边走,我以为你是鬼。认真看你,还是人。请问游泳有道术吗?”那人说:“没有,我没有道术。我从‘故’开始,按着‘性’成长,最后成了‘命’,随着上下回旋的水流而出没起伏,一切都依顺水的本性,完全没有我自己的想法意念,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孔子问:“什么叫从‘故’开始,按着‘性’成长,最后成了‘命’?”那人说:“我生在山岭就安心住在山岭,这就是‘故’;长在水边就安心呆在水边,这就是‘性’;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可就这样了,这就是‘命’。”

如果你忘掉了目标,你将不会成功。这是许多励志格言中的一条。道家把这话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刻意去追求成功,那你不会成功。到底谁是谁非呢?

两种说法本都不错,只可惜太多的人总是把格言拧着理解,到最后还是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本来人做成事的道理便在于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就凭这一点,励志格言便没有说错,但问题在于说道理要结合实际,一结合实际就不免公式化、庸俗化了。对那些众所周知的名人,一说爱迪生便要大谈他一天要做多长时间的实验,一说王羲之便要大谈他写字用了几大缸的水。其实,扪心自问一下,在你听到爱迪生三个字想到的是什么?感兴趣的又是他的什么?你打算以之为楷模的动力又是什么?恐怕是有名有利的“大发明家”头衔吧!为了对比,我们另举一个例子: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这是清代的祖孙三人,他们共同的执着就是研究《左传》,前后历时百年。不过,这刘家祖孙在今天几乎是没有人听说过的,你对他们有兴趣吗?然而,分别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看一下,爱迪生是由付出而获得成功的,他只是热爱发明这一项事业;刘家祖孙也是由付出而获得成功的,他们也只是热爱经学这一项事业。各有各的动力,各有各的努力,各有各的成就,只不过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项目上无从对比罢了——你能说爱迪生和刘家祖孙谁更成功呢?可是,人们会强行去比,不比的话老觉得想不明白。于是,比较的结果当然是爱迪生胜出,但细究其胜出的原因,难道不是名利么?要是再把王羲之也列为参赛选手,那这位书圣可能要夺冠了——毕竟王羲之的字就是质量尚可的摹本都价值连城,要是有真迹存世,天知道是多么令人恐怖的宝贝。

就因为这样一个我们屡见不鲜的曲解,道家有话说了。道家道家,就是专门研究“道”的行家。道者,路也,道家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只拉车不看路的,所以道家很少像别家那样鼓励人们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哪怕是为了该做的和值得做的事。不是道家不知道应该奋斗,实在是看着芸芸众生老是不看路光使劲走太容易出事。

看这个故事里冒出来一个诡秘的游泳健将,有着神乎其神的能力,却俨然一副心智不全的模样,说出一句不三不四的“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而整个段落中孔子也索性来了个近似心智不全的扮相,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让这个健将去解释,解释完了我们仍是似懂非懂。道家经常会从大众意识的反面提一些尖刻问题,他们不仅不是人云亦云,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和公众唱反调,为此,他们不得不学着战国时候那些说客的样子把话说得大一点、玄一点,这样好吸引听众并在气势上镇住听众。我们读他们的书无非是回味一些道理,但从方法上说必须先把他们这种眩目的手法还原回来。这个故事借一个善于游泳的人说事,故事要说的道理并非真和水有必然关系,只是在说一个掌握了奇特本领的成功者。一个泳技如神的人,说起自己的奇迹居然糊里糊涂,什么生在山上,长在水边,就那么学会了,如此的轻描淡写。听了这样的话,那些从小学游泳梦想成为世界冠军的人该有多失望啊!游泳一事如此,其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一个真正的成功,都应该是全心从事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追逐名利的意外斩获。爱迪生喜欢的还是动脑筋发明点有趣的小电器。王羲之喜欢的还是用手里的笔勾画出美丽而又实用的汉字,至于刘氏祖孙也只是以《左传》为终生捧读的对象。如果他们从开始脑子里就想着日后缔造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公司,或者自己的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那恐怕只能一事无成了。

当然,每个成功者的选择之初是出于什么考虑不尽可知,也不必知道。爱迪生选择发明、王羲之选择书法、刘氏祖孙选择《左传》可能是为了前途,也可能为了钱途,也可能为了荣誉、为了信念,甚至什么也不为而只是喜欢。然而,无论为什么,那都是不重要的,在确定开始做事的时候必须把它永久性地忘掉,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功。

智慧金言

可是,这世上总有许多全不相干的人,丝毫不懂一点电器知识,丝毫不喜欢书法,却对爱迪生和王羲之念念不忘,总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如他们一样流芳百世。其实,念念不忘的只是爱迪生和王羲之一开始就忘掉了的那些杂念。

人们总是如此颠倒,道家看不惯,就编了许多故事来演说。

做人,傻一点不吃亏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人在粘蝉,就像拾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说:“您真是手巧啊!有道术吗?”那人答道:“我有道术。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我把两个泥丸摞在竹竿头上不掉下来,粘蝉失手的次数就很少了;摞三个而不掉下来,失手的机率就只剩十分之一了;摞五个而不掉下来,粘蝉就像拾东西一样了。我站在地上,像折断的树桩;我伸出手臂,像枯槁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我知道的也只有蝉的翅膀。我不改变固有的意念,不用任何事物替代我对蝉的翅膀的注意,有什么理由粘不到蝉呢?”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心志专一而不分散,就会几近神妙境界。这大概就是说这位驼背老人吧!”老人说:“你是个穿儒服的家伙,怎么想起来问这个呢?好好修行你们自己那一套,然后再把我的话记在你们的书上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老子的一段名言,被很多人视为蕴含着至理。有付出才有回报,有积累才有成就,这是各路哲人都认可的道理,不过,道家却能在这个看似没有分歧的问题上和儒家争执起来。

道家最反感的是人们小聪

明太多,什么都想找捷径或一劳永逸的办法,而实际上许多事没有捷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消灭,耐心地慢慢磨是唯一的办法,这就是自然,是道的一种体现,可惜这样的人总被看作有缺陷人。于是道家索性把傻子拿来做楷模,对他们大加表彰,隐含着的潜台词就是:做人,傻一点不吃亏的。相比之下,儒家所说也主张做事要基础扎实,要下死功夫,但儒家比较喜欢从人心人性的源头入手,他们把许多事制订成守则或操作规范,称之为道德、仁义或修行,要人们遵照这样的章程去做,可以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只要先听话去做就是了。做久了一切习惯成自然,不懂的也懂了。

这本是对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视角,无所谓谁对谁错,先辈们为此争论,我们则应该平心看待才是正道:我们说过,道家的追求本于自然,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固有其道,不相信用人力的组织、安排、协调可以改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因此,道家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政府倾向,他们总觉得人类有组织的、处心积虑的安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坏事。即便是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本应该是从属于自然规律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办法和诀窍,你要学什么功夫便老老实实练,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练出多少级层的功夫也都是日积月累而得。像儒家那样就不老实,总要动点小脑筋,借助人群的力量去搞什么教化,树立那些仁义礼智的观念让大家都去追求。这种跟风似的追求能有多大用处,道家很怀疑;而且,你给了他追求目标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个错误的方式:有所求。

人有所求不好吗?没错,道家就这么认为,虽然他们自己也有所求,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早已没有老子、庄子等人的原始生活记录,但相信他们一定是有所追求的。至于他们的主张,则完全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用庄子的话说,巧者劳而志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而儒家对生活、对社会的打理方式,简直就是疲于奔命,完全是愚蠢的行为。于是,有了这样的寓言,一种神乎其神的绝技——虽然看似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却不得不说很神奇,要达到神奇的途径就是天下最笨的办法。并且,这样的寓言常少不了要出现孔子或他的弟子,要让这些儒家人来接受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孜孜以求的理想虽好,但是方法不对路——这不是靠求能得到的,越是卖力地求,可能离目标越远。

道家以为,人类本来就应该安详而健康地生活,有做错的事,有吃错的东西,那也都是自然,人们又自然而然地会去加以调节。偏有那些聪明人跳出来,大惊小怪地去“解决问题”,结果本来会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被做成难以收拾的大麻烦了。

我们现在读道家的书,所以从道家的角度来演说他们对儒家的批驳和反感,听起来多少觉得有点道理,但必须知道这样的问题本不可究诘孰是孰非,因为日后去读儒家的书时就要站在儒家的立场看待他们对道家的反驳。在我们做一个读者的本分,首先要关注的是书中内容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它的偏颇和罅漏。尽力从作品的正面去解读原文,把这一点做到之后才能进而讨论如何去接受或抵制。

道家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其代表人物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很明显道家的思想表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姿态,即站在平民的立场之上,或许道家人物本来就来自社会底层,或许他们的性格中讨厌权力,也或许出于其他一些原因,但总之道家流传至今的言论很多是不支持权力的。道家质疑权力的理由并非建立在公平与否的基础上,而是认为以权力操纵的模式去有意安排人们干这干那并不理智,人的选择有对有错,自然的选择有对无错,一定要以人的小聪明去替代自然是不智之举,况且以权力来操纵相当数量的人集体从事某种做法,犯起错误来伤害也会非常之大;而儒家恰恰是坚信权力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他们一代又一代为权力的良性运作出谋划策,他们的梦想就是人类可以拥有一种完美的权力运作模式,这样就能集中所有人的力量来为所有的人谋福祉,对此,道家常常只说:忘了你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吧,你看,我们只要老老实实,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坚持不懈,成千成万也都是这样……

智慧金言

每个故事自有它的用处,我们拿来乱点鸳鸯谱,把故事、道理和现实中的各种事随意搭配,搞得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害人害己,恐怕这不能怪到说故事的人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