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林类将近百岁,在暮春时还披着皮制衣服,在田间捡取遗弃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朝前走。孔子去卫国,在田野上看着林类,回身对随从的弟子们说:“那捡谷穗的老人应该与他谈谈,你们可试着去请教他。”子贡请求去。于是子贡在田头处迎着林类,面对着林类叹气说:“先生不曾有后悔吗?却唱着歌在田里捡取谷穗?”林类仍不停地向前走,仍唱着歌。子贡再三恭敬地询问,他才抬头答复说:“我为什么要后悔呢?”子贡说:“先生在少年时代懒惰不努力,长大之后也不求上进,老了却无妻室儿女。如今快要死了,还有什么快乐而一边捡谷穗一边唱歌?”林类笑了笑说:“我所感到的快乐,人人都有,然而人们却把我的这种快乐当作烦恼。少年不努力,长大不进取,所以我才能长命百岁。老来没妻室儿女,死期快到来了,所以才如此快乐。”子贡说:“长寿是人们所愿望的,死亡是人们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林类说:“死亡与活着,就像一来一往,所以在这里死的人,你我怎么知道他就不会在其他地方生呢?所以即使我知道生与死不同,但我又怎么知道苦苦求生不是一种困惑呢?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不比过去的生强些呢?”子贡听了这些,还不能理解他说的意义,就回来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知道那老先生值得与他谈谈,果然如此;然而,他虽得到了正理却讲得不完全啊。”
注释
林类:春秋时的隐士。
底:尽头。底春:春末。被:即“披”。
子贡:姓端木,名赐,经商曹、鲁(今山东一带)间,富至千金,是孔子的得意学生。
叩:叩问之意,即恭敬地询问。
情:常情,这里当欲望讲。
营营:苦于谋求的样子。
原文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睪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缴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注释
圹:墓穴。
睪:高貌。
宰:坟墓。
鬲:古代的炊具,形状像鼎。
伏:躺下,有轻蔑之意。
晏子:春秋时齐国(在今山东一带)大夫,字平仲,夷维(山东高密)人。后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在齐有改革政绩。世传《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德:通“得”。缴:归。
钟:专心,专重。贤世:贤德的世道,开明的社会。
与:认为,称许,赐予。世与一不与一:前“一”字,指智谋之士;后“一”字,指狂荡之人。
译文
子贡厌倦了学习,就对孔子说:“我想休息一会。”孔子说:“人生就无所休息。”子贡说:“那么我就没有休息之地吗?”孔子说:“有休息的地方,你看那墓堆,堆得高的像土丘,又像倒放的铁锅,那就是休息的地方。”子贡说:“好一个休息之地啊!君子在那里安息,小人在那里躺着。”孔子说:“赐啊!你知道了。人们只知道活着快乐,不知道活着的痛苦;只知道死亡是讨厌的,而不知道死亡是安息。晏婴曾经说:‘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人是安息,不仁的人是躺着。’死亡是人生应该得到的终结。古代的人们把死亡叫做归天,把死人叫做归人,这样活人就叫做路上的行人了。只知道在外游荡而不知道回家的人,就是失去了家庭的人了。一个人如果抛弃了家庭,整个社会都说他不对;天下人都失去了家庭,就没有人认为不对了。有人离开了本乡本土,离开了父母、兄弟、妻子、儿女,舍弃了家产与工作,而游荡四方不回家,这算怎样的人呢?人们一定认为他是个放荡甚至疯狂的人。又有的人想尽力于社会,又认为自己聪明有技巧,可以争得名誉,在世俗中不停地炫耀自己,这又算怎样的人呢?而世人认为他们是聪明有策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的。可是世人认为聪明有策略的人是对的,放荡甚至疯狂的人是错的。只有圣人才知道哪种值得称赞,哪种应该抛弃。”
原文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注释
虚:无,静。《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子列子贵虚。”
无贵:如果能把“有”和“无”都忘掉,心境十分虚静,那么贵名、贱名这些纷争扰攘,就将不可能产生出来,因此才说“无贵”。
破:同“毀”。
译文
有人对列子说:“您为什么把虚无看得那么可贵呢?”列子说:“虚无本来没有什么可贵的。”又说:“任何事物虽有具体实在的名称,却没有名称的内涵,这样还不如保持静与虚。清静与虚无,能够获得合适的地位;争取与给予,就会失去合适的地位。事物被破坏了才用仁义来修补,就不能维持原来的面貌了。”
原文
粥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减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忘;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注释
粥熊:即鬻熊,尊称为鬻子。周代楚的祖先,相传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封于楚。有今本《鬻子》一卷,宋代以后以为是伪书。
亡:无。
畴觉:感觉。
世:生。
间:间隙。
气:这里指阴阳对转形成的元气。顿进:增长,突变。
译文
鬻熊说:“万物在运动变化着而不停息,天地在悄悄地移动,谁感觉到了呢?所以万物在那里损失了便在这里得到补充;在这里增加了那里又有消耗。损失、增补、增加、消耗,随时生长而随时消亡。往来互相衔接、运转的间隙,谁又感觉到了呢?元气没有突然的变化,形体没有突然的消耗,也就感觉不到元气的完成,感觉不到形体的消耗。好比人从出生到老来,面貌、容色、神智、状态,没有一天不在改变;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而随时脱落,而不是在婴儿时期就停止不变,变化发展中觉察不到的,等到后来变化大了才知道。”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乃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太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注释
杞国:周朝时分封的诸侯国,都城雍丘,在今河南杞县。
宿:古时候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如二十八宿。
躇:同“踱”。步:行。趾:踩。蹈:跳。
蜺:今作“霓”。
有:这里指客观存在之物。
大:同“太”。
彼一也,此一也:彼一,指的是说天地不会崩坠的人;此一,指的是担心天地崩坠的人。
容心:存心搁置在心头。
译文
杞国有个人害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人们没有安居之地,甚至睡不着,吃不下。又有一个人为这人担忧,便来劝慰他说:“天是气体所聚积起来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气体。你弯腰抬头,呼气吸气,每日都在天地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气聚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怎么不会掉下来呢?”劝慰的人说:“日月星辰仍然是气体所聚积起来的,也不过是气体中有光辉的东西,就是掉下来,也无所中伤。”那人说:“地陷下去了又怎么办?”劝慰的人说:“地是土石所聚积起来的,所有空虚的地方都充满着土石,所有地方都有土石。你行走、跳跃,每天都在地面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人放下了这种担心很高兴,劝慰的人认为达到了目的也很快乐。长庐子听到了这事,笑道:“虹霓呀,云雾呀,四季呀,这些都是气体所聚积而成天的现象。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都是有形之物所聚积成的现象。既然了解了这些,怎么能说天地有不坏的道理呢?天地是虚空中一个微小的物体,是实物中最大的物体。人们难以透彻,难以穷尽,本来就是如此;难以推测,难以认识,本来也就是如此。担心天地会毁坏,真是过于担心了;要说天地不会毁坏,也未必是对的。天地不可能不坏,最终还是要坏的。碰到天地要坏的时候,哪里能不担忧?”列子听到后,笑道:“说天地要坏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既然不了解,那么天地的坏与不坏都是如此。所以生不了解死,死也不了解生;现在不知道将来,将来也不知道现在。坏与不坏,我们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心上呢?”
原文
舜问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释
舜:据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称姚舜,又称虞舜。
烝:通“丞”,帝王的辅弼。
孙子:应为“子孙”。
委蜕:委,托付。蜕,蛇、蝉等脱皮更新。引申为传宗接代。
强阳:刚实,引申为运动不止。
译文
舜问他的大丞:“‘道’能够得到,并且能占有吗?”大丞回答说:“您的身体都不是您所私自占有的,您怎么能得到‘道’并且私自占有呢?”舜说:“我的身体都不归我私有,那么归谁占有呢?”回答说:“是天地赋予了您的形体。生存不是您所私有,而是天地将中和之气所托付给您的。生命不是您所私有,而是天地将顺气托付给您的。子孙不是您所私有,而是天地将蜕变托付您才有子孙的。所以行走没有目标,居住没有定准,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天地运行是气的运动,这样说来,‘道’又怎么能得到并且占有呢?”
原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攘。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鼇,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鼈,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仞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攘:即“穰”,丰盛。
垣:墙。
先居:先前储存(的钱财)。居,贮存。
鼈:“鳖”的异体字,甲鱼。
译文
齐国的国氏十分富有,宋国的向氏很贫穷。向氏由宋国到齐国来,向国氏求教致富。国氏对向氏说:“我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时,一年能自给,两年就有盈余,三年就大富了。从此后,我又把东西施舍于邻居乡里。”向氏听后非常高兴,但他却只明白了国氏所谓偷盗的表意,而不明白偷盗的实际道理。于是他就翻墙凿壁,只要能看到的、摸到的,一律拿走。没隔多久,他就被清查出赃物并受到刑罚,连自家的积蓄都被没收了。向氏觉得国氏欺骗了他,便去责备国氏。国氏说:“你怎样偷盗的?”向氏讲叙了经过。国氏说:“唉!你不懂偷盗之理居然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就告诉你我的偷盗之理吧。我听说天有四季,地有蕴藏的事物。我偷盗的是四季与物产,云雨的滋润,山泽的成果,用这些来使禾苗生长,使庄稼茂盛,并筑起了围墙,盖起了房子。在陆地上猎取飞禽走兽,在水里捕捉鱼虾龟鳖,我无所不盗。庄稼、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生之物,我怎么能私自所有呢?不过,我偷盗这些没有灾祸。而金银财宝这类,是他人所积蓄的,难道是天生之物吗?你偷盗了这些必定会获罪,你怨谁呢?”向氏听了很不明白,担心国氏又要骗他,就到东郭先生那里去求教。东郭先生说:“你全身没有一样不是偷盗所得的。偷盗了阴阳交替的和气而形成了你的生命,构成了你的形体;而且身外之物哪一样不是偷盗所得的?固然,天地间的万物不能互相分开,把它们据为私有,都是糊涂的。国氏的偷盗是合乎公理的,因此没有祸害;你的偷盗是自私的表现,因此就形成了犯罪。无论是合乎公理的偷盗,还是自私的偷盗,都是偷盗。无论是为公为私,都归天地所有。知道天地占有着万物,还管哪个是偷盗的,哪个不是偷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