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注释
枝:同“支”。枝流:支流。
疏:稀,引申为宏阔,音域宽广。
译文
杨朱拜见魏国君梁王说如果让他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中玩物一样易如反掌。梁王说:“杨朱先生,你有一妻一妾都管理不好,三亩大的园地连草都除不干净,而说出治理天下像掌中玩物一样轻松的话来,这是什么道理?”杨朱回答说:“您看到过牧羊吗?一群羊有百来只,让一个小羊倌拿着鞭子跟着它们,叫他们往东就往东,叫他们往西就往西。假使让尧牵着一只羊,舜拿着牧鞭跟着,羊就不能听话往前走了。而且我还听说:能够吞船的大鱼,不可能到江河的支流中游动;在高空飞行的鸿鹄,不会停息在污浊的池塘边。为什么?它们的志向最远大。黄钟大吕这种庙堂音乐,不能够与繁杂的音乐混奏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它是庄严高雅的音乐。准备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成就大业的人不做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诘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注释
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指天皇、地皇、秦皇。一说指天皇、地皇、人皇,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一说指伏羲、神农、祝融,一说指伏羲、神农、共工,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传说中远古帝王。《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一说指太嗥(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一说昊(嗥)、颛舜、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
亿:计数单位,这里指其数大。
当身:身体活着的时候。
译文
杨朱说:“远古时代的事情已经完全泯灭了,谁记载下来了呢?三皇时代的事若有若无,五帝时代的事似乎梦中的事,三王时代的事大概知道的就很明白,十万件事中还不能明白一件。当世的事有听到的,看到的,一万件事中不能明白一件。眼前的事有的存在有的过去了,一千件事中还不明白一件。从远古到现在,年数本来就不会清楚地记载下来。但是从伏羲以来三十多万年,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没有不灭绝的,仅仅是灭绝的时间快慢罢了。拘泥在一时的名声好坏,以此来折磨自己的身心,到死后几百年才留下名声,难道名声能够润泽枯朽的尸骨吗?这样生存有什么乐趣呢?”
原文
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力;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全生,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之物者,其唯圣人手!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谓至至者也。”
注释
肖:像,类似。
有生:所有的生灵。
资物:利用外物。
译文
杨朱说:“人与天地万物的生存相类似,有着五行的禀性,是一切生灵中最灵敏的。人的指掌牙齿不足以保护自己,肌肉皮肤不足以捍卫自己,奔跑不足以逃离祸害,没有羽毛用来抵御寒暑,必定要利用外物来保护自己,要运用才智而维持力量。因此才智是可贵的,是因为能保存自己;力量不足以可贵,因为它侵害外物。然而身体不是我自己所有的,但是既然已经出生了,不得不伸直身体;身外之物也不是我个人所有的,既然已经有了它,就不能抛弃。身体本来就是生存的主要条件,外物也是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资。虽然保全生命,却不能私下占有身体;虽然不丢弃外物,却不能私下居有外物。私下占有身体,私下占有外物,就是个人强横地霸占天下人的身体,强横地霸占天下的事物。这些只有圣人才能明白吧!天下人的身体是共有的,天下的事物是共有的,这些只有至人才明白了!这就叫做达到至人境界的伟人了。”
原文
杨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可杀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此之谓顺民也。天下无对,制命在内。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周谚曰:田父可坐杀。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极;肌肉粗厚,筋节藇急,一朝处以柔毛绨幕,荐以粱肉兰橘,心体烦,内热生病矣。商、鲁之君与田父侔地,则亦不盈一时而惫矣。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组賡,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噢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臬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子,此类也。’”
注释
事故:事情的原因。
不盈一时:很快。
暨春:开春。东作:春耕。
负曰:以身体背面晒太阳。暄:暖和。里:乡里,同乡。
惨:剧烈疼痛。
哂:笑。
译文
杨朱说:“生民得不到休息,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为了获得长寿;二是为了获得名誉;三是为了获得地位;四是为了获得财物。因为这四件事,怕鬼,怕人,怕威势,怕刑罚,这种人就叫作逃避自然本性的人。这样的人可让他死去可以让他活着,生命受到外物的控制。不违背天命,又何必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又何必要羡慕名声?不想求取权势,又何必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又何必要羡慕财物?这样的人叫作顺应自然本性的人。天下没有敌手,支配全都在于个人。所以俗话说:人不结婚不做官,情欲失去了一半;人不穿着不吃饭,君臣之道没有了。所以周地的谚语说:‘老农可以坐着等死。’农民早出晚归,自己认为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吃豆类吃豆叶,自以为是佳肴;肌肉粗糙厚实,筋骨紧张活动,一旦让他睡到干毛毯绸帛里,吃着精粮肉类香甜水果类,心里就郁闷,体内便烦燥,就会发烧生病。宋、鲁两国君王如若和老农一样劳动,那么很快就会疲惫不堪。所以农家所安居的,所喜爱的,自以为天下不能超越他们。以前宋国有个农夫,经常只穿着乱麻絮的衣服越冬。开春耕作,在太阳下暴晒,还不知道天下有高楼亭阁,有温暖的丝绸狐貉皮裘。回头对老婆说:‘晒了太阳,暖和得很,谁也不知道这种取暖法子,把这个方法进献给君主,一定会得到重赏。’当地的一位富翁告诉他:‘以前有个人认为豆类、臬麻、芹菜、蒿菜是好吃的食物,对当地富翁称赞不止。富翁把这些东西尝了尝,嘴里像被毒虫咬了一口,肚子也痛起来,大家都嘲笑、埋怨他,他却很感到惭愧。你就是这类人呐!’”
活学活用
人都不免有一个“我”的概念
杨朱到鲁国游历,住在孟氏家中。孟氏问他:“做人就是了,为什么要名声呢?”杨朱回答:“用名声去发财。”孟氏又问:“已经富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杨朱说:“为显贵。”孟氏又问:“已经显贵了,为什么还不停止呢?”杨朱说:“为死后。”孟氏又问:“已经死了,还为什么呢?”杨朱说:“为儿孙。”孟氏又问:“名声对儿孙有什么益处?”杨朱说:“名声是身体辛苦、心志焦虑才能得到的。伴随着名声而来的好处,恩泽可以惠及宗族,利益可以兼顾乡里,何况子孙呢?”孟氏说:“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廉洁,廉洁就会贫穷;凡是追求名声的人必须谦让,谦让就会低贱。”杨朱说:“管仲当齐国牢相的时候,国君荒淫,他也荒淫;国君奢侈,他也奢侈。志向与国君相符,国君对他的言听计从,治国之道顺利实行,齐国成为诸侯霸主。他死了以后,不过就是普通的管氏。田氏当齐国的宰相,国君骄奢,他就贬抑;国君聚敛,他就施舍。老百姓都归向于他,于是占有了齐国,子子孙孙祭祀他,至今没有断绝。这说明,真实的名声会贫穷,虚假的名声会富贵。”杨朱又说:“有实的没有名,有名的没有实。名声,不过是虚伪的东西罢了。从前尧舜假意把天下让给许由、善卷,而终于没有失去天下,享受帝位达百年之久。伯夷、叔齐真正把孤竹国君的位子让了出来而最后失去了国家,饿死在首阳山上。真实与虚假的区别,就像这样明白。”
《列子》一路读下来,对杨朱也算是有了一个比较集中的了解,说话比较极端,充斥着不顾一切的自私。这一节则可以看作是杨朱“为我主义”的一个注脚,它的生成并不那么简单,不是没头脑的私欲膨胀所致。
人都不免有一个“我”的观念,不少哲人都极力反对它,认为这会使人陷入迷茫。然而,一般人要想真的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几乎不可能的。最要紧的还是给“我”的人生寻找一种精神动力,这东西实实在在是有你我之分的,看别人活得有声有色,那绝不是轻易学得来的。
所谓动力,其表现是千奇百怪的,经历相似的人可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种不同也就是源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动力。宋庠和宋祁是北宋时候很有名的兄弟俩,虽然出身贫苦,但勤学苦读,二三十岁的年纪一起高中进士。哥哥宋庠最后成为一代名相,而弟弟宋祁做到龙图阁学士,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不过,这兄弟二人的秉性却是大相径庭,哥哥生活清淡俭朴,平时以闭门读书为乐;弟弟正好相反,喜欢交游饮宴,奢华而通脱。有一年的元宵节,宋庠躲在家里读了一晚上的《周易》,清早就听说弟弟又点花灯又招歌伎,狂欢醉饮闹了一个通宵。宋庠颇为不满,便托人捎话去:“昨天晚上玩得够热闹,也够奢侈。不知是否还记得那一年的元宵夜一起在州学宿舍里煮饭啃酱菜的光景?”宋祁听了这话,笑出声来,对传话的说:“回去问问相公:我们那一年一起在州学宿舍里煮饭啃酱菜,为的却是哪桩?”
宋氏兄弟在经历上大同小异,尽管所表现出的生活常态如此不同,但两人都是在为自我作选择,哥哥选择了顺从道德规范,弟弟选择了附会时尚潮流。从古至今,地位高了,收入多了,生活奢华一些就不单单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对你的要求。在歌舞升平的北宋初年,宋庠的这种作风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却绝对缺乏亲和力,兄弟二人的生平建树好像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宋庠的爵位更高,但在当时人的品评中,文笔更好、办事为官更干练的则是宋祁。这两人是关系融洽的亲兄弟,观念上有了分歧,间接婉转地讨论一下,心平气和,但观念没有统一,照旧各执一端。哥哥埋怨弟弟,既只是他有一种“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情结,这种情结和他内敛好静的天性相结合,便形成了闹中取静、闭门读书的生活习性,这时候读书早已不是为了跻身仕途,也并非要图个好声名,只是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再看宋祁被哥哥用话堵了一下之后的反诘,看似强词夺理,其实则又不然。在《宋史》中,兄弟二人的传记是紧接在一起的,字数内容是《宋祁传》更多,记录他们的个人著述的文字总量也是宋祁更多,只不过宋庠著述的品种要比宋祁多,宋祁只有一百卷自己的文集和一百五十卷《新唐书》的列传而已。但这已经足以证明宋祁并非是一个沉溺于物欲享受而无所成就的庸人,他的个人品性、行为准则也完全没有扭曲、异化,只不过他在生活琐事上顺从了社会的价值标准。他回应哥哥的话,除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巧妙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向了他们兄弟之间分歧的关键:人在面对社会的价值观时,究竟应该对抗还是顺从。宋祁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本身不见得有什么深意,但面对哥哥的批判,他就不得不提出自己的理由——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总是和这个社会对着干,当年一起勤奋苦读,是一种“从俗”,既然那时可以“从俗”,现在为什么不可?可与不可,都是自己的借口罢了。
很难说宋祁是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否很欣赏杨朱的做派,但从此事却能看出这样的影子。说到底,兄弟俩都是“为我”的,都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去选择的。或许宋庠本来就对吃喝玩乐提不起兴趣,或许宋庠是读书读得深信不疑,认为人生就“应该”清心寡欲。不管是生理性格的原因还是为了信仰,他闭门读书有他的道理,肯定是为了让自己舒心、安心。但是,他看到兄弟和自己的反差便不安,而且要出言讽喻,这又何必呢?人家一不触犯法律,二不违背当下的道德指标,略显不合适的不过是有违儒家书上所提倡的修身养性的那种境界罢了。
智慧金言
宋祁只是宋祁,面对哥哥也自然要给足面子。倘若是换了杨朱,抓了这个把柄还不知怎样刻薄呢。后人笔记小说中多有说到宋氏兄弟的故事的,作结论时多半都有点茫然,总是流露出一些崇兄抑弟的意思来,这些人做出这样的品评,又何尝没有一种“为我”的意思?既然下笔著述总得体现自己有修养吧,要体现自己有修养总得说宋祁的器量格局在乃兄之下吧……
哪有工夫去管死后
杨朱说:“万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生存就有贤愚、贵贱,这是不同的;死亡就有腐臭、消亡,这是相同的。即使这样,贤愚与贵贱也不是万物本身所能做到的,腐臭、消灭也不是万物本身所能做到的。所以生不是万物本身所生,死不是万物本身所死,贤不是万物本身所贤,愚不是万物本身所愚,贵不是万物本身所贵,贱不是万物本身所贱。那么,万物的生与死是相同的,贤与愚是相同的,贵与贱也是相同的。活十年也是死,活百年也是死。仁人圣人也是死,凶人愚人也是死。生时是尧舜,死了就是腐骨;生时是桀纣,死了也是腐骨。腐骨是一样的,谁知道它们的区别呢?姑且追求今生,哪有工夫去管死后?”
不管什么项目,高手总是比较孤独的,思想家也不例外。王弼这样的玄谈高手跑到何晏家里是去找场子练筋骨的,没想到对手居然都是菜鸟,害得王弼只能自己跟自己练,尽管这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望,但没有对手决计是一件悲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