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忍”法
“坚忍”者,君子所为,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于事业则会一步步接近成功,于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其甘味。
忍者为高,品格赢人
原文
子长尚黄老,进游侠,班孟坚讥之,盖实录也。好游侠,故数称坚忍卓绝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及此篇之述贯高皆是。尚黄老,故数称脱屣富贵、厌世弃俗之人。如本纪以黄帝第一,世家以吴太伯第一,列传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赞称张、陈与太伯、季札异,亦谓其不能遗外势利、弃屣天下耳。
译文
司马迁崇尚黄老,仰慕游侠,班固以此来讥讽他,也是符合事实。仰慕喜爱游侠,所以多次称赞坚忍卓绝的操行,例如屈原、虞卿、田横、侯赢、田光以及此篇叙述的贯高都是这类人物。崇尚叹服黄老,所以多次赞扬视富贵如草芥、厌世弃俗的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例如本纪中以黄帝为第一,世家中以吴太伯为第一,列传中以伯夷为第一,都是有这种意图的,此篇末赞中讲张耳、陈馀和太伯、季札不一样,也就是指他们不能抛弃权势重利,摆脱天下,自由遨游。
解读
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国藩正是把“恕”当作“夫子”的一项重要的修养目标。“恕”,是对人而言的,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求别人做。“忍”,则是对自己说的,“好汉打掉牙,和血吞”,便是善于忍。“恕”、“忍”,都包括在“柔”字之中。曾国藩一生刚强,却又极重柔道。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活学活用
郭子仪是唐代中期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在平定安史之乱及藩镇叛乱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唐玄宗以下四代皇帝倚为国家栋梁,权倾天下,功盖一代。
鱼朝恩是个宦官,他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却以皇帝代表的身份,有权号令天下所有的将领,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幸臣。他对郭子仪曾百般谗毁,却难以撼动,仇恨之情无处可发,竟暗中指使人盗掘了郭子仪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掘,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俗话讲,宰相肚内能撑船,几千年来,宰相成千上百,大约也只有郭子仪能当之。正由于他具有如此的器度,才能在那个战乱不已、奸佞横行、国君无能的时代,度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险滩,享尽荣华,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宋朝的吕蒙正很有点涵养,从不记人之过,当他刚刚被任命为副宰相时,进入朝堂,有人在帘后指指点点地骂道:“这小子也配当副宰相吗?”
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一些同僚十分生气,便派人去查问这个骂人者的姓名、官位,吕蒙正连忙制止了他们。从朝堂退下来后,同僚们还是愤愤不平,很后悔刚才没有查个水落石出。吕蒙正说:“一知道了姓名,终身都不会忘记,倒不如不知道。别再惦记着这件事了,骂两句对我又有什么损害呢!”
同僚们都很佩服他的雅量。
战国时,赵惠文王任蔺相如为丞相,官职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十分气愤,和他左右大将说:“我是大将军,曾经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才出使几次秦国,官职竟比我大。以后在路上碰到他,我一定给点颜色让他看看,让他知道我廉颇的厉害。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中,他这样想:因为有我与廉颇将军在,强横的秦国才不敢对赵国怎样,如果我们为了名利,将关系闹僵,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到时赵国就会被人欺负了。从大局着想。只有让着他。自此以后,蔺相如便装病不上朝,即使出门,也不走大街上。
有一次外出,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队过来,赶紧叫车夫掉转马头,躲到一个偏僻处。手下的人都说他太胆小,害怕廉颇。
蔺相如说:“秦王自恃强大,威武盖世,诸侯各国都惧怕他,我却敢在朝廷上对他发难,如此,我还怕比秦王威风小的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进入赵国,就是因为有廉颇将军与我蔺相如在。”廉颇听到这话后,打着赤膊,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求宽恕他的鲁莽无礼。自此以后,文丞武将齐心协力,共同保卫赵国。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就要做到“忍让为先”。人无完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都有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别人的时候,或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少遭明刀暗箭,我们就非要懂得忍让之道不可。
忍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一种度量、一种糊涂。如果我们人人具有宽容忍让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变得更加和谐。
智慧金言
富贵而难忍受的,在于他不能安分于富贵,因为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贫贱之人,原本就一无所有,自然对什么都没有欲望,能自得其乐。人在勤苦中,生活被工作充实了,根本没时间考虑其他问题,一旦闲散下来,时间充足,如何将生活安排得尽善尽美,那就不简单了。因为勤苦时是被动的,闲散中却要主动安排。正如俗语说:“快刀斩乱麻容易,抽丝剥茧却艰难。痛之易受在于其明快,痒之难忍在于其迟疑不决。能在富贵中不失其志,在闲散中心有所安,在迟疑不决中不被牵引扰乱。必然是具有相当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
忍者神龟,耐力成事
原文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译文
过去耿恭简公曾说过,做官第一重要的是坚忍不拔,有耐性。其实带兵也是这样,和官场往来,我们兄弟们都忧虑的是略知世态需求却本身怀有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想法,既不能硬做自我主张,又不能软去迎合世事,所以到处落落寡合。迪安之妙就在于他全然不了解世态,他腹中虽然也有些不合时宜的念头,却能一味浑同包容,永不表现显露。我们兄弟却时刻显露出来,总不是拥有福气的法子。雪琴和我们兄弟最相像,也少有彼此投合的人。弟应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包容,决不显露表现。将来性情修养纯熟,身体也健壮旺盛,子孙也受用无穷。不要习惯于机变诡诈之方,恐怕在官场越久,德行就会越浅薄。
解读
细看曾国藩自从咸丰三年带兵以来,到打下安庆为止,在这个时期中,几乎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艰难困苦中。但他能从奋斗中求出路,终于获得最后的成功。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叫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活学活用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坚忍,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刀不藏锋时,叫“忍”。“忍”,怒也,是心字和刈字组合而成的一个古字。心中的感情思想像利刃没遮拦的时候叫怒。怒不是忍。
心中无“刃”,空空荡荡无利器的时候,也不是“忍”。
刃锋磨隐了,刃锋藏在心胸的刀鞘里,才能算是真正的忍。
“忍”不是窝囊废物般的吞气吞声。所以“忍”之“刃”就不仅仅是标音的声旁,也是对表义的义附。“忍”是一种能力。《说文解字》说“忍”,“能也”。
“能”又是什么?
“能”是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骨肉,所以把贤能而强壮的人叫做能杰。
忍是能力,就是说“忍”首先是一种很有内在的锋芒的力。忍是一种能力,是那些善于把尖锐的思想感情含蓄起来的人的本领,是他们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条件。腰带宝刀的韩信,硬是从别人的胯下钻了过去,能够忍受胯下之辱的检阅,没有超凡的内在定力,恐怕是很难完成的。范蠡也是一个大忍者,辅佐勾践赢了夫差,面对盛大的功利,依然能够清醒地身退,这恐怕也绝非是那种以物喜、以己悲的愤愤者所能为。
既然如此,忍常常也是一种韬略。
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韬光养晦,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崛起做好准备。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韬光养晦的故事,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他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
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
伍参说:
高高山上,
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
三年不飞,
一飞冲天:
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
此非凡鸟,
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
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
庄王一听,立刻竖起不逊眼,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
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
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干,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