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21863700000041

第41章 知人知事人才为宝(4)

有此三害,治政就得不到好效果。所以,“成大功者不小苛”,“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意思是说,对于立大功劳的人,不苛求他的小过失;对有远大谋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处;对有高尚德行的人,就不指责他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招揽天下贤达之士,以兴治国安邦之计。

清世宗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又说:“知识短浅之过,朕自然宽恕,加之教训,但必须知过必改,……”意思是,“赦小过,举贤才”是为政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知识缺乏而犯的过失,自然会受到宽恕,只是要加以教育训导,使之知过改就改。也就是说,对于犯小过的人,“宜教而勿逐”。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爱护人才的做法。

在美国内战初期,林肯所启用的军队将领大多是没有缺点或大缺点的人,但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总是败在叛军的手下。林肯后来发现,叛军的将领,无不或多或少地有些缺点,但他们在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也更突出。于是林肯改变用人方式,力排众议,任命了贪杯好酒的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终于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面。美国管理专家杜拉克就此评论说:“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虽制御功臣,而能回容,有其小失”(对功臣虽然约束较严,但常能曲予宽容、原谅他们细小的过错)。

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姬佗举办晚宴,和百官共庆胜利。席间,灯烛忽被风吹灭,有人趁此暗地里牵王姬的衣袖,被王姬扯下冠带,请庄王查办。庄王认为:酒后狂态,人之常情,如果为这事而查处某人,只会伤害国士之心。所以庄王反而命令大家都扯下冠带,尽情欢乐。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绝缨会”。两年后,晋楚发生战争,有一人表现特别勇猛,庄王一问,原来此人就是“绝缨会”牵王姬衣袖的人。这个故事说明,当政者大度用人,能赦免部下的小过失,做部下的往后会更加卖力尽职。因为“赦小过”,实际上是一种激励的方式,无形中使被赦免的人得到一种幸免受罚的内疚忏悔感,进而转化为戴罪立功的动力源。

所以,古人一再强调,“将治乱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曹操于建安十九年,在《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中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意思是说,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所不足,怎能因此而废弃不用呢!有关部门要好好想想这个道理,那样,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弃不用,官府也就没有旷废的事了。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我国古代举荐人才的一段佳话。

此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悼公三年(前570年),年老的中军尉祁奚请求退休。晋悼公为由谁继任,征询祁奚的意见,祁奚“称解狐,其仇也”。晋悼公刚要任命解狐,不料他却病死了。晋悼公又询问祁奚谁可任中军尉,祁奚回答说:“午也可。”午就是祁午,是祁奚的儿子。后来中军副尉羊舌职也死了,祁奚又推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继任。晋悼公于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副尉。

《左传》的作者在评价这件事时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他还引用《尚书·商书》中的话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意思是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能发扬光大。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这些都是说祁奚举荐人才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祁奚不仅能够出以公心举荐人才,而且善于保护人才。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晋国公卿范鞅与大夫栾盈发生矛盾,于是鼓动父亲范宣子灭掉栾氏。范宣子当时主持晋国政事,手握大权,栾盈被迫逃到楚国,范宣子杀死了与栾盈关系密切的箕遗、黄渊及羊舌虎等人,拘禁羊舌虎之兄羊舌赤、羊舌肸等人。有人对羊舌胖说,你受这个罪太不乖巧了,并准备为他说情,羊舌肸却理都不理。羊舌肸对人说:一定要祁大夫说情才管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祁奚听说羊舌赤、羊舌肸兄弟两人要被治罪,当即由快马驾车面见范宣子,说:“《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蓍勋,明征定保。’夫谋面鲜过,惠训不倦,叔向(有焉舌肸)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矣;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佑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范宣子听了他这番话,也觉悟到打击面过宽,立即登车到平公那里,请求释放羊舌赤、羊舌肸等人。而祁奚却不见羊舌肸而归。

祁奚“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优良品德为历代所赞颂,成为举荐人才的楷模。他保护羊舌赤、羊舌肸的事迹鲜为人知,其爱护人才、公私分明的作风非常值得后人效法。

战国时代,赵国有位平原君赵胜,三度拜相,礼贤下士,宾客投奔者至数十人。

赵孝成王八年(前258年),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甚急。赵王命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救援。平原君打算带领20名能文能武的随员,如果恳请不行,便以死相拼,迫使楚王联兵,即所谓“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纵而还”。因为是要以死相拼,所以随员只从门客中挑选,不到外面寻找。谁知挑来选去,只选得19名,还差一人。

这时,有一位门客毛遂,自告奋勇,表示愿随平原君出使。当平原君知其在门下已经三年,便以锥子装在口袋中,其尖马上就能显露出来为比喻,认为毛遂在门下3年默默无闻,不能胜任此次出使,劝其留下。毛遂立刻回答道:“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尖)见而已。”表示如果早将他装入袋子中,不仅尖端可见,还将脱颖而出呢!平原君见其很有辩才,便同意毛遂为随员,一同使楚。

到了楚国,由于一路的谈吐,其余19名随员都改变了对毛遂的讥讽态度,“皆服”其论议。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苦口婆心地讲述联兵抗秦的利害关系,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仍无结果。其余19名随员鼓动毛遂:“先生上。”毛遂按剑上殿,楚王怒叱毛遂下去。毛遂仗剑进前,先以气势镇住楚王:“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乎。”然后陈以利害,一面指出楚国的优势:“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一面又批评楚国的懦弱:秦将白起“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强调:“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一席话,软硬兼施,弄得楚王连连称是,当场表示“谨奉社稷而以纵。”毛遂怕楚王反悔,立即问道:“纵定乎?”楚王回答:“定矣。”毛遂马上让楚王左右的侍从取来鸡、狗、马血,自己捧着铜盘跪在楚王面前说:“王当歃血而定纵,次者吾君,次者遂。”于是,赵楚合纵、联兵抗秦的协定生效,楚王命春申君将兵救赵。出发前的第二方案,得以实现。

平原君一行回到赵国后,深感“相士”识人的不易,自叹道:“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于是,以毛遂为上卿。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便是来自这个故事。它给人们的启示,除了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敢于自己推荐自己之外,还有一个用人者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显示其才能的机会的问题。两相结合,必然收到更大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齐襄公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弟弟,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老师。齐襄公十分荒淫,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叔牙去了莒国。

后来,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大臣们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夺取君位,因为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他得到鲁庄公同意,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仲带人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别回去,但小白听不进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为他死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而,公子小白没有死,鲍叔牙救了他,并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说服大臣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

公子纠在鲁国军队护送下赶到齐国时,齐、鲁两国打了起来,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同意。

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

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到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而齐桓公不仅没有报一箭之仇,反而让管仲当上了相国。鲍叔牙则甘愿作管仲的副手,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才说服了齐桓公这样做。

智慧金言

对统治者和领导人来说,用人毫无疑问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真正的用人之道,惟一的标准,理所应当是才能和德行。只要是真正想干点事,而不是尸位素餐和混日子,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要任用贤明有才的人,需要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比如齐桓公,不计较差点要命的一箭之仇,爱才胜过泄私愤,管仲才得以不死并当上相国。倘若换个人,管仲或许早就命归黄泉了。鼠肚鸡肠,容不得异己的人,迟早成不了大气候,下场也好不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还得要有功夫和时间来进行考察。毛遂自荐的能人毕竟是少数,越到现在,毛遂自荐越发成了投机取巧、拍马专营者惯用的手法,并常常美其名曰“自我推销”。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对“自我推销”者多留点儿神,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决定取舍。中国北方农民有句大白话说,是马是骡牵出来蹈蹈,意思是说是好种还是孬种,让它出场表演就知道了。话虽不高雅,却包含至深道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也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用人的一个起码准则。既用又疑,不但自己揣上一桩心病,也使被用的人离心离德,身在曹营心在汉,说不定还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取而代之。

用人确实大有学问。极言之,家国兴衰,事业成败,几系于用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