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身居官职,系天下苍生的祸福,操持可以不严明吗?任何人都知道为官必须守正不阿的道理。遗憾的是,做官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把持不住名利的诱惑,古来为官贪贼枉法者不胜枚举,遂招致一代又一代的兴亡更替,造成涂炭生灵无数。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原文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①,亦不立善名②,只浑然和气③,才是居身之珍。
注释
①恶事:坏事。②善名:好的声名。③浑然和气:浑然,纯厚貌;和气,温和的态度。
译文
标榜节义的人,一定也会因节义受人毁谤;标榜道学的人,经常因为道学招致怨尤。所以,君子既不接近坏事,也不树立好的声名,只有保存纯厚温和的气质,才是立身处世的珍宝。
解读
人要平实做人,不要自我标榜。人生的大道,近在眼前,毋需远求,能够尽本分,明是非,知进退,就是身在大道之中。“真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道德仁义不是由嘴巴创造出来的,而是因躬身力行而存在的。为人做恶当然不对,标榜虚名也是不对,得名只在切身做人而已。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原文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①之人,以和气薰蒸②之;遇倾邪私曲③之人,以名义气节④激砺⑤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⑥中矣。
注释
①暴戾:残酷的意思。②薰蒸:就是感化的意思。薰,香草名,在此作沐、感沐解;蒸而熟之。③倾邪私曲:指行事不由正道。倾邪,不正;私曲,不公不直。④名义气节:名义,谓名称与义理;气节,谓志气与节操。⑤激砺:感发鼓励。⑥陶冶:化育裁成之意。杜甫诗:“陶冶性灵在底物。”
译文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要用诚心来感动他;遇到残酷乖戾的人,要用和气来感化他;遇到行事险恶不走正道的人,要用名义气节来感化他;这样天下便没有不能受我化育的人了。
解读
“处世无奇但率真”,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人都具有理性,再顽冥暴戾的人,都有理性抬头的时候,这是人的一线生机所在,只要待以至诚,顽石可以点头。人,不可能独来独往,诚永远是人生在世的不二法宝。另一方面,人都有向善之心,谁也没有为恶损人的本心,遇有误入歧路的人,待之以诚之外,再勉以名节,而不幡然醒悟者,未之有也。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原文
一念慈祥①,可以酝酿两间和气②;寸心洁白③,可以昭垂百代清芬④。
注释
①慈祥:慈善也。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②两间和气:两间,指天地之间;宋史胡安国传:“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和气,指冲和之气。③洁白:干净,清白。④百代清芬:百代,犹言知古;清芬,喻清德也。交选陆机文赋:“诵先民之清芬。”注:“先民,谓先世之人,有清美芬芳之德而诵免。”
译文
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造成天地之间冲和的气氛;胸中方寸的洁白,可以把清德流传到知古之后。
解读
看花可喜,花便可喜;看树可爱,树便可爱。人的一念之间,不仅会使大地处处都是美境,做起事来更是顺手快意。至于方寸洁白,行事无不合于理法,合于理法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惟君子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君子德业能膏泽子孙,历百代而声光焕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为人岂可不慈祥为念,洁白存心?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原文
夸逞功业①,炫耀文章②,皆是靠外物③做人。不知心体莹然④,本来不失⑤,即无寸功只字⑥,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注释
①功业:功劳跟事业。②文章:谓文字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文章则司马相如。”③外物:外在的事物。有形之万象曰物,在此指功业、文章。④莹然:明洁可监貌。晋书乐广传:“此人水镜,见之莹然。”⑤失:乱,紊乱。大戴礼:“乡祭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⑥寸功只字:言功业、文字之微也。
译文
夸张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采,都是靠外在的事物在做人。殊不知人的心体明监,只要不失本性,就是没有寸功只字,也自然有可以堂堂正正做人的地方。
解读
立身处世保有本性才最可贵。人生有三不朽,建立功业,成一家之言固然都属其中之一,但坚守人的本性,维系天地间理法的“立德”,更居三不朽之首。可见远在数千年前,人类就认为不失本真才是天地间第一可贵的事。所以,人不一定要求外物来衬托本身,平凡就是伟大,只要心体莹然,本真不失,就可以抬头挺胸地做人。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原文
持身不可太皎洁①,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②;与人不可太分明③,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④。
注释
①皎洁:光明洁白。②茹纳得:就是容纳得下的意思。茹,纳。③分明:清楚的意思。④包容得:包含容纳得下。
译文
处世不可以太标榜清高,一切羞辱、委屈、毁谤、谩骂,都要容纳得下;交友不可以太过于计较,一切好人、坏人、贤者、笨者,都要包含得下。
解读
“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客得”,这并不是在告诉人连男盗女娼之徒都要视为好友,然后同流合污,而是在教人要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比我强的人,我当然要学习,比我差或行为不正的人,我们要以之攻错;人一方面不能离群索居,一方面必须不断接受磨练、不断和环境奋斗,而这都要和其他的人发生密切关系。如果不能包容周遭的一切,不能以周遭的一切做为进取的张本,人生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原文
休与小人仇誉①,小人自有对头②;休向君子诌媚③,君子原无私惠④。
注释
①仇誉:敌对结怨。②对头:适当的仇敌。③谄媚:逢迎的意思。④私惠:私相授受的恩惠。
译文
不要和小人敌对结怨,小人自然会有对头;不要对君子逢迎取媚,君子原本没有私相授受的恩惠。
解读
做人重在做好分内的事,己分已尽,就可以进而“立人”、“进人”,以本身无愧无怍的条件去影响人心、转移风气,令君子们刮目相看。否则,舍本逐末,以意气和不顺眼的人计较结怨,只有遭到对方进一步的报复;向君子讨好取悦,只有招致轻视,失去身份。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原文
受人之恩,虽深①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②,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③,薄之尤也④,宜切戒之。
注释
①深:厚的意思。②虽隐不疑:是说即使还不明显就深信不疑。③刻之极:苛酷到了极点。刻,作苛酷解;之,作至、到解。④薄之尤也:刻薄得超出于众人之上啊。
译文
受了别人的恩惠,即使非常深厚也不会想到应该报答,而受了别人的怨气,虽是些微的也要加以报复;听到别人有过失,即使还不明显马上就深信不疑,而听到别人的善行,虽然已很明显也要加以猜疑。这可谓苛酷到了极点,刻薄得超出人情,应该深加戒除。
解读
人必须记住“根本”,应该“厚道”。人在社会上立身行事,再是聪明睿智,也不能一帆风顺,最起码也要有朋友的支持,才能成功立业。如果一到腾达之时,就把从前曾经相助的朋友视同路人,其人比禽兽还不如,最后终将为人们所不齿,得来的事业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至于“厚道”,同样是做人的原则之一。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想平平稳稳过日,谁也不愿犯上过失。当一风闻某人有了过失时,就一口咬定,甚至绘声绘影,姑且舍人将何以堪,即本身人格不谈,易地而处,自己又将何如?而“做好”本是人的本分,否认了别人的善行,同样地自己又算什么?因此,人生在世,不能不记住根本——厚道存心。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原文
处世不宜与俗同①,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②,亦不宜令人喜③。
注释
①与俗同:和一般人一样。俗,一般人。国策赵策:“不和于俗。”②厌:憎恶;如讨厌,即讨人憎恶。③喜:作夸耀解。说苑复国:“乐羊已得中山还,有喜功之色。”
译文
人生在世不应和一般人同流,也不应和一般人相违;作任何事不应使人感到憎恶,也不应使人加以夸耀。
解读
此乃“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易。其中的意思,凡是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非常明白。所谓不偏、不易,在立身处世上面,就是行事合乎常情常理,无过与不及;同流合污固然不可,和一般人相去太远也有失人情;太过清高固然不可,阿谀取媚也足为不齿。只有守着本分处世,既不违背义理,又合乎人情,才是一位真正能够有为有守的人。
过俭者吝啬过让者卑曲
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①,为鄙啬②,反伤雅道③;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④,为曲谨⑤,多出机心⑥。
注释
①悭吝:贪而不舍之称。原化记:“老人曰:‘悭吝来除,术何由成。’”②鄙啬:即鄙吝,贪而不施。③雅道:正道。雅,正的意思。荀子荣辱:“君子安雅。”集解:“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④足恭:取媚于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⑤曲谨:谓谨慎但及于细行。宋史李网传:“平居无事,小廉田谨,似可无过;忽有扰攘,则错愕无所措手足。”⑥机心: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成玄英疏:“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译文
节俭,是一种美德,太过了就变成贪而不舍,变成贪而不施,反而有伤情理;礼让,是一种好的行为,太过了就变成取媚于人,变成谨于细行,会给人有机心的感觉。
解读
世上钱财到底有限,而费用无穷,所以应量入为出,以俭持身。宋倪思曾说:“俭者君子德,俭则节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之子俭。”可见俭有“养廉”、“广德”、“福后”三大好处,自古以来即被认为治生之道。俭固然是美德,但也是有分别的。节省得合理,就叫做俭;舍不得用钱,节省得不合理,就叫做悭吝,悭吝就是刻薄。世人对已得的钱财,往往为了不舍,而对人对已百般刻薄,其实这又何苦?再多的钱财都不能适度调与,与废物何异?古人同时说过这样的话:“若过刻,亦非家之福也。”一个过于刻薄的人,做事不会体恤实情,自然难被旁人忍受。礼让和节俭同样是美德,但凡事过于拘谨,同样也不合情理。“过谦必诈”,这是古人对礼让太过者的看法,可见凡事过与不及,都不足取法,只有中庸之道,才合乎人情义理。
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
原文
不可乘喜而轻诺①,不可因醉而生嗔②;不可乘快而多事③,不可因倦而鲜终。
注释
①轻诺:轻易就许诺。以言许人曰诺。②生嗔:生气。嗔,作怒、生气解。③多事:多管闲事。④鲜终:少有结果;在此为有始无终之意。鲜,罕、少;终,结局。
译文
不可以乘着一时高兴而轻易许诺。不可以因为喝了酒就随便发怒;不可以乘着一时冲动而多管闲事,不可以因为事情劳累而有始无终。
解读
任何人、事、物的接触,都要放得远大,不能只及于眼前,一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失去原则。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四者都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不轻诺、不生嗔,可以远害全交;不多事、不倦怠,才能成就事业。四者都做到了,眼前的人生一定是和谐圆满的;做不到,一定要生活在是非忧乱之中。
勿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贫
原文
天贤①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②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③哉。
注释
①贤:善曰贤,在此则是动词;善之、使之善的意思。②富:财物丰足曰富;在此则是动词;富之、使之财物丰足的意思。③戮民:罪民。戮,有罪的。商君书算地:“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
译文
上天使一个人聪明,是要他去诱导众人的愚昧,但世上的聪明人反而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来揭发他人的短处;上天使一个人财物丰足,是要他去济困众人的贫困,但世上财物丰足的人反而仗着自己所拥有的,来欺压贫苦的人。这些真是上天的罪人啊。
解读
我国人文发皇甚早,《大学》上所讲的完整的人生哲学,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放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代而不易,可见我国的人文宝藏非常丰富,矿苗举目皆是,我们实在应该好好加以开采,不能妄自菲薄。这里所讲的道理,就是现代社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若要再有进步,就要先具有“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的原则。这又可见我国古代圣贤的眼光多么高超。上天让一个人拥有聪明、财富,无非要他去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他却反而拿来做为欺凌别人的本钱,这一来莫说社会将会变乱,就是本身在别人思无可忍之后,也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做人做事,依循理法则存,不循理法则亡,每个人都要对这一层有明白的认识。
不忧患难不畏权豪
原文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①;遇权豪②而不惧,对恂独而惊心③。
注释
①惕虑:忧虑。惕,忧、惧;虑,谋思。②权豪:权,指有权位的人;豪,指强横的人。③对恂独而惊心:恂独,即梵独;无兄弟曰恂,无子曰独。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恂独。”惊心,心里惊骇。这句是说看到梵独的人会起同情心。
译文
君子在忧患之中不会忧愁,在宴饮游乐的时候反而会忧虑;遇到有权位不讲理的人不会畏惧,面对梵独的人会起同情心。
解读
这里讲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以及“威武不能屈”,对人同情。忧患为人生所不可避免,能承受忧患才能走向成功之道;耽于宴乐足以加速腐化人心,且失去契机;君子畏天理不畏权豪;人不能没有天伦之乐,失去天伦之乐的人,就如同花木失去阳光而没有生机。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原文
风恬浪静①中,见人生之真境②;味淡声稀③处,识心体之本然④。
注释
①风恬浪静:喻生活恬静。②真境:仙境;③味淡卢稀:喻淡泊自甘,不沉迷于美食声色。味,指食物;声,声色。④本然:本来的面貌。
译文
在恬静的生活之中,可以找到人生的仙境;在淡泊的环境里面,可以看到人性的本来面目。
解读
不平静的生活虽能给人磨练,但同时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平静的生活虽不能给人刺激,却能使人在忧患之后感受安定之乐。繁华景象使人得耳目声色之娱,但不能使人有实在之感;淡泊的环境虽无繁华景象,却使人发觉耳目声色之娱不能把握。
不亲富贵不溺酒食
原文
有浮云富贵之风①,而不必岩栖穴处②;无膏肓泉石之癖③,而常自醉酒耽诗④。
注释
①浮云富贵之风:视富贵如浮云的品格。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朱注:“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风,风骨,高尚品格之称。②岩栖穴处:居住在严穴之中,喻归隐山林。③膏肓泉石之痴:对山水风景的深爱。膏肓,在此指成痴难反的意思。④醉酒耽诗:即饮酒作诗。耽,倾、倾注。
译文
只要有能视富贵如浮云的高风亮节,根本就不必到山林之中修养。虽然没有对山水风景的癖好,但能经常饮酒作诗也自有一番情趣。
解读
人的通病很多,这就是其中之一。道理明明白白在眼前,却要说到极高极远处;其实有心求道的人,只要随时俯身检省自己,随时都可以得到想要拥有的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把这句话拿来一起玩味之余,你很可能就会在自己身上,或朋友之中得到印证。
恬淡适己身心自在
原文
竞逐听人①,而不嫌尽醉②;恬淡适己③,而不夸独醒④。此释氏⑤所谓不为法缠⑥,不为空缠⑦。
注释
①听人:听任他人。②尽醉:指一心醉于名利。③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适,从、顺从。④独醒:独自清醒,指不沉于名利的竞逐。⑤释氏:谓佛也,佛姓释迦氏,略称释氏,晋书何充传:“于明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⑥法缠:法,即一切法,梵语,就是一切事物和道理。缠,束、缠束。⑦空缠:为虚无之理所束缠。空。指虚无之理。
译文
竞逐名利任由他人,但并不因此嫌恶他人醉于名利。恬静淡泊乃为顺从自己的本性,但并不因此夸耀自己的清高。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被事物和道理所束缠,不被虚无所束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