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21872700000011

第11章 德表

原文

夫天道极即反,盈则损。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毅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

译文

天道运行的规则永远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所以做人要想保持大聪明、大智慧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处于虚灵若愚的心理状态中;要想保持多闻广见、博学能辩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觉得永远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要想保持武勇刚毅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永远处在有所敬畏的状态;要想保持富贵显赫、广有天下的优势,就必须让自己现在所享有的永远有所节制,局限在最小限度内;要想兼济天下,恩泽苍生,就必须保持谦让恭顺的美德。

解读

国家的兴衰成败往往与统治阶级的用人原则有很大关系。而用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官员的优缺点,以及怎样使用他们才能扬长避短。也就是我们说的要知人善任。

纵观中国的历史,但凡贤明的君主,大都是能知人善用、破格选拔、听取意见,从而使国家出现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而一些昏庸的统治者,往往不辩是非、任用奸臣,结果对不起自己的皇祖皇宗不说,倒使自己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占有优势,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确立了其中原霸主地位;秦孝公重用商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以后各朝各代的君主,也都有各自的用人方法,从而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生动的用人故事。

活学活用

汉武帝以前,由于前秦战乱,百业俱废,因而从汉高祖至文景之治,都是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汉朝历代帝王都崇尚黄老学说,在管理上讲究无为而治,这样虽然有助于经济的复苏,但对国家管理来说,则存在思想封闭、奖惩不明、人浮于事的弊端。出现了中央集权弱化、诸侯各霸一方、中央与地方沟通严重不足、政令不通的局面。在人才的任用上,裙带关系和门第之风盛行,阻碍了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在对外政策上,汉朝一直以和亲来换取和平,因而军队战斗力低下,致使匈奴边患越发猖獗,不断在边境掳掠滋事,侵土扰民。如此嚣张气焰再不予以打击,势必会危及到汉朝政权。

汉武帝不愧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登基以后,深谙其危害,遂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改革措施,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汉武帝以前,中央政府的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大都由郎官出身。郎官是侍卫皇帝左右的小官,人数很多,如果不是出身官家或有中等以上财产的人,是很难做到郎官的。这样,官吏的来源很狭隘,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机构扩大的要求。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迫切要求有政治上的地位。汉武帝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又采用了所谓“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大量提拔起来,充当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从而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力量。

他还把以前没有被重视的“察选”制度,大大地加以扩大和发展: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听候甄别试用。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公孙弘,就是经过“贤良”的策试(考试)而被重用的。后来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国每年举孝(孝涕的人)、廉(廉洁的官吏)各一人。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则由政府来“征召”。被征召的人由汉武帝亲自召见,被认为合格的,就授给官职。汉武帝还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他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相关官职。像东方朔、主父偃、朱买臣等著名汉臣,都是由于上书言事而后被重用的。

此外,汉武帝还设立了“大学”,通过学校来选拔官僚。

通过以上的政策和改革,汉武帝大大加强了秦始皇曾经加以发展的官僚制度。用从“民间”(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中间)选拔出来的官僚来代替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这就是官僚制度的特色。这种制度在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沿用。

智慧金言

古语云:“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企业高层管理者如果悉心学习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雄韬大略制国事的雄才、智勇之举,对自己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改善管理,才能引领企业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