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21910500000009

第9章 为官箴言(1)

上下和谐,情意相通

原文

上下司,势分统属,亦要情意流通。有地方公事,不妨面禀。盖文移往复,未能完结者,得一指陈晓畅,案可立定。且时常见面,谗慝不生。而才品可观,亦在上游睹记中矣。

译文

上下级关系,除了按照职务权限及隶属系统建立联系以外,还要经常进行情感联络,沟通意见。对于地方上的相关政务,不妨亲自拜访,当面汇报并听取意见。由于公文往来延迟,未能按时办理具结的,只要得到一个指点、一番剖析,立即就可明白晓畅,对于所须呈请批示的问题也就能立刻作出决定。况且时常见面,那些无端中伤诽谤的谗言就不容易产生,而自己的人品、才能也可得到充分展示,因而在上级的心目中就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活学活用

君臣相互猜疑不和,对于国家而言,相当与大难临头了。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呢?是借机挑拨,以便使自己飞黄腾达?还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尽力弥补君臣之间的嫌隙?桓伊从大局出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桓伊是东晋孝武帝时期最出色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演奏竹笛,被称为“江南第一竹笛演奏者”。

当时,宰相谢安由于功劳和名声都特别大,引起了朝廷中一些小人的妒忌。他们在皇帝面前说一些谢安的坏话,造谣中伤谢安。于是,孝武帝与谢安之间便产生了误会。

有一天,孝武帝邀请桓伊去参加一个宴会,谢安也陪同前往。桓伊想利用这个机会调解他们的矛盾。因为国家和人民而言,皇帝和宰相不和,对极其不利的的情况,何况,是受了恶人的蒙蔽才误会宰相的。

孝武帝命令桓伊吹笛子,他吹奏一曲之后,便放下竹笛说:“我对筝的演奏虽然比不上吹笛子,但还勉强可以边弹边唱,我想为大家唱一曲助助兴,需要一个会吹笛子的人来帮我伴奏。”

孝武帝便命令宫廷中的一名乐妓为桓伊伴奏。桓伊又说:“宫廷中的乐师与我可能配合不好,我有一个奴仆,与我配合相当默契。”孝武帝便同意了桓伊的要求。

那位奴仆吹笛,桓伊便一边弹筝一边唱道:“当皇帝真不容易,当臣子也很难,忠诚老实的没好处,反而有被怀疑的祸患,周公旦一心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管叔和蔡叔反而散布他的流言蜚语。”桓伊唱得声情并茂,真挚诚恳,谢安听着听着,禁不住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袖。一曲唱完,谢安离开座位来到桓伊身边说:“您太出色了!”孝武帝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也显露出愧疚的神色。后来,君臣之间便冰释前嫌消除了误会,两人和好如初。

桓伊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来劝谏皇帝,而不是在背后议论皇帝的不是,方式委婉,效果又明显,实在是高明之举。如果桓伊在背后议论皇帝的不是,很可能给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但会加重皇帝对谢安的不满,也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有什么想法还是以委婉的方式当面陈述比较好。

智慧金言

身处官场,既是下属,也是上级,因此,善于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就十分重要了。如何使上级了解自己的人品,又如何向同僚或下属展示自己的才德,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上多作请示汇报,请教指拨,体贴上意,便于做好工作。

对下多作调查研究,听取陈述,熟稔下情,利于作出指示。

于是,在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中,互相了解、信任,多交流意见,联络彼此的感情,就可以减少文牍往来的繁杂与迟延,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下级的交往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既要符合礼仪,又要维护尊严;既能不刻意巴结逢迎,也不能存心结党营私,努力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这样才能显示做官为民的浩然正气。

建立健康、融洽、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是做官处世的必备素质。

处事虚心,幕佐品行

原文

必行其言者,弊或流于自是,则又不可。宾主之义,全以公事为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况幕之智,非必定贤于官也,特官为利害所拘,不免摇于当局,幕则论理,而不论势,可以不惑耳。然隔壁听声,或不如当场辨色,亦有官胜于幕者,惟是之从,原于声价无损。意在坚持,间亦偾事。故士之伸于知己者,尤不可以不虚心。

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为主人忠谋,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凡与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视,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为媒孽,其势既孤,其阂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

译文

言出必行的人,有时候就会自以为是,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处理政事所不允许的。幕僚与主人之间,处理一切关系应该把公事放在首位来考虑。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更何况幕僚的智慧和能力,不一定就比主人强多少,只不过是主人被各方面的利害关系所束缚,因而在处理事务时往往考虑过多,才犹豫不决。而当幕僚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务时,只考虑事务本身,而不会被复杂的利害关系所纠缠,因此也不会因为事局中的厉害关系而感到迷惑糊涂。然而不管怎么说,隔着墙听一个人说话,当然不如当面察言观色了解的清楚,因此,也有主人在事局当中比幕僚明白的时候,那就按照主人正确的决策去做,这样做对自己的声誉身价毫无损害。幕僚有时固执己见,往往可能把事情搞坏。因此,作为幕僚,在把主人当做知己朋友去忠心耿耿建言献策时,也要虚心向主人学习,听取主人的意见。

先互相信任,后互吐真言,朋友不过如此而已。因此,想使主人采纳你的建议,首先得让主人信任你。尽心竭力地为主人出谋划策,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名望而不是利益。然而,凡是与主人相互依赖忠心为主人效力的幕僚,一般都有所图谋,一旦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拨弄是非。由于喜欢挑拨离间,人们往往不愿接近他,他就茕茕孑立,和主人也容易产生隔阂,言行上稍不谨慎,诽谤攻击之词也就随之而来。因此,要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学活用

“身在其位,谋其政”,这是为官首要品质,也是古之良训,每个做官者都应谨记且遵行。为官者须时刻把握职守,以全部心力才智开展工作,将公事作当做自己的“私事”来做。以天下惟公,公事为重为先的胸怀一心扑到国家社稷的大业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六年,刘邦立长子刘肥为齐王。因肥年幼,特拜曹参为相,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曹参原为战将,初为齐相,便力求图治。为此,他请来齐儒百余人,询问治世之道。但众儒各陈其言,曹参不知从何人之说。正当他烦乱之时,有人说胶西有一盖公,老成持重,不事诸侯,饱学黄帝、老子之书,是治国贤者。

曹参闻后,特备厚礼,派人往请。盖公见来者心诚意善,便应曹参所邀到了齐国。曹参热情安置后,便向他请教治世之道。

盖公说:“若使齐得以大治,必用无为而治之法。”何为“无为而治”?盖公接着道:“天下之大,皆归于道,道生万物,万物生产繁殖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恃有功,作为万物之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邃的‘德’。为此,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奢欲,人民就自然淳朴。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曹参听后,倍感新奇,当下自己搬入厢房,将正堂让与盖公居住,闲暇便来听他讲述黄老之学;遇事便来向他请教处理之法。时间一长,曹参对黄老之学便颇有参悟,并将其用于对齐国的治理当中。

曹参在齐九年,政依黄老,果然把齐国治理的很好,参也被百姓称为贤相。

惠帝二年七月,丞相萧何死。曹参被召入朝,临行,将一切政务交与后任,并嘱托后相说:“君此后请留意狱、市二处,慎勿轻易更动。”后相听后,说道:“一国政治,难道除了狱市外,都是小事吗?”曹参道:“也并非如此,但狱、市两处,在那里的人都很多,若狱律、市规一有变动,奸人无处容身,定要闹事,社会就不安定了。我这是事前相劝,望君思之。”后相闻后,方才无言。曹参这才向齐王辞行,动身赴朝。

善于侍奉上司,却不体恤民众疾苦的官员,是会遭人讽刺的,因此人仕为官者应当立志做一位贤明的官员。倘若事情可以顺势发展而成,就不必非要另行标新立异,至于关系到民众的利益和发生伤害、杀人、盗窃等大案要案时,接近民众的知府知县官的了解必定最为清楚,又岂能唯唯诺诺,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就算会受到上司的驳斥,也应该把详细的汇报给上司,上司必定会另有正确处置。所谓下属诚心诚意而上司无动于衷的事是不会有的。上司对于下属官吏,刚开始接触时看他的语气是否平和,稍久之后看他办事是否稳妥、勤奋、谨慎,再久之后看他为人是否干练敏捷、忠诚老实,这样渐渐达到上下级互相信任的地步。所谓获得上司信任方能治理民众,道理就在这里。如果只是行为举止合乎官场应酬礼节、迎合谄媚、乞恩固宠,甚至剥夺民脂民膏孝敬上司、巴结上司,这些都不是正人君子应有的行为。

智慧金言

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如果仕途顺畅,手中握有实权的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来年,剩余时间都只是个普通百姓。给领导做秘书,不要整日想着怎样才能得到提拔、追逐着权力,应当多看多学领导处理问题的策略,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本领,学到了真本领才能终生受益。

权力的得失,名利的有无,都如过眼烟云,十分短暂;然而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却是长久的、永恒的,谁想夺也夺不去。

建言献策,温词委致

原文

与上司言,不宜直陈,是说也,有所受之也。余性率直,言无不尽,居乡,佐幕无不皆然。将谒选人,故人赠别,谓对上官言须慎默。余虽服膺,猝难自制。凡遇上官询问公事,无不披款直陈,幸叨信任,免于咎戾。然有赏识最优之上官。一日询有家世,遂数述鸟私,备据素悃。上官曰:“子有退志乎?”又谨对曰:“不敢冒昧,他日力不能支,惟祈恩鉴矣。甚蒙许可,并喧谕不宜恋栈之故。”越一年余伤足告病。忽以前语致疑,指为规避,再三验实,甫获放还。益感故人之戒,非身世不知。故对上官言不宜径尽,机不密,则失身。可不慎哉!

译文

和上司说话,不宜直言快语、和盘托出。我这样说,是从我自己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我性情直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乡村生活以及给人当幕僚的时候,都是这个脾气。当我准备步入官场、谋取仕途时,去和老朋友道别,老朋友告诫我,和上司讲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我虽然把他的告诫铭记在心,可是一旦激动,就难以自我控制。上司询问我公事,我就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幸亏上司对我一直很信任,并没有惹来祸端。但是,有一天,最赏识我的上司问起我的家庭情况,我便把家中的情况、自己的理想,还有对家人的思念都告诉了他。上司紧接着问我:“难道你要退出官场吗?”我赶紧说:“哪里敢呢,等过些年,我力不从心的时候,希望您能体恤我,把我不能继续任职的原因告诉大家,恩准我体面地告老还乡。”恰巧过了一年,我的脚受了伤,就去请病假,哪知上司忽然想到以前我跟他讲的那席话,便产生了怀疑,认为我是故意逃避,再三确认了我的伤势是真的后才让我回家。因此,对于老朋友告诫我更加深信不疑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是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悟的。所以,对上司说话,一定不要直言快语、和盘托出,如果不注意保密,就会惹火烧身,千万要谨慎呀!

活学活用

说服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能够顺利地说服上司则是一种优秀的官场技能。为官者如果遇到了比较固执的上司,这种技能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官箴》书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些职场中的基本规劝原则与方法。首先要明确是劝服而不是争论。实践证明,争论的双方并不会因为争吵改变自己的想法,反而会因此更加确定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只会更加坚持己见。因此,如果你想让他人同意、赞同你的看法,按你的办法去做,必须向其婉转地劝谏。其次,劝说别人的依据必须周全、详尽,特别在说服上司的情况下更是这样。要通过劝说让他们接受那些对大家都有益处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没被他们理解和认识到的东西。

历史上最能为这段话做注解的例子莫过于“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战国时代,赵国由赵太后执掌政务,有一次遇到强大的秦国的进攻。赵太后打算向齐国求救。齐国却坚持要长安君来齐国做人质,才能派遣援兵。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喜欢的小儿子,赵太后坚决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固执的太后非常愤怒:“有谁敢再劝我,我一定不轻饶他!”

为了赵国的存亡,左师(官名)触龙愿意去说服太后。可是触龙见到太后,并不直接说明来意,而是慢慢地唠起了家常。触龙说:“老臣很久没来看您了,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太后说:“我行动全靠车载。”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这些沟通使得太后的怒色消解了。

触龙说:“我的儿子,年龄小,而我又老了,私下里非常疼爱他。”太后问:“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女人才疼爱呢。”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长远考虑。您送燕后(太后的女儿)出嫁,握住她的脚痛哭,舍不得分别。可您祭祀时,一定会为她祷告:千万别被夫家抛弃回娘家来。希望她生育子孙,在夫家代代富贵。”太后点头认可。触龙最后说:“您是真心为燕后考虑啊!您现在把长安君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却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的并不长远啊!”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也因此派来了救兵,赵国也得到了保全。

触龙的劝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不直来直去,而是“委曲详尽”,层层推进。其次,要站在被说服者的立场上进行劝说。第三,摸透对方的心理,道理要讲得透彻周详。如果能这样做,很多人都会意识到劝谏者的良苦用心,从而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达成共识。如果没有成功,不能就直接放弃,应当再次详尽地陈说利害,如此反复地进行劝谏,并在此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最终使上司心悦诚服,主动地按照你的建议去做,达到“使之相从而后已”的结果。

智慧金言

不论是封建社会的幕僚,还是近现代的秘书,都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尴尬角色。俗话说,官前马后没好事,但这个角色就必须在官前马后活动。遇到开明的上司,建言献策还有机会被采纳;遇到糊涂一点儿的上司,日子就难过了。怎样才能把这个尴尬的角色把握好呢,那就要注意处理问题、处理关系的尺度。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度呢?关键是要摸清上司的为人、品行、水平等等,只有对上司十分了解了,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交流,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