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21956000000003

第3章 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1)

——王室专属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亦称西敏寺,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英国人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它的前身是7世纪时建在泰晤士河一个小岛上的祭祀圣彼得的小教堂。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因为它位于城区以西,而城东伦敦塔外的一个都会寺院叫“东寺”。

早在8世纪这里便有教堂了,即816年撒克逊国王塞伯特所建的隐修院。105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下令对其进行扩建,以作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并正式启用。之后这一带便成为身份不凡的地区。历代皇帝都喜欢在教堂中加入自己一笔,直到15世纪末整个工程才告竣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哥特式教堂由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它的外观恢弘凝重,装潢优美精致,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威斯敏斯特教堂东临泰晤士河,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正门朝西,占地面积八英亩,主体建筑是前后三排长达287米的宫殿大楼,两端和中间由七座横楼连接。宫殿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高塔。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高102米,长宽各22.9米,全部为石质结构,内部共分11层,因其防火性能强,所以被用来存放议会的重要的文件档案。

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整座建筑金碧辉煌,前面两塔高耸,显得庄严神圣,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彼得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

教堂内的穹顶宽阔高远且构造异常复杂,由穹顶垂直悬挂的大吊灯华丽璀璨,流光溢彩。从入口到祭坛,一路是华贵富丽的红毯,祭坛上则铺着鲜艳的红色丝绒、装饰得金碧辉煌,这里就是举行王室加冕礼和皇家婚礼的地方。祭坛前面有一座尖青靠椅,这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宝座,据说是件有700多年历史的、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宝座下面摆放着一块来自苏格兰的被称作“斯库恩”的圣石。宝座和圣石都是英国的镇国之宝。祭坛后面就是修建者爱德华的墓碑,高达三层。

教堂的精华杰作位于最东端,是建于1503~1519年的亨利七世礼拜堂,以其造型精巧的扇形穹顶而闻名。其实,礼拜堂本身也是一座小教堂,因为它不但有独立的本堂,还有两边的侧廊,亨利七世的陵寝设在礼拜堂的一端。因装饰华丽精美,亨利七世礼拜堂被认为是“所有基督教国家中的至美之所”。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宛如倒挂着的晶莹华美的钟乳石拱顶,设计大胆,构思巧妙,是整个建筑中最精彩之处。室内布满各种壁龛,每个龛内都有雕像,多达上百个。

在教堂内还有许多像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样的献给死去君主的建筑,西敏寺教堂的宏伟和别有洞天由此可见。

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门镂刻优美,屏饰装潢精致,双塔巍峨高耸,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教堂四周高处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装饰,使以灰色为主调的教堂在庄严中增加了几分典雅和华丽的情调。其精美豪华、富丽堂皇为英国教堂之冠,不愧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外有一对塔楼,由圣保罗教堂的设计者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学生在18世纪设计。整个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形的石雕精美细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苍穹。教堂顶上林立的塔尖直冲天际,建筑精巧。东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塔顶有一口闻名全球的大本钟。钟楼建于1856年,大钟重13吨半,直径7米,时针长2.75米,分针长4.27米,钟摆重305公斤。每走一小时,就会报时一次,洪亮的钟声通过英国广播公司的光宝王传遍世界。大钟的监制人为本杰明·荷尔爵士,大本钟因此而得名。

教堂南侧是修道院,创建于13世纪,是一方形庭院,周围设开敞拱廊,拱廊周围另有许多附属建筑物。修道院庭院的东南面有一处宝库厅和地下小教堂。小教堂现为寺院博物馆,长方形的厅堂内陈列着国王、王后和贵族们在葬礼中放置在无盖棺材中供人凭吊的雕像。这些雕像造型异常真实生动,因为它们都是根据真人死后的面容模制下来的。其中以爱德华三世(1312~1377)的雕像最为古老,以英国海军中将纳尔逊子爵的雕像最为精致。

纳尔逊子爵是被誉为“海洋权威的化身”的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海军指挥官,他曾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拿破仑,从而最终导致了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失利。

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圣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其他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结婚、葬礼等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它见证了泰晤士河的千年沧桑,触发着游人的思古幽情。它不仅是英国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筑,还是一座难得的历史博物馆。

●历史与荣耀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国际上知名度绝不亚于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对于英国的百姓来说,它的政治地位几乎可以和白金汉宫相提并论。这不仅因为它是大多数英国人寄托精神信仰的所在,更重要的,它还是英国王室历史荣耀和悲欢的见证。

在1540年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即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的教堂,1540年之后,一直是伦敦的国家级圣公会教堂。自11世纪中期英王爱德华一世在这里修建宫殿、重建教堂以来400多年,威斯敏斯特宫一直是英国的主要王宫,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这座教堂首先受关注的是它的政治意义,其次是纪念意义,第三才是它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加冕典礼上,英格兰本地居民拥聚威斯敏斯特教堂前欢呼庆贺。神经质的诺曼人错误理解了这一场面,威廉在整个典礼过程中惶惶不安,唯恐丧命。加冕结束后,诺曼士兵对人群发动攻击,还焚烧了周围的一些房屋。

自此以后,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包括当今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据统计,约有40位王储在此登基。王室成员的婚礼以及其他历史性的庆典,也多在这里举行。此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英国君主的陵墓所在,他们死后都长眠于此。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实际上成为英国王室的御用教堂。人世间的尊荣繁华,从这里获得,也从这里消逝。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英伦王朝的风雨沧桑。西敏寺是一部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总是在英国经历重要历史时刻时进入世界的视野。据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护国主克伦威尔被杀后,头颅挂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顶上61年。

1947年,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她的远房表兄菲利浦王子的婚礼也是在此教堂举行,几年之后的1952年6月1日,伊丽莎白二世同样在这座教堂加冕登基。

1997年9月6日,英国王室在这座教堂为戴安娜王妃举行了葬礼,当时曾有媒体报道说,估计有2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一场面。而就在为戴安娜举行葬礼的16年前,此教堂见证了她与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

数年之后的2002年4月9日,它再次以盛大的场面进入全世界的视线:当天250多台摄影机和400名技术人员,动用一万米长的电缆,将英国王太后的盛大葬礼的现场转播到全球187个国家。王太后生前曾在此举行过婚礼和加冕仪式,现在又在这儿举行她的葬礼。这足以说明这座教堂对于英国王室及其臣民的重要意义了。

众所周知,英国的教堂几乎是随处可见,其中也不乏气势宏伟、艺术成就颇高者,然而,只有威斯敏斯特教堂堪称英国的圣地,在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

英国人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因为这里除了接纳王室成员下葬,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会被获准埋葬于此,人们都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位于教堂中央往南的甬道上的“诗人角”,是文艺家的墓葬地。有幸在此场面的长眠都是一些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英国14世纪的“诗圣”乔叟,就安葬于此。他旁边是丁尼生和布朗宁,都是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著名的小说家哈代和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也都被葬在这里。

这些诗人和小说家的陵墓周围设有一扇专门的“纪念窗”,上面描绘着他们的名作。“诗人角”中央,并排埋葬着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和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还有些文学家死后虽葬身别处,但教堂仍为他们树碑立传,《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和苏格兰诗人彭斯就享受着这种荣耀。

教堂北廊还立着许多音乐家和科学家的纪念碑。这些人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牛顿,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牛顿的墓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这是在向人们表明他在科学上的功绩。

此外,进化论的奠基人、生物学家达尔文,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也都葬于此地。当然也有一些人本来有资格葬在这里,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并没有在这里立碑。雪莱和拜伦这两位举世闻名的大诗人就是两个例子,他们都因为惊世骇俗的言行被教堂拒之门外。在物理与化学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法拉第据说也有在此下葬的资格,但是由于他信仰的教派不属当时统领英格兰的国教圣公会,而威斯敏斯特教堂正是圣公会的御用教堂,因此,教皇拒不接受他在教堂内受飨。

威斯敏斯特教堂内还安置着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丘吉尔、张伯伦等知名人士的遗骸。但随着“入驻”的人越来越多,而教堂内的空间有限,所以部分伟人的坟墓就被迁移至圣保罗大教堂。

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官兵的花名册也保存在教堂内。在教堂大院正中还设有无名英雄墓,供人们在此地驻足停留、凭吊缅怀。

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其辉煌壮丽的宏伟气派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教堂之一。无论在世界建筑史,还是在英国悠长的历史上,它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心灵鸡汤》中提到威斯敏斯特教堂有这样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虽然这曾经被无数人传为经典,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并不存在这样的碑刻。

●忏悔者与征服者

作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创建者爱德华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他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后不过几日便死去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更加悲哀的是,他居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使得觊觎王位的亲王、贵族纷争不息。最后来自法国的日耳曼贵族威廉,战胜了其他的对手,以征服者的姿态坐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忏悔者爱德华这个英国国王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忏悔者爱德华一生十分曲折,他生于1004年,其母是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的妹妹。幼年时代,为了躲避英国和丹麦人的战争,他母亲带着有王位继承权的小爱德华跑回诺曼底娘家避难,直到1042年同母异父的兄弟克努特二世去世,他才回到伦敦继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