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代家具收藏艺术
22158700000007

第7章 明代家具的收藏(2)

圆桌和半圆桌

圆桌及半圆桌在明代并不多见,现在所能见到者多为清代作品,也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有束腰的,有五足、六足、八足者不等。足间或装横枨或装托泥。无束腰圆桌,一般不用腿,而在面下装一圆轴,插在一个台座上,桌面可以往来转动,开阔了面下的使用空间,增加了使用功能。

半圆桌,一个圆面分开做,使用时可分可合。靠直径两端腿做成半腿,把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两桌的腿靠严,实际是一条整腿的规格。在圆桌、半圆桌的基础上,又衍化出六、八角者。使用及作法大体相同,属于同一类别。在清代皇宫及王府园林中,是极常见的家具品种。

炕桌、炕几和炕案

炕桌、炕几和炕案,是在床榻上使用的一种矮形家具。它的结构特点多模仿大形桌案的作法,而造型却较大型桌案富于变化。如鼓腿彭牙桌、三弯腿炕桌等。

鼓腿彭牙做法,是桌腿自拱肩处彭出后向下延伸然后又向内收,尽端削出马蹄。牙板因随腿的张出也向外彭出,因而又写作“弧腿蓬牙”。三弯腿炕桌的上部与鼓腿彭牙桌上部完全相同,惟有腿足自拱肩处向外张出后又向里弯曲,快到尽头时,又向外来个急转弯,形成外翻马蹄。

这类炕桌多用托泥。除框式托泥外,还有圆珠式托泥。

炕案的做法与大型条案相同,通常使用则与炕几的作用完全一致。在皇宫和王府厅堂常在临窗设坐炕,长度一般与建筑的开间相等,正中设炕桌,两侧放坐褥或隐枕,左右靠墙各摆一炕几或炕案,陈设炉、瓶、盆景等摆设。

炕几和炕案只是形制不同,长短大小则相差无几,多呈长条形,主要用于坐时靠倚,有时也有用于放置器物。

概括起来说,炕桌、炕案和炕几,都属于同一范畴的家具。它们在使用中既可依凭靠倚,又可用于放置器物或用于宴享。

炕桌是一种近似方形的长方桌,它的长宽之比差距不大。

炕案除结构和造型有别于桌外,长宽之比的差距也较大。

炕几也叫靠几,长和宽的比例也较大,有别于炕桌。

明代时,炕几、炕桌和炕案的使用很普遍,而且非常讲究。明代《遵生八笺·起居安乐》中介绍说:“靠几,以水磨为之,高六寸,长二尺,阔一尺有多,置榻上,侧坐靠衬,或置薰炉、香盒书卷最便。三物吴中之式雅甚,又且适中。”

香几

香几是用来焚香置炉的家具。但并不绝对,有时也可它用。

香几大多成组或成对使用。古书中对各种香几的描绘均很详细:“书室中香几之制,高可二尺八寸,几面或大理石,或岐阳、玛瑙石,或以骰子柏楠镶心,或四、八角,或方或梅花、或葵花、茨菇,或圆为式,或漆、或水磨诸木成造者,用以阁蒲石,或单玩美石,或置香橼盘,或置花尊以插多花,或单置一炉梵香,此高几也。”

香几的形制以束腰作法居多,腿足较高,多为三弯式,自束腰下开始向外彭出,拱肩最大处较几面外沿还要大出许多。足下带托泥。整体外观呈花瓶式。高度约在90—100厘米之间。

矮几

矮几是一种摆放在书案或条案之上用以陈设文玩器物的小几。这种几,由于以陈设文玩雅器为目的,故要求越矮越好。常见案头所置小几,以一板为面,长二尺,阔一尺二寸,高仅三寸余,有的还嵌着金银片子。几面两端横设小档两条,用金泥涂之。面下不宜用腿,而用四牙。

茶几

一般以方形或长方形居多。高度相当于扶手椅的扶手。通常情况下都设在两把椅子的中间,用以放置杯茶具,故名茶几。

蝶几

蝶几又名“七巧桌”或“奇巧桌”。是依据七巧板的形状创意而成的。由七件形态各不相同的几子组成。为了使用方便,把个别形态的做成双件,这样说不只七件,多者可达十三件。这七种几子的面板,其比例尺寸都要互相谐调,有着极其严格的比例尺度,它比宋代发明的宴几更为新奇。它不仅可拼方形、长方形,还能拼成犬牙形,这在园林建筑的陈设中,可谓别具一格。

供桌

供桌是在大堂和寺庙用来供奉神灵的桌子,如北京法源寺藏的明朝束腰霸王枨供桌,这种供桌有繁富的雕工图案。

琴桌

琴桌,在明清两代专用桌案中除棋桌外,还有琴桌。琴桌的形制也大体沿用古制,尤其讲究以石为面,如玛瑙石、南阳石、永石等,也有采用厚木板做面的。还有以郭公砖代替桌面的,因郭公砖都是空心的,且两端透孔。使用时,琴音在空心砖内引起共鸣,使音色效果更佳。

还有的在桌面下做出能与琴音产生共鸣的音箱。其做法是以薄板为面,下装桌里,桌里的木板要与桌面板隔出3—4厘米的空隙,桌里镂出钱纹两个,是为音箱的透孔。桌身通体髹饰红漆,以理沟描金手法填戗龙纹图案。这恐怕是目前所见最华丽而又实用的琴桌实物了。

画案

民间画案较为朴素,然而,比起日常用的桌子,画案更多一些雕饰,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的明朝四面平浮雕画案,整个造型较为简单,然而,周围一圈和四足都有雅致的浮雕。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明朝束腰几形画案,造型则较为繁琐,四周雕刻有细密的花纹,应该是皇宫和王室的画案了。

四、明式家具坐椅和坐凳

明代是家具艺术发展的成熟时期,各类家具的形制、种类多姿多彩。同类品种中,繁简不同,装饰花纹亦不同,艺术效果亦不相同。

明代坐椅类型有如下几种: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宝座

宝座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榻作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另外,一些王公大臣也有用大椅的,但其花纹有所不同。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他显要位置。

交椅

即汉末北方传入的胡床,形制为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上横梁穿绳代当。于前腿上截即坐面后角上安装弧形栲栳圈,正中有背板支撑,人坐其上可以后靠。在室内陈设中等级较高。

交椅不仅陈设室内,外出时亦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员和富户人家外出巡游、狩猎都携带交椅。明《宣宗行乐图》中就绘有这种交椅挂在马背上,以备临时休息之用。由于交椅适合人体休息需要,故而历经千余年,形式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

圈椅

圈椅与交椅椅圈完全相同,交椅以其面下特点而命名。圈椅则以其面上特点而命名。严格说来,交椅应属圈椅的一种,但由于圈椅的出现晚于一般交椅,故列于后。圈椅是由交椅演变而来。交椅的椅圈自搭脑部位伸向两侧,然后又向前顺势而下,尽端形成扶手。人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故颇受人喜爱,所以逐渐发展为专在室内使用的坐椅。

由于在室内陈设相对稳定,无须使用交叉腿,故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一般椅子的坐面无大区别,只是椅的上部仍保留交椅的形式。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不多见。

圈椅俗名罗圈椅,圈背连着扶手,背板微向后仰,上半部保存着交椅的形式,下半部和普通椅子一样,座面用丝绳或藤皮编织,也有硬心的,一般以硬木本色居多,背板中心有一组简单图案,通体无雕饰。明清两代的式样无大差别,惟明代两扶手端有在云头上雕花的,还有的背板上端突出圈外,向后微卷,是比较特殊的样子。这种椅子宜于在厅堂中方桌两边成对陈设,或夹较大的方几分两列陈设,或作八字形不靠墙陈设。圈椅造型朴素端庄,靠背和座面也很舒适,可作为制造新家具的参考。

圈椅的椅圈多用弧形圆材攒接,搭脑处稍粗,自搭脑向两端渐次收细。为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应,这类椅子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采用光素圆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点缀一组浮浅简单的花纹。

明代晚期,又出现一种坐面以下采用鼓腿彭牙带托泥的圈椅。尽管造型富于变化,然而四根立柱并非与腿足一木联作,而系另安,这样势必影响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重,论等级高于其他椅式。

圈桥在明代还有“太师椅”的别称。“太师椅”这个名称最初始于南宋初年,是从秦桧时兴起的,也是中国惟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

太师椅在宋代是交椅中的一种。据史书记载,宋代有个叫吴渊的京官为奉承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出主意在秦的交椅后背上加了一个木制荷叶形托首,时称“太师样”。此后仿效者颇多,遂名“太师椅”。

明代,这种交椅被美观大方的圈椅所取代,又将圈椅称为“太师椅”。至清代又将所有的扶手椅都称为“太师椅”。这显然是不妥的,况且清代并无“太师”之官名。因此,明代称圈椅为太师椅,是对圈椅的又一美称,清代将所有的扶手椅称为太师椅,则是民间的俗称而已。

此外还有轿椅,和圈椅的制作一样。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的,但也有摆在内室的。靠背后仰角度较大,座心软,可以单独放在床前或其他角落。

太师椅和床式椅的形式相似而尺寸较小,并且是成对的。椅背基本是三屏风式,有两扶手,椅面多为方形,也有抹角的。故宫所藏多数是清代制作,而精品多是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乾隆年间所制尤精,取材包括紫檀、花梨、乌木、鹳翅、红木、桦木、楠木、棕竹等等。有些式样特殊,花纹新颖,并向铜器、玉器、织绣等方面吸取材料,加以创造,使它适合于坐具的格局,花纹刀法圆熟,磨工光润。还有镶瓷、镶玉、镶珐琅和镶另一种木雕花以及黑漆描金等作法,都是乾隆年间的特色。这种椅子有和方桌成一份的,有和匡床、茶几成一堂的,式样花纹都彼此照应。以靠素墙衬托最佳,若靠装饰性很强的隔扇,即不大相宜。

官帽椅

官帽式椅,即一统背加上扶手。一般制作简单,通体光素,只背心有一小组图案。椅有木本色的,也有刷色罩油的。过去官署和住家常常是这样陈设:一张方桌,两把官帽式椅子,两条春凳共为一份。

它依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

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成软圆角。作法是由立柱作榫头,搭脑两端的下面作榫窝,压在立柱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作法。背板作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板做成。

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作法,由于木框带弯,板心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枨。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坐面。正面牙由中间向两边开出壶门形门牙。这种椅型在南方使用较多,以花梨木制最为常见。

四出头式官帽椅与南官帽椅的不同之处是在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在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撇,并削出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块木板磨成“S”形曲背。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观的木质纹理形成这种椅秀美高雅的风格与韵味。

明代的官帽式椅,有的比较特殊,座面为龟背形,六足,两扶手作八字式,座面离地较矮,盘足垂足都很合适。明代木器上,起线打挖的技术特别见长,这种椅子通体起线,无其他花纹,造型非常协调。这种椅子设在案的两面相对,或作八字,宜于不依不靠。还有一种官帽式梳背椅,也是明代流行的。

玫瑰椅

实际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种。宋代名画中时有所见。明代这种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至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过桌面。在架几案或条案前紧靠着一份桌椅时,也以玫瑰式椅为最相当。由于这些特点,使并不十分适用的玫瑰椅深受人们喜爱。

明代玫瑰式椅多圆足,清代有方足而圆棱者,椅背和扶手为三朵祥云组成。

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或红木。玫瑰椅的名称在北京匠师们的口语中流传较广,南方无此名,而称其为“文椅”。玫瑰椅的名称目前还未见古书记载,只存《鲁班经》一书中有“瑰子式椅”的条日,但是否即今之谓玫瑰椅还不能确定。

靠背椅

是只有后背而无扶手的椅子,分为一统碑式和灯挂式两种。一统碑式的椅搭脑与南官帽椅的形式完全一样;灯挂式椅的靠背与四出头式一样,因其两端长出柱头,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杆,因此名其为“灯挂椅”。一般情况下,靠背椅的椅形较官帽椅略小。在用材的装饰上,硬木、杂木及各种漆饰等尽皆有之,特点是轻巧录活,使用方便。

明代凳子的坐墩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方、长方、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制作手法又分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形式。

有束腰凳大部分都用方形材料,很少用圆料,而无束腰凳则方料、圆料都用。如罗锅枨加矮佬方凳、裹腿劈料方凳等。有束腰者可用曲腿,如彭腿膨牙方凳,三弯腿方凳,而无束腰者都用直腿。有束腰者足端都作出内翻或外翻马蹄儿,而无束腰者腿足无论是方是圆,足端都很少作装饰。

凳面所镶的面心作法也不相同,有落堂与不落堂之别。落堂者面板四周略低于边框,不落堂者面心都与边框齐平。面心质地也不尽相同,有樱木心的,有各色硬木心的,有木框漆心的,还有藤心、席心、大理石心等等。用材和制作都很讲究。

具体而言,明代的凳子主要有以下种类:

板凳

一般为粗木本色,制作草率,也有楸木所制,加工较细的。榆木擦漆板凳,取材厚重,四足起线,座面下四周加装牙子,两端刻粗线条云纹或如意纹,牙子不仅为美也有加固作用。板凳取携方便,最宜地窄人多处使用,但也有个一般的陈设格局,即一把方桌、四张方凳、两条板凳摆在一起。

长板凳中有长方和长条两种。

有的长方凳长宽之比差距不大,一般统称方凳。长宽之比差距明显的多称为春凳,长度可供两人并坐,有时也可当炕桌使用。

条凳坐面窄而长,可供二人并坐。一张八仙桌四面各放一条长凳是城市酒店、茶馆中常见的使用模式。这类条凳的四腿大多做成四批八叉形,四足占地面积当是面板的两倍以上。因而显得牢固稳定。

方凳

除了普通木材所制以外,还有用紫檀、花梨、溪鸟翅、红木、楠木等高级木材制造的。座面尺寸不等,式样不一,最大的约有二尺见方,最小的约尺余。或一色木制,或大理石心,或台湾席衬板,硬心,或丝绳藤皮编织软心,四足及边框宽厚稳妥,夏日不施凳套尤其清凉宜人。明代硬木大方凳多半光素,棱角圆润平滑,或有边框四足略作竹节纹的。清乾隆年间所制则花样繁多,并有镶玉、镶珐琅、包镶文竹等装饰。

方凳和方几或方桌可以配合,在室内陈设中,次于椅子,譬如以北为上首,则方凳方桌的一份陈设,多在旁边或下方,或依窗而设。散置时,多分置隔扇两旁,或靠落地罩后炕两旁,或置屋角。

春凳

一般为粗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其精制者,明代有填漆云龙春凳;清代有黑光漆嵌螺钿春凳。因为开头如长几,所以不仅是坐具,还可在上面摆一两件陈设品。

圆凳

是杌与墩相结合的形式。虽然也有粗木的,但并不普遍,主要还是比较精致的,四足多作弧形,也有平直的。乾隆年间所制圆凳,又有海棠式、梅花式、桃式、扇面式等。梅花式束腰镶竹丝,制作尤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