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鉴,要想成为真正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第一步就需要弄清社会的根本道义与做人的准则,之后再找到一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途径与方法,屈伸要有一定的尺度,无限度的屈,就很有可能会走向懦弱与卑鄙。
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王昶在家训当中就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这句话所讲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能以一时的委屈为了后来的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为了最后的胜利的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为了强大,那么人世间就根本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够明白道理者,古今中外确实不乏其人。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辞官,虽然给后人留下不少诗词,但他胸中治国安民的才华却失去施展的机会。同样是清官,郑板桥却采取了忍让的策略,用自己的智慧斗贪官,从而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其实质上就是“屈”与“伸”值得我们后人思考。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两位著名学府的高材生,一起到南方某经济特区打工。甲被安排搞统计,天天和报表打交道,所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他感到太委屈,便跳槽到别的单位,结果连跳十多次槽,十年后也未被重用。
而乙进公司时也是统计员,他安心工作,十年后是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样是班里的高才生,甲是弃“屈”图“伸”,到最后却一事无成。而乙则是以“屈”求“伸”,到最后他成功了。我们要知道如今社会的高才生比比皆是,用人单位如不能先在“屈”中考验你的本事与品德,那又怎能敢在开始时就让你“伸”呢?
人的一生当中是十分复杂的,“屈”与“伸”也是从多方面来说的。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评,不妨先“屈”一“屈”,静下心来找出差距和不足,能够做到及时地改正,其后再图“伸”,千万不可一味地意气用事,同领导顶撞或匆匆辞职,以致使自己铸成大错。与朋友同事发生矛盾,也不妨先采取“屈”势退让,待矛盾化解之后就自然能够同当初一样和好,蔺相如以“屈”待廉颇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
古人有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善待人生中的屈与伸,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只有做到如此才能够办成大事。对于能屈能伸,魏国名将司马懿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司马懿生于179年,在208年(即赤壁之战那一年),出仕时正好30岁。那他这之前这么多年是在干什么呢?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同,司马懿由于是名门之后,他不可能做种田的事,他就在许昌城中,却一直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
最终曹操也是访问了他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这与诸葛亮三顾出山多么相似呀!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曹营的“智囊团”不像刘皇叔手下一无所有,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不可能在里面有什么大的作为,司马懿一开始作的是文学掾,这个官职现在来看可能就是抄抄写写的一类官员,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马懿来讲,是不是有“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呢?但司马懿并没有在乎这些,他在这时是一直“屈”着的。总之一句话,在曹操的时期,司马懿一直都是“屈”着的,虽然他后来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机会,他所有的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的两次重要计策,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汉中的刘备。
这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就这一下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都不为过。但司马懿的真正能力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于是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这一仗打得十分干脆,也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成为魏都督,他终于有了与诸葛亮亲自交锋的机会。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的战术很清楚,这就是坚守不战,因为这样他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侮辱,但司马懿此时很好的发挥了他能屈的长处,终于拖死了诸葛亮。其后他又“伸”了,带兵平定了魏乐浪公公孙渊的反叛,于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但魏明帝一死,执政的曹爽根本不给司马懿机会,于是司马懿又“屈”了下去。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马懿果断消灭了曹爽的势力,这也为后来的晋代魏拉开了序幕。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人生活在世间要吃饭、生存,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出新的出路。能屈能伸才能够有立身之本。
屈,是一种人世间难得的糊涂,是一种“水往低处流”的谦恭;是困难境遇当中求存的“耐”,在负辱中抗争的“忍”,在名利纷争中的“恕”,在与世无争中的“和”。
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以弱胜强的气概;是“无可无不可”的两便思维,是“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自如心态,是“不战而胜”的上善兵法。
“屈”与“伸”者,乃苦乐同在,祸福相互依存,成与败相生。
我们的古圣先哲们为后世留下了这样一个宝鉴,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古来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学”,原来的本意是效法自然、模仿万物的很好的经验总结。一屈、一伸原是人与万物的本能,同时也是为人处世求存的一大智慧。
为对手造成假相
有时候,人必须为对手造成假相,才能隐藏自己真正的目的,令对手在不设防的状态下,使自己的愿望轻松实现。为了自己的目的,人甚至要牺牲很多,包括尊严。在这方面,有一个成语形容,就是“忍辱负重”,意思是人有很坚强的意志,为了最终的目的,忍人所不能。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大将吕蒙因病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他的职务,抵抗蜀将关羽。吕蒙对孙权说道:“陆逊处事谨慎,才堪负重,我看他颇有谋略,最终可担当大任也。可现如今他还没有大的名气,不足为关羽所重视,若用他来接替我的话,那将对外隐藏真实意图,对内明察形势、相机而动,荆州可取也。”后来陆逊果不负重望,以骄兵之计使关羽放心地离开荆州进攻襄阳,陆逊则乘机攻克公安,夺取荆州,最后导致关羽首尾不能相顾,被东吴部将斩杀。
黄武元年,刘备因忌恨东吴斩杀掉了关羽,而率兵进犯东吴,孙权又封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抗敌。陆逊因谋略过人,调度有方,最终大胜蜀军,使得刘备败退到了白帝城。
开始,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来犯的时候,其身边的将领大多都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骄傲自负,大都不听从陆逊的调遣。陆逊按着宝剑说道:“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也惧他三分,今率兵犯境,实则是强敌压境啊!诸君共享国恩,当团结一心,共同抗敌,才可报国恩。现在大家不能团结一心,听从调令,实在太不应该了。我虽一介书生,但蒙主上洪恩当此大任。国家之所以让诸君听命于我,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可以称道的优点,就是能忍辱负重罢了。现在各负其责,岂能推辞,军令如山,不可违犯啊!”
陆逊正是因为自己处事谨慎,才谋超群,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如此良好的风范成为了三国时的一代名将,从而为后人所称颂。
忍辱负重,对于做大事之人采说,它是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非如此。
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也是众所皆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五丈原,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而采取拖延的战术久不出兵。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
司马懿的左右看了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求开战,然而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获得了胜利。
勾践、司马懿两人胸襟之宽广令世人所佩服。与此同时,忍辱负重还是需要勇气与长远谋略的,这根本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越王勾践在吴国之所以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够忍受的侮辱,是因为他深信自己只要能重获自由,一定能够打败吴国。如果当时的越王勾践逞一时之勇,那么就必将会死在吴王的手上,那么对于越王勾践来说也就只不过是一个值得后人可怜和同情的烈士了,最终胜利的还是吴王。因为勾践忍辱负重,才最终灭了吴国,胜利才属于越王勾践,后人才被勾践能忍辱负重之精神所折服,与此同时也会赞扬越王勾践是一个遇事能够做到深谋远虑的人。
忍,并非单指忍辱。忍的涵盖面很广。忍是一种气度,忍是一种智慧,忍是一门学问,忍是一种选择,忍是一种必须。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没有一个不能够做到“忍”的。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至一身,大至天下国家,都离不开忍。现代社会中,许多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因此,忍可以说是一个人修养胸怀的重要任务,是安身立命的最终法宝,是众生和谐的祥瑞,是成就人生大业的重要利器。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国君,姓姬,称公子光。公子光之父吴王诸攀在其临死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按照既定习惯,将王位传于公子光,而是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余祭。在以前的时候,吴国的王位一直都是传于兄弟之间,在到了余祭的时候,才改变了这种方法。余祭死之后,他的儿子僚继承了王位。在这个时候,吴国王族内部争权夺位的现象日趋显露。
公子光处事,善用心计,斗争讲究策略,目光远大。对于早该属于他的王位,一再被别人所夺得,公子光十分愤慨,内心里也深感痛苦,然而,这种愤恨痛苦的情绪,公子光并没有在表面上露出来,因为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时候,如果这种怨恨的情绪表现出来,那么就必然会招致杀身之祸。与之相反,公子光在暗地里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在要害部门安插心腹,四处访贤招士,笼络各种人才,以备将来之用;另一方面,他尽量做出使吴王感到满意的事情,减少了猜疑。最终使公子光成就了春秋霸业。
忍有时作为一种品德,亦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我国历史上,以忍闻名的莫过于唐代娄师德。《隋唐嘉话》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宰相娄师德有一个弟弟,在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后,他问弟弟,怎样居高位而不遭人妒,从而保全自己,达到孝顺父母的目的呢?弟弟说:“从今以后,就是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敢有怨言,我就把口水默默地擦掉算了。”哥哥听了后语重心长地说:“人家朝你吐口水,就是对你发怒,如果你把口水擦了,就表示你厌恶人家,对抗人家,顶撞人家,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不如不擦掉它,让口水自己干掉,并用自己的笑脸来承受这一切吧。”
弟弟任人唾面,已属难能可贵,然而娄师德却能任其自干,则又是难上加难。笑对委曲,是对人无礼的最好反击,也是人处世时最为高明的退让保身之道。对手会为你的风度所折服,旁人也会为你的修养而起敬。而你所做的,不过一忍字而已。何乐而不为?
高度文明的当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素质与修养每天都在不断地提高着,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而要能够做到唾液溅脸而不擦,有如此境界和修养的人恐怕不多,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度量。可是我们只要记住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各种逆境中学会忍耐,忍则有益,斗则必损。当然,我们强调的忍辱负重,并不是绝对的,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奉行逆来顺受,那么就自然会失去原则,甚至丧失人格乃至国格。
某一家韩资企业的一位韩国老板,无理要求在其企业打工的我国工人为其下跪,然而有位工人坚决反抗,宁肯辞职,也绝不受辱,这位工人的如此做法,抗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拒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值得倡导。
湘潭县一位25岁的农村女青年,为挣钱给父亲治病,在进城打工时,误入淫窝,在老板逼迫从事色情活动的情况下,宁肯纵身从二楼跳下,也不干那种龌龊勾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深圳一韩资企业怀疑工厂女工偷窃假发,对其人毛车间的56名女工强行搜身,长达一个多小时,结果并没有搜出任何赃物,在其搜寻的过程当中,管理人员一直让这些女工们将手反抱于脑后,以致使一半以上的女工四肢麻木。有3名女工处于昏迷状态,同时,第二天还准备将女工统统辞退。女工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厂方告上法庭。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根本不可能去忍受屈辱,更不可能为此而忍辱负重,否则,就是愚昧、是懦弱,就会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背道而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然而“忍”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坏了大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从古至今,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如何,就知道能否把此人塑成人才,是否有大将之风范,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全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之的人,决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你解危化险、政通人和。情绪若处理得不好,便容易失去控制,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轻则误事受挫,重则违法乱纪。控制好情绪需要进行理性的克制,需要此人一定要有雅量。雅量,将使你面对攻击者保有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动权;雅量,还将最终迫使攻击者情愿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