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创业最成功
22212900000026

第26章 懂得屈伸之术的人最成功(6)

翟黄直言不悔地说:“你攻城得地,不用来分给兄弟,却拿它来封给长子,这能算是一位有仁德的君主吗?”

魏文侯一听揭了他的老底非常恼怒,喝令手下人将翟黄赶出去!翟黄起身整衣,泰然自若地走了。魏文侯余怒未消,转头又问刚才没开口的任痤,让他评论自己。任痤笑了笑说:“君上是一位有仁德的君主。”

魏文侯很为受用,忙问:“此话怎讲?”任痤不慌不忙地答道:“臣下听说,皇上德才皆备朝中才会有正直的人。刚才翟黄说得那么直,所以我认为皇上是一位有德之君。”

魏文侯听了,非常羞愧,听出任痤话中的讽谏之意。他到底是位有手腕的政治家,顺水推舟地说:“对,翟黄是位刚直之臣,像他这样的人在朝辅政,我国才兴盛。刚才寡人是考验一下他的忠诚。”随后,马上派人传回翟黄,拜为上卿。

这种明里奉承,暗含诤谏的方式,历史又称作讽谏。所以我们在平时,也会经常用到这种方式,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给别人提意见,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人说话一定要考虑到话语将对他产生的作用,要在充分考虑后果的基础上说话。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暑日寒。”言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对那些权贵之人和长辈,建议在自己说话之前预先考虑。可以设问对方一些最基本的事理,这些设问绝对会得到肯定的答复,当同对方在基本事理上达成共识,取得双方在心理和事理的一致和认同时,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谦受益,满招损

欧阳修的《卖油翁》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枢密使陈尧咨是状元出身,大哥陈尧叟也是状元出身,三哥陈尧佐是个进士。真是棠棣联芳,一门风雅。陈尧咨还会拉弓射箭,百发百中,矢无虚发。这不仅在文官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武官中也难能可贵,因此陈尧咨总是沾沾自喜,有一股傲气。为此,人们不喜欢他。

有一天,陈尧咨在场地上射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本领。他一连射了10支箭,9支中了靶心。旁观的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陈尧咨挥手向欢呼鼓掌的人群致意,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突然看见一个拎着两只油瓶的卖油翁,眯起两只眼睛斜视着他,既不欢呼,也不鼓掌,满脸不屑一顾的神气。

陈尧咨心中颇为不快,上前问道:“老头,你看我射箭的本事如何?”卖油翁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神的,不过是时常练习,练熟了罢了。”

陈尧咨被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你竟敢看不起我?”卖油翁说:“你看看我的本事吧!”于是取一个油瓶立在地上,用一个有孔的铜钱盖着瓶口,又用勺子舀了一大勺油,扬手将这勺油从钱孔里注入油瓶。注完之后,钱孔边沿没有沾上一丁点油迹,围看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卖油翁斜视着陈尧咨说:“这叫熟能生巧,有什么神呢?”

骄气十足的陈尧咨听了,沮丧得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气焰从此收敛多了。

晏婴御者悔过修身,相国推荐荣任大夫。晏婴是春秋时齐国宰相,日理万机,常出使各国。每次外出,仪仗隆重,侍从纵列,驷马高盖,威风凛凛。晏婴的车夫,坐在高高的车盖下面,趾高气扬,扬鞭策马,十分得意。回家后仍然骄矜自得,目中无人。

其妻见他见识短浅,不知进取,多次与他争论,他却不以为然。其妻常于门缝中,窥其外出御车之态,见其仍然傲气满腹,骄横无比,十分生气。待他归来后,其妻跪拜道:“贱妾不才,不能奉贵人,请辞去。”他听了,惊诧不已,询问道:“我身为相御,进出威风无比,妻何出此言?”

其妻答道:“晏婴身材短小,不足六尺;外表平庸,容貌若愚;却能任相于齐,名显诸侯。妾观其出,总是那么谦逊自恭,显得抱负深远。如今夫君身高八尺,体魄健伟,却为人仆役,为人驾车不图进取,反而自鸣得意,自以为满足,贱妾因此请求离开。”

晏婴车夫听罢夫人这番肺腑之言,羞愧不已。从此,每逢驾车外出,他总是竭力克制自己,谦和待人,以彰晏婴之德。晏婴颇感奇怪,又问起其中的原因,他如实告诉了晏婴。晏婴见其妻出言不俗,御者又志向远大,便推举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克清军江南大营,清将向荣战死,太平军举酒相庆,表彰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功绩。天王洪秀全更深居不出,军事指挥全权由杨秀清抉择。告捷文报先到天王府,天王命令赏罚升降参战人员的事都由杨秀清作主,告谕太平军诸王。像韦昌辉、石达开等虽与杨秀清等一并起事,但地位低下如同偏将。清军大营既已被攻破,南京再没有清军入攻。

杨秀清自认为他的功绩无人可比,阴谋自立为王。他佯装天父附体,胁迫洪秀全拜访他,并命令他在下面高呼万岁。洪秀全不堪忍受,因此召见韦昌辉秘密商议对策。

韦昌辉从江西兵败回来,杨秀清责怪他没有功劳,不许入城;韦昌辉第二次请命,才答应。韦昌辉先去见洪秀全,洪秀全假装责备他,让他赶紧到东王府听命,但暗地里告诉他如何应付,韦昌辉心存戒备去见东王。

韦昌辉谒见杨秀清时,杨秀清告诉他别人对他呼万岁的事;韦昌辉装作高兴,恭贺他,留在杨秀清处宴饮。酒过半巡,韦昌辉出其不意,拔出佩刀刺中杨秀清,杨当场穿胸而死。韦昌辉向众人号令:“东王造反,我暗从天王那里领命诛杀他。”他出示诏书给众人看,又剁碎杨秀清尸身让众人吞下,命令紧闭城门,搜索东王一派的人予以灭除。

东王一派的人十分恐惧,每天与北王一派的人斗杀,结果是多数死亡或逃匿。洪秀全的妻子赖氏说:“祛除邪恶不彻底,必留祸。”所以劝说洪秀全以韦昌辉杀人太酷为由,施以杖刑,并安慰东王派的人,召集他们来观看对韦昌辉的行刑,可借机全歼他们。洪秀全采用了她的办法。

经此一劫,东王派的人差不多全被铲除,前后被杀死的约有三万人之多。

谦虚是美德,谦虚能赢得人们的尊敬,能取得人们的支持。当你困难时,谦虚会使你得到众人的资助;当你强大时,谦虚会赢得众人的敬佩。古语云:“谦受益,满招损。”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何时,韬光养晦者都需要谨记谦虚二字,不仅可以让你步步高升,危难之际还可以让你避祸。

做人难得糊涂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人们高明的处世之道。在与人相处中,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招致杀身之祸。在与人交往时,就要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不要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显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其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不糊涂的人,非得糊涂不可。郑板桥中进士后,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他为人磊落正直,不容邪恶,廉洁奉公,关心民众,这就与当时污浊腐败的官场之风格格不入。郑板桥又是个艺术家,擅长书画兼工诗。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就这一个“真”字,便使他忍受不了现实中的浊气、腐气和邪气。尽管他的诗作对现实多有揭露,但以他一个“七品”小官的力量,用几首诗、几篇文章,是改变不了世间风气的。面对世间许许多多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郑板桥无力改变,只得无奈接受;只好想办法让清醒的自己糊涂一些,免得遭受更大的精神痛苦。然而,郑板桥又偏偏是个极聪明的人,对什么事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求糊涂,反而“难得糊涂”,可见这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多少忧伤,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也寄寓了许多哀痛与沉重。“糊涂”之所以“难得”,还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这里的“糊涂”已不再是词语意义上的糊涂了。它是超越了无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虚静、淡泊的心灵状态。它是一种难得的朴拙和真纯,也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糊涂”就是“拙”,“难得糊涂”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越境界。

因此,“难得糊涂”的智慧,它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战略。充分运用“清楚之糊涂”的技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保全自己的一种手段。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

魏明帝死后,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曹爽由于司马懿德高望重,又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不敢自专,都要由司马懿决断。后来,曹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荐了一些人为心腹,驾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可奈何。自己虽然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宗室贵族,而自己是远属,太尉兵权又被夺去,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无法与曹爽抗争。此后,司马懿便称病在家,以躲避曹爽的锋芒。

司马懿居家不出,正中曹爽下怀,心病一去,得意忘形。不过,正在放纵欢乐的曹爽也没有忘记司马懿的存在。没过多久,曹爽的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司马懿处告辞,借机窥探一下司马懿的动静。

司马懿已经知道李胜的真实用意,便让两婢女搀扶着,自己坐在床上。见李胜之后,用手拿衣服,衣服掉在地上,又向婢女示意口渴,婢女送上一碗粥,司马懿喝粥时,粥汁又都顺着口角流到胸前。

看到司马懿如此衰朽不堪,李胜装模作样地哭着说道:“方今主上尚幼,天下人都依赖明公,过去人们只听说您重病复发,可是没想到病得这么严重。”这时,司马懿长吁了一口气说:“我年老沉疾,危在旦夕。君屈当并州,并州离胡人很近,好自为之,恐怕我们不能再见面了。”

李胜连忙纠正说:“我是赴任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装作昏聩地说:“君将要去并州,努力自爱。”这时的李胜,再也顾不得用那些文雅的交际语言了,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稍稍地明白过来,说:“君还本州做刺吏,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我与你分别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面了。”

接着,司马懿又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出来,并让他们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说着,司马懿又呜咽起来。其实,马司懿这时身体状况很好,故意装作昏馈的样子来迷惑李胜。李胜是荆州人,所以把到荆州做刺史说作“君还本州”,本、并音近,正好被司马懿钻了空子。

李胜从司马懿家出来,复见曹爽,乐不可支地说:“太傅语言错乱,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从此,曹爽不复以司马懿为意,更加肆无忌惮地恣意弄权。岂知这正是司马氏的诡计。

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惯例到高平陵去祭祀祖先,曹爽兄弟都随驾出行。司马懿立即在城中部署兵马,先占据了武库,控制了都城。随后,屯兵在洛水浮桥,派人向曹爽等送信说:“大将军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外专权……天下汹汹,人心危惧。现在皇太后命罢免曹爽兄弟官职,自回家中,不得在外逗留,如果胆敢违抗,便以军法从事。”曹爽兄弟回家之后,司马懿征发民工800人,在曹家宅第四围筑高墙,布置人在上面观察曹爽举动。曹爽兄弟不知道司马懿究竟做什么打算,便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说家中没有粮食了,求司马懿接济一些。司马懿接到书信,马上派人送来100斛,并且又送了一些肉脯、盐、大豆,曹爽兄弟见司马懿送粮给他,又都欢喜起来,以为自己可以免死了。

曹爽又一次上了司马懿的当。这期间,司马懿在朝中铲除曹爽的党羽,不久,又将曹爽兄弟下狱,以谋反大逆的罪名,诛杀尽净。从而,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之争以司马氏的胜利而告终。

司马懿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下,采用假痴不癫、装聋作哑的办法,想法蒙蔽对方,从而保护自己,避敌锋芒,以此来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处世当中,如果你处处表现锋芒,时时显示比别人聪明伶俐;如此一来,只会招忌及受害。锋芒太露,常使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太露锋芒者,会像桌上凸起的钉子,容易让人用锤子给敲下来。在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而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在临死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也不敢怠懈。”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尹”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立身处世,学会“难得糊涂”,你的聪明和智慧才得以体现。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人类生存智慧的角度来看,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拒绝糊涂。装糊涂更具有与众不同的灵活作用。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都睁大眼睛盯着,所以,人们对人生关系重大的事,如事业、品德、个性、情感和为人的态度,都尽量采取尽可能清晰明了的态度;而对于工作、生活等难以一时判明是非、衡量得失的事情,还可以采取含蓄隐曲的态度加以应对。糊糊涂涂才是真。要知道,万里晴空是美的。既然都是美的,有时我们何不妨糊涂一次,“难得糊涂”,也正是“大智若愚”的境界。因为,大智若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谋略。懂得“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