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礼身为满洲贵族,同满臣阿山等朋比为奸。康熙四十四年时,两江总督阿山诬陷江宁知府陈鹏年收受盐典违规,将陈革职入狱。
陈鹏年为官清廉,在江宁深得民心。江宁士民为之痛哭罢市,并质问陈鹏年落职之原因。大家俞养直大呼请保“清廉太守”若果不能保,则愿入狱与陈鹏年同死。不久有消息称俞养直死于狱中,当时,学使正在句容督考,应试生童都说:“读书应试,何为也?”把试卷都烧了。
群情激愤。有人以大逆陈上,后来,会审不实,又说陈鹏年曾赶走娼妓,在南市建亭,宣讲圣谕就是大不敬,论斩。但康熙皇帝从江宁织造曹寅等处获知,陈鹏年系清廉之官,而他南巡之时亦有所听闻,立刻诏从宽免罪,命人武英殿修书。
康熙四十八年,噶礼为两江总督,陈鹏年则是苏州知府,署理布政使职。他凡事坚持原则,毫不迁就,噶礼对他十分痛恨,遂上疏康熙皇帝,诬告陈鹏年所作《游虎丘诗》中有怨愤之语。
这首诗这样写道:“雪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雨后万松全逻匝,云中双塔半迷离。夕佳停上凭栏处,红叶空山绕梦思。离宫路出云霄上,法驾春留紫翠间。尘鞅删除半晌间,青鞋布幞也看山。代谢已怜金气尽,再来偏笑石头顽。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鹏数往还。”
为此,康熙皇帝一方面又通过曹寅等人的密奏了解情况,同时,自己也对陈诗加以分析,觉得并无怨气,就再次将陈鹏年调入京师修书,从而使噶礼奸计未得逞。
康熙五十年,噶礼同江南副考赵晋交通关节,榜出哗然。江苏巡抚张伯行上疏参劾噶礼监考作弊,勒索银两,揽卖举人。噶礼亦弹劾张伯行挟嫌诬陷,不肯出洋捕贼等七大罪状,康熙皇帝派人处理,处理之人因噶礼之母是康熙皇帝乳母而偏袒噶礼,回奏张伯行弹劾之事全虚,而噶礼弹劾张伯行情况属实,并提出将张伯行降职处分。康熙皇帝令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复审,也如前议。
康熙皇帝认为张伯行为天下第一清官,清廉公正不会这样,因此又命江苏织造李煦暗中查访案情,以及江南百姓之反映。
噶礼与张伯行之间的互讦经过深入调查,李煦向康熙皇帝陈述事情原委,言张伯行受诬、噶礼植党诸事。康熙皇帝遂据此密奏,排除非议,果断地处理此案,命张伯行复任,而将噶礼罢免,从而使这一案件得到了正确的处理。
因为从秘密奏折中,康熙皇帝获得了不少真实情况,因而在康熙五十一年,他下令扩大秘密奏折的实行范围。大臣、巡抚、总督、总兵、提督官都许密奏。
此外,派往各地的钦差,亦有密奏之权。而督抚对钦差大臣在地方上的所作所为,亦可密奏皇帝。这样,一方面允许朝臣及科道官员风闻言事,一方面又允许相当一批高级官员密折奏事。所以,康熙皇帝对各级官吏,特别对高级官吏的控制空前加强,康熙皇帝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信之人对于康熙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千古大帝康熙而言,若没有这些可以信任的信吏,他便不可能身居大内而对朝臣了如指掌,处理政务也必然不会如此得心应手;对现代人而言,只有多交可信之人,才会使自己在人际圈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成为竞争中的人气王,而立于不败之地。
乐善好施,宽厚待人
不论你有多强大,都必须谦和友善。如果不注意友善,最终很可能失败。在历史上,强大的国家因为不谦与友善而最终衰败下来的例子屡见不鲜。法国在拿破仑时期,其实力之强,欧洲乃至世界无与伦比。
但是,强大的法国让拿破仑越来越骄傲,他野心剧增,不断侵略周边国家,最终因远征俄罗斯而大伤元气,滑铁卢一战使他最终失败。二战前,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实力都已经相当强大了,但是,这些国家的元首野心膨胀,企图吞并世界,结果最终惨败。
与人为善能够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
卓茂是西汉时宛县人,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当过郡守一级的地方官,从小他就生活在书香门第中。汉元帝时,卓茂来到首都长安求学,拜在朝廷任博士的江生为师。在老师指导下,他熟读《诗经》《礼记》和各种历法、数学著作,天文、地理、历算都很精通。此后,他又对老师江生的思想细加揣摩,在微言大义上下苦功,终于成为一位儒雅的学者。在他所熟悉的师友学弟中,他以性情宽厚著名,他对师长,礼让恭谦,对同乡同窗好友,不论他们的品行能力如何,都能和睦相处,敬待如宾。
过人的学识和人品很受称赞,丞相府听说后,特来征召,让他侍奉位高权重的孔光,可见其影响之大。
有一次卓茂赶马出门,迎面走来一人,他指着卓茂的马说这就是他丢失的。卓茂回答道:“你的马是什么时候丢失的?”那人答道:“有一个多月了。”卓茂心想,这匹马跟着我已好几年了,那人一定是认错了。既使那样,卓茂还是笑着解开缰绳把马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离开了。刚走几步,又回头对那人说:“万一这不是你的马,希望到丞相府把马还给我。”
过了一段时间,那人从别处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便到丞相府,把卓茂的马还给他,并当面道歉。卓茂的儒者风范,令世人钦佩不已。
心胸狭窄之人,不管在安邦治国,还是在某些今后的发展上,都不会成大器。“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虽然杀人无数,但当不该杀时,他也能放下弓箭,放人一马。
一天,成吉思汗带了些手下外出打猎,正好遇上与自己有仇的泰赤乌部的朱里耶人。手下们请求说:“这是我们的仇人,请您下令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成吉思汗看着惊慌失措的朱里耶人,说道:“朱里耶人既然现在不与我为敌了,还有什么理由杀他们?”并令想动手的人放下武器,不得伤害眼前的朱里耶人。
朱里耶人起初必定恐慌,现在见成吉思汗无心杀他们,便纷纷上前说话。他们说话中,成吉思汗得知他们常受泰赤乌部的虐待,既无粮食,又无帐篷。于是,成吉思汗大度地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们和我们一起住吧,明天行猎所获我们平分。”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朱里耶人感动不已,皆曰泰赤乌无道,而成吉思汗才是大度的主子,便纷纷投靠了成吉思汗。这件事传到泰赤乌部后,大将亦佬温也来投靠,就连昔日射杀成吉思汗坐骑的勇士哲别也投到成吉思汗的帐下。
三国时,盘踞汉中地区的汉宁太守张鲁,计划夺取西川,扩大自己的势力,以便早日登上“汉宁王”的宝座。益州牧刘璋急派别驾张松到许都向曹操求援。张松走时,除携带一批准备献给曹操的金银珠宝外,还暗中藏了一幅西川的地图。因为刘璋糊涂而又懦弱,当时川中的有识之士都感到在群雄竞争的局面下,刘璋绝对保不住西川,所以很多人都有另投靠山的打算。张松借出使的机会,带着这幅极有价值的军事地图,就是这种打算。
张松一行来到许都,被接待在驿馆里,等了三天才得到接见的通知,心中很是不爽。而且丞相府的上下侍从都公开索贿,才肯引见,这让张松更加摇头。曹操傲慢地接受了张松的拜见礼节,然后责问:“你的主人刘璋,这几年都不来进贡,是怎么回事?”张松巧妙地解释:“因为道路不好走,贼寇又多,经常拦路抢劫,不能通过。”曹操大声呵斥说:“我已扫清中原地区,怎么会还有什么贼寇!明明是捏造借口。”
张松是西川有名的人物,生得头尖额翘,鼻低齿露,身长虽还不满五尺,但嗓音洪亮,说话很像铜钟之声。他读书很多,有超人的见解,以富有胆识出名。自来许都后,发现曹操那样慢待,心中早已不爽;今天又见曹操这般蛮横,于是断了向他投奔的念头,决心教训他一番出出这口气。曹操刚讲完话,张松嘿嘿一笑说:“现在江南还有孙权,北方存在张鲁,西面站着刘备,他们中间拥有军队最少的也有十余万人,这能太平吗?”
这一段抢白顿时让曹操窘得说不出话来。曹操初见张松,觉得他个子小,面孔怪,有了五分不喜欢,此时又发现他言语冲撞,使人很不高兴,索性一甩袖子,起身转进后堂去了。
曹操身边的人纷纷责怪张松失礼,不该如此顶撞。张松冷笑一声说:“可惜我们西川没有会说奉承讨好言辞之人!”这句话不打紧,马上召来一声大喝:“你们西川人不会奉承讨好,难道我们就有这样的人吗?”张松转眼一瞧,这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是曹丞相门下的掌库主簿杨修。张松以前听说过他是朝廷太尉杨彪的儿子,博学善辩,不觉有心难他一难。杨修也一向自命不凡,感觉张松不是一般人物,就邀请张松去旁边书院里较量较量。
两人坐下后,杨修略作寒喧说:“出川的道路崎岖,先生远来一定很辛苦。”
张松答道:“奉主人的命令办事,即使赴汤蹈火,也不能推脱啊!”
杨修故意考考张松的知识,询问说:“川中的风土民情怎样?”
张松看出了对方的用意,所以故作卖弄地回答:“川中本是西方的二郡,古时称为益州。锦江的道路险峻,剑阁的地势伟岸。周围二百八十条道路,纵横三万多里。人烟稠密,到处听得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市场繁荣,抬头看得到四通八达的街巷。土地肥沃,没有什么水旱灾害。经济繁荣,文化生活非常发达。加上物产堆积如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啊!”
杨修接着又询问一句:“川中的人才怎么样?”
张松更加得意地说:“西川历史上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医圣’张仲景、名将马援和著名阴阳家严君平。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举不胜数。”
杨修进一步说:“那么当今刘璋手下,像你这样的人还有多少?”
张松略一思索道:“文武全才、有智有勇、为人忠义豪爽的,有好几百人之多。像我这样无能的,更是车载斗量,难以计算了。”
杨修再问:“先生现在担任什么职务?”
张松谦虚地回答说:“只是一名别驾,很不称职。”迅速反问:“敢问杨先生在朝廷里重任什么职务?”
杨修回答说:“在丞相府里担任一名主簿。”
张松不客气地反击过来:“杨先生的先辈担任国家高级官员,为什么不到朝廷里任职,直接协助皇帝工作,而甘心在丞相府里干这样一个小官!”
杨修听了这话,满脸惭愧,硬着头皮勉强解释说:“我虽然职位不高,但蒙丞相将处理军政钱粮的重任交付给我,而且早晚还可以获得丞相的教诲,很受启发,所以就接受了这个职位。”
张松听到这句话,冷笑一声说:“我得知曹丞相文的方面不明白孔孟之道,武的方面不了解孙武、吴起的兵法,仅仅凭借强横霸道取得宰相的高位,怎么会有什么教诲来启发阁下呢?”杨修一本正经地说:“不对,先生居住在边地,怎么知道丞相的杰出才干呢?我不妨让你开开眼界。”说着,叫手下人从书箱里拿出几卷书来,递给张松。张松一看书名是《孟德新书》,于是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其中共有13篇,都是谈论战争中的重要策略的。张松看完,颇有些不以为然地对杨修说:“杨先生如何看待这部书呢?”
杨修非常炫耀地回答:“这是曹丞相博古通今、模仿13篇《孙子兵法》写成的,你看这部书可以传之不朽。”
张松居然大声笑了起来:“我们西川三尺高的孩子都能把这部书背下来,哪能叫新呢!这原是战国时代一位无名氏的作品,曹丞相把它盗窃来表现自己,这只能骗骗阁下罢了!”
杨修不无嗔怪地说:“这全部是丞相自己写成的,先生说什么川中的孩子都能背诵,未免太过其实了吧!”
没料到张松马上应声说:“如果先生不相信,我可以背给你听。”说完,即合起书来,从头到尾将书中全部字句一字不差背诵了一遍。杨修这才大惊失色道:“张先生过目不忘,真乃天下的奇才啊!”
之后,杨修在曹操面前称赞张松,要求重新接见张松。最后因双方的观点相差悬殊,张松又讽刺了曹操一番,随后离开许都,把身上带着的那张价值连城的地图献给刘备了。
可惜曹操一辈子都在寻觅人才,却因自己一时的骄矜之态而助了他人一臂之力。
富而有德是非常难得的。人富了,往往说话的口气就硬;国家强大了,通常做事就霸道。这样,通常会遭到人们的反对。特别是不能做绝事,不要结很多仇家。要乐善好施,宽厚待人,广泛结好。
争取贵人相助
一般而言,受贵人相助,也有其两重性。如果贵人倒台,身败名裂,你作为他的支持者,必然会受到牵连,仕途、财运或名誉也将受到影响。
一个人要想干一番大事业,还得靠自己拼搏,但有人拼搏了一辈子也未成功。这多半是缺少“贵人”相助。
“贵人”可能是位高权重的人,也可能是当权者崇敬的人。这样的人经验、知识、技能等在那个圈子里很有影响力,说话管用。让贵人扶上一把,有时可以前进一大步。
早年时的李鸿章屡试不第,他一度郁闷消沉,然而,1859年他却受到了命运之神的恩惠,从一个潦倒失意者一跃而成为湘军首领曾国藩的幕宾,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鸿章攀上曾国藩,出谋划策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心腹,当时随曾国藩在安徽围剿太平军。如此一来,曾国藩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李鸿章素有才气,在文书工作方面,深受曾的赏识。
有一次,曾国藩欲弹劾安徽巡抚翁同书,理由是他在处理江北练首苗沛霖事件中决定不当,后来定远失守时又弃城逃跑,显然严重失职。曾国藩愤而弹劾,指示一个幕僚拟稿,总是拟不好,曾国藩想亲自拟稿,但这也不妥当,觉得无法说服皇帝。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乃皇帝的老师,弟弟是状元翁同和。翁氏一家正是“圣眷”正隆的时候,而且翁门弟子遍及朝野。怎样措辞才能让皇帝破除情面、依法严办,又能使朝中大臣无法利用皇帝与翁氏的关系来说情呢?为此曾国藩伤透了脑筋。
几经波折,这个稿子最后由李鸿章来拟。奏稿写完后,不但文意极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刚正的警句,说:“臣铭记职责,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如此一来,不但皇帝无法徇情,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了。曾国藩不禁击掌赞赏,就此入奏,朝廷将翁同书革职查办,发配新疆。
通过此事,曾国藩更觉李鸿章此才可用。
曾有人做过统计,发现公司、企业中90%的中、高层领导有被贵人提拔的经历;80%的总经理要得贵人赏识才得以担此要职;自行创业成功的老板100%受恩于贵人。
职场中人的“贵人”可能就是此人的师傅、顶头上司。不管在什么行业,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已成为一种传统,这种情况在体育界、演艺界、政界更是常见。没有背景来头,没有靠山撑腰,不是名门之后,凭自己崭露头角,那又能怎么样?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如果一无所长,是很难得到贵人赏识的。即使侥幸登上高位,也肯定有一堆人等着看笑话。并且贵人也会比较谨慎,选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就意味着往自己脸上抹黑吗?“相马相出一个癞蛤蟆”,这便是天大的讽刺。
受贵人相助,有利也有弊。大多数贵人提携新人,是出于爱才、出于工作的需要,但也有人是有私心的,为了培养班底,提高自己的实力。如果有朝一日贵人倒台,身败名裂,你作为他的支持者,必然会受到牵连,仕途、财运或名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