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22360600000045

第45章 修身齐家之方(3)

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果然不久后诸葛亮病重,当月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而退。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赶汉军。姜维命令杨仪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象是即将对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这是我能够意料诸葛亮活着,不能料想诸葛亮已死的缘故。”司马懿到诸葛亮驻军营垒处所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没有追上蜀军而还。各路蜀汉军队返回成都,朝廷宣布大赦,赐诸葛亮谥号“忠武侯”。

当初,诸葛亮曾上表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除供给家人衣食之外,还能有一些富余,我也不另置产业来增加收入。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让家里有多余的绢帛和多余的钱财,而辜负陛下对我的恩情。”最后真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蜀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庙祭祀,后主没有准许。百姓就逢时节自己在路上祭祀。

诸葛亮身为丞相,以一国之大,事无巨细,必以躬亲,人非神仙,岂能消受。手下僚属,亦曾以治国理家之道相劝,其实,个中道理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古人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领导贵在知人善任,何劳事事躬亲。况且领导再高明,未必百事通,“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岂能事事包办代替。

8.孙皓暴虐无道

孙皓是吴王朝最后的皇帝,即位前,人们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即位后,却残暴无度,人心尽失。最后在晋国大攻之下投降,受封为归命侯。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七月,东吴景帝孙休去世,乌程侯孙皓即位为帝。孙皓刚即位的时候,发下优抚诏书,打开仓库,贩济贫困,按条例放出宫女许配给没有妻子的人,养在御苑里的飞禽走兽也都放归山林。当时大家交口称赞,认为他是个明君。可是等孙皓控制大权以后,就变得粗暴骄横,喜好醇酒美女,朝廷上下的人都大失所望。

吴国散骑常侍、庐江人王蕃气质、风度高尚,不会看人脸色顺从其意行事,吴主对此不高兴。有一次吴主大会群臣,王蕃喝醉了酒,趴伏在那里起不来。吴主疑心他是故意装出来的,就用车子把他送出去,过了一会儿,又召他回来。王蕃容貌举止庄严,行止自如,吴主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在殿堂之下把他杀了,然后让左右亲随抛掷王蕃的首级,像虎狼那样争抢啃咬,使其首级啐裂。孙皓还派遣黄门走遍各个州郡,挑选将吏家的女儿,凡是俸禄为二千石的大臣家里的女儿,每年都要申报姓名年龄,到十五六岁时要经过一次检选,没有被选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宫女子几千人,孙皓仍然不断地挑选新人入宫。孙皓要建昭明宫,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到山里去督促砍伐木材。然后又大规模地开辟打猎场,推去土山,修筑楼台,极尽工匠与劳工的能力,工程耗费数以亿万计。大臣屡次劝谏,孙皓一概听不进去。

侍中韦昭兼任左国史,孙皓想让他为自己的父亲作纪,韦昭说:“您父亲文皇没有登天子之位,应当作传,不应当作纪。”孙皓不高兴,渐渐开始对韦昭多有微词。后来孙皓认为韦昭不执行他的命令,不忠心尽职,前后的不满累计起来,终于把韦昭抓起来关进监狱。韦昭通过狱吏上书陈说,献上他写的书,希望以此求得赦免。但孙皓却责怪他的书又脏又旧,于是杀死韦昭,把他的家人放逐到零陵。

有一次,孙皓的宠妾派人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一向受孙皓宠爱的司市中郎将陈声,把抢东西的人绳之以法。宠妾向孙皓哭诉,孙皓发怒,就借口其他事情,烧红铁锯割断陈声的头颅,把他的身躯扔到四望山下。孙皓每次宴请群臣,都让他们喝得烂醉,又安排十个黄门郎做统计过失的人。宴会结束之后,黄门郎各自奏报大臣的过失,一个顶撞的眼神,一句说错的话,没有不举报的。重者就要被杀,轻者按犯罪处置,或者剥人的脸皮,或者挖人的眼睛。从此大小官员人心涣散,没有肯为孙皓尽力的。

孙皓还嫉妒比他强的人。侍中、中书令张尚,思维敏捷,善于辩论,谈起问题来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观点,孙皓就很不满,怨恨越积越多。一次,孙皓问张尚:“朕喝酒可以与谁相比?”张尚说:“陛下有百觚的酒量。”相传孔子能饮酒百觚,张尚的意思也就是拿孙皓与孔子相比。谁知孙皓听了说:“你明知孔子没有做君王,居然拿朕跟他相比!”于是发怒,把张尚抓了起来。自公卿而下的大臣一百多人到宫殿叩头,替张尚请罪,张尚才得以免死,被送到建安去造船。不久以后,孙皓还是把他杀了。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水军兵临建业城下,孙皓把双手绑在前面,抬着棺材,到军营门口投降。晋武帝封孙皓一个深含讽刺意味的爵位,叫做“归命侯”。吴国从大帝孙权到末帝孙皓,历经四帝,共59年。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宣告终结,中国大地重获统一。

9.后主降魏不思蜀

公元262年春,魏国执政司马昭率大军分三路伐蜀,蜀将姜维固守剑阁,但邓艾一军却绕过剑阁,直抵成都,刘禅出降,蜀亡。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月,魏帝下诏命令各路大军大举进攻蜀汉,派遣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士兵,从狄道向甘松、沓中进军,牵制姜维;派遣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军队三万人,从祁山向武街桥头进兵,切断姜维的退路;派遣镇西将军钟会统领十万大军,分别从针谷、骆谷、子午谷进军,直指汉中。蜀汉听说魏兵将要抵达,就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领军队前往沓中,作姜维的后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董厥等人到阳安关口协助各据点防守。起先,蜀汉的武兴督蒋舒负责把守阳安口,在位碌碌无为,蜀汉朝廷派助将军傅金顶替他的位置,蒋舒因此怀恨在心。钟会派护军胡烈为先锋,进攻阳安口关口。蒋舒使诡计对傅金说:“现在敌人到了,不去进攻而闭城自守,不是好的打算。”傅金说:“我奉命把守此城,只有保全它才是我的功劳。现在若违背命令出城作战,假使丧失人马辜负国家,死也死得没有价值。”蒋舒说:“你以保全此城为功,我以出战败敌为功,让我们各行其志好了。”于是带领自己的部下出击,傅金以为他是要去出战,所以没有防备。蒋舒率领他的士兵投降了胡烈,胡烈乘虚袭击城池,傅金战死。钟会听说阳安口关口已经攻下,就长驱直入,获得大量仓库积存的粮食。

姜维听说钟会率领的各支军队已经进入汉中,就率领军队返回。杨欣等人跟踪追击到强川口,双方发生激烈战斗,姜维兵败撤退。又听说诸葛绪已经切断通道占据桥头,于是就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想穿插到诸葛绪的后方。诸葛绪得到情报后,向后撤退了三十里。姜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听说诸葛绪撤退,立即往回赶,从桥头通过。诸葛绪赶上去阻截姜维,差了一天没能赶上。姜维就退回到阴平,聚集军队,想奔赴关城。又听说关城已被攻下,就向北水撤退,遇到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会合兵力,据守剑阁以抵御钟会。

邓艾进兵到达阴平,挑选精锐部队,想和诸葛绪一起从江油直奔成都。诸葛绪因为本来接受命令是阻截姜维,向西进攻不是他的任务,于是带领军队前往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想专擅军权,就秘密报告诸葛绪畏惧不肯前进,用囚车把诸葛绪押送回京,将两路军队全部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邓艾先到江油,蜀汉守将马邀投降。诸葛瞻统帅诸军抵御邓艾,邓艾到了涪县以后,就无法再继续前进。尚书郎黄崇屡次劝说诸葛瞻应当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军进入平原地带,诸葛瞻犹豫再三,最终没有接纳。黄崇再三劝说,甚至急得流下眼泪,诸葛瞻还是听不进去。于是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兵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诱降,说:“如果你投降,我一定上表让朝廷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发怒,斩杀邓艾的使者,步好阵势等待邓艾进攻。邓艾派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击他的右翼,派司马师纂等人攻击他的左翼。邓忠、师纂进攻失利,一起率领士兵撤回,说:“敌人还不可以攻打。”邓艾发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哪有什么不可以的?”叱责邓忠、师纂等人,宣称要将他们斩首。邓忠、师纂骑马回头再战,大败敌兵,斩杀诸葛瞻和黄崇。

蜀汉人没想到魏兵突然而至,没做守城的准备;听说邓艾已经进入平在,百姓们惊恐万状,都逃往山林大泽,不可禁止。汉后主召集群臣讨论,有人认为蜀与吴本来是友好邻邦,应该投奔到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山势陡峭险峻,容易防守,应该奔向南面。光禄大夫谯周却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也当臣服于吴。而且治国之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形势发展的自然趋势。从这点上说,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事。同样是称臣,对小国称臣就不如对大国称臣,与其忍受两次受辱之耻不如一次受辱!”汉后主想入南中,犹豫不决。谯周上疏说:“南方偏远蛮夷之地,平常就不交纳供奉租税,还多次反叛,自丞相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们,走投无路才顺服。如今如果去南中,外要抗拒敌兵,内要供奉日常粮食物品,费用浩大,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收取,只能耗损各个夷人部族,那他们必然会反叛。”于是汉后主就派侍中张绍等人奉着御玺向邓艾投降。

刘禅的全家迁居洛阳,临行时十分纷乱仓猝,刘禅的大臣没有随行的人,只有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张通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刘禅而行,刘禅仰仗郤正的导引帮助,才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而无所缺误,于是他慨然长叹,恨自己了解郤正之晚。后来,封刘禅为安乐公。晋王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同平时一样。晋王对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过了几天,晋王问刘禅说:“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郤正听到后,就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后来晋王又问他,刘禅就象郤正说的那样回答,晋王说:“你说得怎么像郤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确实像您所说的那样。”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

赵云病逝,孔明归天,这使蜀国国力日趋衰落;又因连年征战,无功而返,又使得民力耗损的汉室王朝动荡不安。最后,还是落得一个国亡归晋的下场。尽管蜀国众多官员极力抵抗也无力回天,一个个殉国而亡。但刘禅很聪明,他没有选择垂死挣扎,而是主动投降。不但没有被推上断头台,反而封官受爵,过着和以前一样安乐享受的日子。他在晋国没有任何反抗,过得津津有味,乐不思蜀。他的傻为他在官场上的生活保证了一切,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傻子会有不良居心,故而他可以享受安逸生活一直到老,而且因为他,子子孙孙也会过着安逸的日子。比起那些征战沙场,出谋划策,勾心斗角一辈子的人,他很实在,他知道怎样可以一直过着皇帝般的日子而且不用担心有人伤害他。比起那些马革裹尸的英雄们,他真的是个聪明人。刘阿斗并不是个痴呆儿,他有他聪明的一面。尽管他不能流芳百世,只能傻傻地过一辈子,比起辛劳一生而无所得的人,他实在的多。他的确很傻,傻得很聪明。

10.能吏陶侃

陶侃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珍惜光阴,为政清廉,是晋朝一代名臣。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但他戎马生涯四十余年,却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为民多做贡献。至今人们传诵最多的是他珍惜竹头木屑、搬砖治懒的故事。

陶侃年幼丧父,家境贫困,曾担任郡里的督邮。长沙太宁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觉得他不同寻常,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相处,让他们结为朋友后才离去。陶侃后来被察举为孝康,到了洛阳,豫章国郎中令杨晫把他推荐给顾荣,陶侃因此而闻名于世。陶侃等人打败了造反的蛮族人张昌后,他的上司、镇南将军刘弘对他说:“我过去担任羊公羊祜的参军,羊公说我一定能达到他的地位。如今看你,也一定能继承我啊。”后来陶侃果然在平定苏峻叛乱中立下大功。

陶侃威望日高,引起了王敦的妒忌,便把陶侃降了职,调到广州去做刺史。那时,广州人口不多,生产落后。陶侃到了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比较清闲。为了磨练意志,增加力气,锻炼身体,陶侃叫人准备了一百多块砖码在院子里。天一亮,陶侃刚起床,就把砖搬到外面去,码在一个空场上。到了晚上,他又把砖搬进院子里来,码在原地。第二天清早,他又把砖搬出去;晚上,又把砖搬进来。他天天都是这样搬进搬出,从不间断。衙门里的人看到陶侃搬砖,都感到奇怪,就问他说:“大人,为什么要这样把砖搬来搬去?”陶侃笑笑回答说:“我正在为恢复中原而努力,要是生活过分安逸,恐怕将来担当不了大事,所以我用运砖来磨练意志,增加力气,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