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独立性
22648700000002

第2章 让孩子独立生活起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的心爱,把他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儿子长大以后连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想了一个办法: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等夫妻俩回来时,儿子依然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听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抱以一声哂笑。笑它过于夸张,过于荒诞。可它却说明,那些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多么低下,他们成人以后,别说是养育父母,报效国家,就是自理、自立也做不到。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长大以后自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某报曾经刊登过一条消息,有个学生取得了出国留学的资格,但他从小没离开过父母,长到二十多岁连袜子都没洗过。一想到出国后得自己照顾自己,就感到由衷的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的机会。

莎士比亚曾经赞美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确实,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只有人能为自己的现实与未来谋划、劳作,会使用工具。当一个人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赖常常困惑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

依赖别人,意味着无法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难以生存。

依赖别人,也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遇到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久而久之,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容易失去自我。

在日常交往中,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在一个太平洋岛做了一个有关土著民子女抚养与教育的研究。他观察了当地人家庭和部落教育的情况,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母亲在孩子4岁以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但等孩子满4岁时。母亲突然对孩子置之不管了,就像路人一样。孩子饿了要吃饭,母亲不理;困了要睡觉,母亲不理;冷了想要衣服,母亲还是不理。即便孩子哭闹,母亲也充耳不闻。于是孩子不得不自己找吃的,找地方睡觉,找衣服穿。

这时候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谁都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文化人类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教育的文化中断现象”。生活在一个原始狩猎和采集社会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物资贫乏,只有那些意志力坚强、能够独立生活的少年儿童才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些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的儿童则被环境所淘汰。这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与生态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即便在当代,在发达国家,这种推动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的教育方式也有体现。一个教育工作者访问英国,写下了让他觉得很新奇、很有启发的观感:

英国人上街时很少抱小孩,也不牵小孩的手。在英国逛街,人们经常看到有人像牵小狗一样用一条绳子“拴”着孩子,刚见到时总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英国人不喜欢小孩、不爱护小孩,对他们没有一点感情吗?仔细研究,我才发现这绳子并不是一般的绳子,这是幼儿专用的绳子。9英镑一条,3米左右长,绕过小孩的肩膀和胸系在背后,小孩在前面走,大人牵着绳子走在后面。这样,小孩可以自主地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走、去看,不用大人牵着走;大人则可以通过这条绳子确保小孩不会走丢,不会走错。

不怀抱不牵手,从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小孩的态度:让小孩独立自主。从出生起,小孩就被视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在确保小孩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没有给小孩过多的限制。

这位参观者认识一个17岁的男孩,读高中,周末他要到餐馆做服务生,他说他要赚钱去买自己喜欢的音响、CD,去旅游……有个周末,他舅舅带他去航海,出海30多个小时还没回家,参观者问他妈妈,担不担心孩子的安全。母亲回答:小孩需要多一些经历和磨炼。还有一次,男孩参加一个同学18岁的生日晚会,玩通宵,他母亲同样安之若素,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她相信儿子有能力判断好坏,不用担心太多。

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一方面,他们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却要负担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这是一个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身心发生质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有的教育家曾称之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人生转折的关口,青少年应该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具体做法如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依赖别人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能事事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养成规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着做。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要努力创造机会去面对问题,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皇帝”。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4.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