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邻居又发现锉刀没有把炳。为了给锉刀安把柄,邻居又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邻居又发现主人那把生满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于是邻居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邻居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邻居回来。
当然了,那幅画,主人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下午再见到他的那位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邻居正在帮木匠从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像这位热心的邻居那样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事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忙什么了。这类人就属于典型的不能做正确的事的人。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那么对于一名员工来说,什么是“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呢?
一位服务秘书接到服务单,客户要装一台打印机,但服务单上没有注明是否要配插线。这时,服务秘书有三种做法:(1)照开派工单;(2)打电话提醒一下商务秘书,是否要配插线,然后等对方回话;(3)直接打电话给客户,询问是否要配插线,若需要,就配齐一起给客户送过去。
第一种做法,可能导致客户的打印机无法使用,引起客户的不满;第二种做法,可能会延误工作速度,影响服务质量;第三种做法,既能避免工作失误,又不会影响工作效率。你觉得,哪种做法最好呢?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三种做法。而第三种做法就是在做正确的事,第一、二种做法就是在正确地做事,这两者的区别就在结果的不同,其原因是没有把公司的目标与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然后就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这就是说,掌握了正确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地高效率达成目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斯·舒瓦普为自己和公司的低效率而忧虑,于是去找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李能卖给他一套思维方法,告诉他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维·李说:“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10倍的最佳方法。”
“把你明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以此类推。早上一上班,马上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直到你下班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这样做。在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的公司的人也这样做。”
“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并填上你认为合适的数字。”
舒瓦普认为这个方式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艾维·李。舒瓦普后来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那套方法,5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钢铁生产企业。舒瓦普对朋友说:“我和整个团队坚持拣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当然,“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
立刻行动:抢到冠军宝座的好习惯
这是一个刻不容缓、只争朝夕的时代!美国上班族的午餐,都已经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匆忙解决了,“有空再谈”已经成为了他们在这股横扫全球的高效率风潮中的口头禅。但是,许多本来可以很优秀的员工,却在深受拖延的困扰。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笔下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奥勃洛摩夫,此君每天醒来躺在床上,脑子里总会冒出些奇思异想。想来想去老是赖在床上不起来,时光就在幻想和疏懒中蹉跎了。想希望取得一番成就的人千万不要学这位奥勃洛摩夫,不可重蹈这样的覆辙。
成功者的理念是强调行动,不追求完美。世界上每一件东西,从人造卫星到摩天大楼,从汽车到婴儿食品,都是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的结果。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我早就想到了”,可是你想到了又能怎么样?只要你不付诸行动,想法就永远是想法而不是成功。这些人是计划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一天到晚地做白日梦。他们徒有大志,而又怨天尤人,一天到晚地想着做某事,却从没有付诸行动。他们不是设定目标一步步去完成,很可能只有一个大纲,甚至空有一个梦想而已。
狼在森林里追兔子,兔子看到狼来了决定跑,它想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怎么迈才好看一点,遗憾的是兔子还没来得及想完,就被狼吃了。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如是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能成功者既不是那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的人,也不是那些把一切都设想得极其美妙的人,而是那些脚踏实地去干的人。
比尔·盖茨曾向他的员工谈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比尔·盖茨先生的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幸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拖延老人”站在暗处伺机毁掉一个人成功的机会。
《晏子春秋》记载:纪原来是一个诸侯国,后来被齐灭掉了。有一天,齐景公在纪地巡游,发现了一只金壶,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段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骑马不要骑能力低下的马。”齐景公说:“对啊!确实如此。吃鱼只吃一面,是因为讨厌它的腥味;不骑能力低下的马,是因为它不能走得很远。”晏子对他说:“不是这个意思。不吃翻身鱼,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婪,免得耗尽民力。不骑能力低下的马,是比喻不要让奸佞小人在君王身边弄权。”齐景公说;“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国书,那么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纪的亡国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国家的法律、国君的命令都应该悬挂在里巷的大门口,而纪国尽管有着这样的国书,却是放在金壶里,这样还能不亡国吗?”晏子的话揭示了纪国灭亡的原因,就在于它有规则,却不加以宣传实行,而是刻在精美的金壶里面,这有什么用处呢?最后还不是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吗?
任何付诸行动的计划,都比埋在内心的计划要有价值,要养成付诸行动的习惯。一开始或许很难,但是一旦开始这样做了,就会觉得容易了很多。因此,时时想着“明天”、“下礼拜”、“将来”之类的句子跟“永远不可能做到”意义差不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变成“我现在就去做”的那种人。只瞄准而不射击,不是好猎手;只呐喊而不冲锋,不是好士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准备工作上,要立刻开始行动,同时态度要主动积极,要自告奋勇去改善现状。要立即起步,随手拾起身边可资差遣的工具。人们往往是在做的过程中,才找到更好、更顺手的工具的。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出人头地,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就要养成立即行动、“现在就动手做”的好习惯。只有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自己才能“风风火火闯九州”。只有那些工作效率高、做事多,并且乐此不疲的人,才有可能担任公司最重要的职务。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天上飞,要拉弓射它,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在一旁争辩说:“在地上休息的大雁,适宜煮着吃,飞翔的大雁烤着吃最好。”兄弟两个喋喋不休地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直至到社伯那里去打官司。社伯让他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然后他们再去寻找大雁,大雁已经凌空飞远了。这是刘元卿的《应谐录》中的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计划多么详尽,你不开始行动,就永远无法实现目标。
如果将成功仅仅归功于深思熟虑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想,那就失之片面了。他们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这才是他们出类拔萃、居于最好职位的原因。什么事一旦决定了,就马上付诸实施是他们共同的好习惯,“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更是他们的口头禅。
与立即行动相反的是“拖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存在拖延的习惯,想得很好的事,就是迟迟不能付诸实施。“等明天”、“等合适的时候”、“等条件具备了再干”、“等找到工作”、“等结婚”、“等小孩子长大”、“等退休”……这样等下去,最后可想而知,只能是“等到下辈子吧”。
有一个农夫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手中买了一块地,但这时已经是5月下旬了,先前土地的主人在早春时分没有去下种,只种了些蔬菜。那农夫买了地以后,他的邻居们都说:“春天早已过去了,来不及再耕作粮食了,只能再种些蔬菜。”但是那位农夫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如果种晚熟的谷类目前还不算迟。因此,他就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做,把那块田耕得好好的,播了些晚熟的种子,然后又很细心地去照看。后来,他竟然获得了很丰盛的收获,甚至比他邻居的收成还要好。
生活就像一盘棋赛,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时间。不管你是谁,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你都是在和时间下棋,你要迅速移动自己的棋子。时间对你有利,如果你静止不动,时间就会把你从棋盘上除掉。你不能每一步棋都下得很正确。但是,只要你走了很多步棋,你就有了获得良好成绩的希望,说不定就可以赢了这盘棋。只要你继续下去,你就有获胜的可能。
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属于两种人格类型。前者很主动,属于主动人格;后者一般比较被动,属于被动人格。积极主动的人计划好一个项目,说做就做;而被动的人计划好一个项目,却打算拖延一段时间再做,或者他总是在最后关头发现“为什么不该去做”的“好”理由。主动型的人想做就做,因而获得自信、安全感、独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被动型的人永远度日如年。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才有可能在职海中搏击成功。
两相对照可知,成功的原理是:积极主动的人都是不断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为止。失败的定律则是:被动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直到最后他证明这件事“不应该做”、“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做”为止。
被动型的人往往还是过度小心,不肯冒点风险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只能捡到别人挑选完后剩余的东西。因此,过度小心和不够小心一样糟,两者都是应该避免的极端情况。人生本就充满了因缘际会的风险。成功的人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就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
因此,凡是应该做的事,拖延而不立刻去做,而想留待将来再做的人总是弱者。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都是那些能够在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充满热忱的时候,就立刻迎头去做的人。
因为当你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热情浓厚的时候去做,与你在兴趣、热忱消失之后去做,其难易、苦乐简单无法比较。因为当你充满兴趣、热忱浓厚时,做事是一种喜悦;而当兴趣、热忱消失时,做事是一种痛苦。
拖延是行动的死敌,也是成功的死敌,拖延甚至还会导致悲惨的结局。拉尔上尉就因为接到报告没有立刻展读,而丧失了生命。拉尔上尉正在玩牌时,有人送来一份报告,说是华盛顿的军队,已经攻打到拉华威。他将报告塞进衣袋,直到牌局完了才展开那份报告。看后他立刻调集部下出发迎战,但时间已经太迟了,结果全军被掳,他本人也一命呜呼了。仅仅是几分钟的延迟,就使他丧失了尊严、自由与生命!
拖延使我们所有的美好理想变成幻想,拖延令我们丢失今天,而永远生活在“明天”的空想等待之中,拖延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养成懒惰的习性、犹豫矛盾的心态,并使我们成为永远只知抱怨叹息的落伍者、失败者和潦倒者。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说:“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容许你犹豫不决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要想成为成功的时间管理者,就应该竭力避免拖延的习惯,就像避免罪恶的引诱一样。假使对于某一件事,你发觉自己有了拖延的倾向,你应该急跳起来,不管那事怎样困难,立刻动手去做。不要畏难,不要偷安。这样久而久之,你自能消灭那拖延的倾向。要想成功地管理时间,就应该将“拖延”当做你最可怕的敌人,因为它要盗去你的时间、品格、能力、机会与自由,而使你成为它的奴隶。
要医治拖延的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刻动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事情难做一分。
“要做,立刻去做!”这是人们成功的格言。凡是服从这句格言的人,永远不会有失败的时候。
做时间的主人
“忙、忙、忙……”似乎每一个职场人在被问及最近的工作怎么样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这样一句话。然而急匆匆的忙碌和无尽的加班加点,似乎并没有帮助他们赢得老板的欢心。
“我每天都很忙,经常是案头上的工作没有处理好,又有新的工作任务接踵而至,最糟糕的是忙中永远要出错,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处理前面工作的遗漏。”在一家外企工作的侯文,兢兢业业地工作,却很少让自己的老板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