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的力量
22995400000015

第15章 完善自我的良好职业习惯(2)

有很多人的想法仍未能摆脱老观念的束缚——总觉得学习是在学校时的事,走出学校后就不需要继续学习了。成年人往往舍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本领投资,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本领投资,把对自身的投资重点摆在吃、穿、住和保健上。不少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几十块钱买本书倒觉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热忱,不能在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不能获得成功,就必将被时代淘汰。

周馨是一家着名时尚刊物的编辑,她是杂志挑大梁的人物,每期发稿量都排第一名。最近她升职做了策划主任,经常加班加点地为杂志赶稿子。没有空上培训班,她就选择泡图书馆的方式来为自己充电。每周除了采访和写稿子,她总有一两天泡在北京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她是个工作非常投入的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出个样子。她在图书馆查阅各种华语刊物,了解期刊的动态,熟悉娱乐和生活最时尚的信息,借此保证自己站在时尚的浪尖。周馨觉得这既是她的兴趣,也是她职业的需要。

周馨不久前要写一篇关于香港电影的稿子,除了跑期刊阅览室,还在电影资料室活动了好几天,借齐了几个香港导演的代表作,看得天昏地暗,还狠命记下了很多台词。结果洋洋洒洒写了5000字的稿子,上了杂志的头版。

周馨说她看那些好玩的东西时,心情很平静,因为这也是她的工作,娱乐也是充电。

总之,不断学习是最基本最通用的成功大法。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生学习。只有善于再学习的人,才会成就神奇,创造辉煌。

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就是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是最好的选择。相比仕途和商途,读书不需要诸如背景、财力等其他条件,它只需要你付出勤奋和聪明才智就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所以实际上更公平,也更有效率。“知识就是金钱”在今天已毋庸置疑。

在学习中成长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习惯和性格,从而通过学习造就成功的人生。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最后后悔莫及。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少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最优秀的员工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施瓦伯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看了一下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为技师。

随后,施瓦伯又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施瓦伯就当上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再后来,施瓦伯被卡耐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在施瓦伯还没有升职之前,打工者中,有人讽刺挖苦施瓦伯,他回答说:“我不光是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抓住机遇。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款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于储蓄一样。你没有看见那些利用零星的闲暇时间求得与学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吗?

高中毕业生王强,走上社会以后一直从事体力劳动,比如搬家公司的搬运工、商场的送货员等,但是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自学企业营销方面的知识,一天,他参加同学聚会时,得知一家着名的企业正在招聘,于是第二天他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这家公司的招聘启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虽然招聘的是业务代表,但却明确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而且本科生还必须是名校毕业,条件真是够苛刻的了。

但是王强并没有退缩,应聘那天,轮到他时,他径直走到应聘席前坐下,那位中年主管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地指着手中的招聘启事问:“我们的要求都清楚了吧?”王强点了点头说:“清楚,不过,很遗憾,我不但不是名校毕业生,而且从来没上过大学,我只有高中文凭。”

那位主管看了他半天,才问:“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敢来应聘?”王强自信地说:“我之所以敢来应聘,不但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需要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因为我已经自学了很长时间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对顾客心理的正确把握、对被屡次拒绝的忍耐力等等,而这些我相信我比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名校毕业生更有优势。”

听了王强的话后,那位主管就一连问了他好几个专业方面的问题,王强都对答如流,最后主管微笑着收下了他的简历。第三天王强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后来,他果然在这家公司做得如鱼得水,业绩卓着,深得老板信任,屡次升职加薪。

试想如果当初王强没有主动学习营销知识,他又怎么能被成功聘用呢?如果那样,也许他现在还在做极不稳定、收入微薄的装卸工呢?

英雄莫问出处,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干什么工作的。从王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积累,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在日趋激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再学习能力。

因为出生在煤矿世家,小李很早就成了煤矿工人。下井时小李还不到16岁,1米44的个子,在井下一干就是3年。矿工的苦累和危险大家有目共睹,小李曾亲眼看见一个同事被砸扁,也曾在塌方前的最后一刻死里逃生。当时腿被支撑的柱子压住,怎么也拔不出来,而更大面积的塌方又在眼前,矿井负责人甚至已决定锯腿保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事故使很多人离开了矿山,包括和小李同时进来的很多同学,通过各种关系,或者调动,或者想办法弄个劳保。

小李一直留在井下,而且干得很卖力,那时被人称为“矿山小老虎”,说不上对工作多么热爱,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努力工作是小李唯一能做的。然而,小李并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下矿井时小李初中还没有毕业,爸爸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说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有用,就让小李自学。那时他一天要在井下8小时,还要经常加班夺高产或者进行政治学习,常常12个小时不得闲,一天下来人困马乏。即使这样,他也坚持每天读书自学。夏天蚊子多,小李就穿起长袖衣服,戴上帽子、围巾,再把脚放到水盆里。在这样的“重重封锁”下,蚊子倒是不咬了,人却被热得头昏脑涨了……

因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努力,干了3年采煤工后,小李被送去学了半年的采煤技术,又到中专学地质,后来就考上了大学。4年大学,小李一共修了三个专业,当时校长、班主任知道他选那么多课都很不满,觉得他会耽误专业的学习,不少同学也觉得小李在出风头,而他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希望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打一个好基础。而且,那时的他对于学习有一种如饥似渴的热爱。

那时小李的时间总不够用,宿舍晚上10点半熄灯,他就买上一打蜡烛,每天都熬到夜里两三点,早晨5点半就又起来,一直到中午休息10分钟——三个专业,80多门课,他必须抢出比别人多三分之二的时间,否则根本拿不下来。大学结束时小李做了三个毕业设计,参加了三个专业的论文答辩。这一时期的苦学,为他今后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父亲希望小李回矿山,继续从事技术工作,这样他又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而“博士”的理想却仍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还做过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博士后。

父亲在小李拿到博士学位后跟他说:“这只是科学道路的开始,不能只看学位,要名副其实。”——应该说这也是小李对自己未来的要求。1997年小李与一位德国科学家在藏北海拔5700米的高原上发现了一片黑色的岩石,当时德国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油页岩。后来小李经过走向追踪,确认其为煤矿。这片煤矿一半在湖里,一半在山上,共有五层,其中一层有5米多厚,对于自古缺煤、一直以牛粪为燃料的西藏来说,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喜讯。

这种找矿的快乐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小李他们还曾在藏西北海拔4600米处发现过一片玉矿,开始都以为是石膏,经确认是玉矿后,小李激动得想让全世界都分享他们的幸福。

如果小李现在还在煤矿,即使再能干,充其量一天也只能出30立方煤,而从参与找矿到现在,小李已经为国家发现了3000多万吨煤。他感谢矿山赋予他的吃苦精神和勇敢,同时更感谢知识赋予自己的报效祖国和成就事业的快乐。

许多像小李一样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薪水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不断学习以求上进,最后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就是幻想在顷刻之间成就大事。然而事情却是慢慢成就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人的身体之所以保持健康活泼,是因为人体的血液时刻在更新。同样,作为一名员工,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吸收新思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不断改进的方法。

不断改进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将会受益无穷。一名不断改进的员工,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态度、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不断改进的老板,不但会感染自己的员工与他一同改变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每天都向前滚动、壮大。

曾经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刚到微软时,表现特别优秀,但没过多久,就变得平庸起来。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事部门经过调查后,发现他们竟然不继续充电、学习,而依然停留在原先的水准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

曾经有两个优秀的女学生,她们是娜莎和西蒙。西蒙毕业后应聘进入微软做程序员。不甚如意的同班同学娜莎,虽然也去参加过微软的招聘,但因“不够敬业”没被录用。每次看见西蒙上下班,娜莎就痛骂微软人事主管不长眼睛。但是原本在技能上远不及娜莎的西蒙,由于有微软较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使其能近距离地耳濡目染业内最尖端的编程方式和方法,加上她自身的努力,几年后便成了微软程序设计组的干将,并成为微软公司众多百万富翁中的一员。娜莎终于不再讥讽西蒙,因为长久地怨天尤人,使她由一时的怀才不遇变为真正的外强中干,她实际的水准已经远远落在西蒙的后面了。

她们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断学习正是一种寻求工作能力持续增长的积极表现。从成功到卓越,也就那么一步之遥,而这一步的推动力正来自你的不断学习。学习能力的强与否,将决定你的人生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要想做出色的员工,千万不要停下你那学习的步伐,它会引领你奔向成功,走向辉煌,即使不是现在。

一桶新鲜的水,如果放着不用,不久就会变臭;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如果不时刻做出更新的改进,这个公司的经营也必定会逐渐地衰退。一个积极的成功者,每天在工作之中都要求自己有所改变。他们害怕退步,恐惧落伍,因此,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改进。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式的修炼。

也只有这种善于自我改变、自我超越的人,才会警觉到自己的无知及能力的不足。从而利用这一种方法来突破这种极限,不断地发展、完善自我,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现代证券分析之父”。20世纪2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纽伯格·亨德森·劳伯证券经纪公司工作。一开始他在内勤办公室工作,主要是跑跑腿、帮帮忙,比如到花旗银行送张支票之类的事。做了四个星期的跑腿员后,他到了债券部,开始涉及证券的基本业务。

除了上司安排的工作之外,格雷厄姆还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第一,尽可能多学习债券知识;第二,在债券部中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此,他即便是在空闲时间,也认真地自学债券知识。他给自己准备了一本活页笔记本,在每一页纸上都以便于记忆的形式记下某种债券的一些重要数据,将它们的发行规模、利息率、到期日期,以及留置权条款一一默记在心。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资料就在手边,还要去记住它们呢?但其实这样做有很大的意义。任何做过研究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能对某个领域的数据资料烂熟于胸,加上你的理论知识,你就能达到非常高的造诣。如果你只是对这个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你恐怕很难成为专家。尽管是极其枯燥的工作,但格雷厄姆仍然很有干劲。这样做了几个月后,格雷厄姆惊奇地发现关于这些债券的具体数字仿佛镌刻在自己脑子里一样了,他几乎成了“铁路债券的活动说明书”。